姚建 ,周君
(1.成都理工大學,成都 610051;2.核工業二八○研究所,四川 廣漢 618300)
米易縣海塔地區地處揚子地臺西緣康滇地軸中段、瀘定-米易臺拱之上(圖 1),在攀枝花市北西約50km,區內發育一套綠片巖相變質雜巖(圖2)。
前人在該地區做了大量工作,爭議較多,焦點主要圍繞其時代歸屬及成因。四川一隊(1964)將該套地層統稱為“未分會理群”,時代屬古元古代。廖洪昌、楊英杰等(1984)在埡口五馬箐溝創建五馬箐組,將該套地層劃歸五馬箐組,時代屬古元古代,并認為整合于康定群冷竹關組之上。李復漢等(1988)認為五馬箐組地層巖性與河口群相當,屬河口群,毋需再建新群。姚祖德等(1990)在會理下村創建下村巖群,并將五馬箐組劃歸該群,認為該套地層從巖石組合、沉積建造、變質作用等方面,有別于河口群,應置于會理群、鹽邊群之下,康定群之上,為一套區域動熱變質巖。攀西地質大隊(1993)認為五馬箐組地層屬古元古代,整合于冷竹關組之上。辜學達等(1997)將五馬箐組定義為與康定群冷竹關組混合巖化變粒巖整合接觸,屬區域動力熱流低角閃巖相變質巖。馬玉孝等(2003)認為五馬箐組地層為晚二疊世熱接觸變質巖,巖性為絹云母角巖、片巖、石英巖,原巖為觀音崖組。
眾多爭議表明,理清該套地層時代歸屬,對地質工作開展及在該區找礦均具有重要意義。

圖1 米易地區大地構造位置圖(據西南鈾礦地質志,2005,略有修改)
野外工作中發現大量長英質脈片巖緊密共生。主要礦物成分為黑云母、角閃石、斜長石、石英等。
黑云母呈鱗片狀、團簇狀產出,顯示不均勻分布特點。長英質礦物因重結晶作用而增大,定向排列,其長軸延伸方向與片理走向一致,且長英質脈在空間上順片理呈透鏡狀、似層狀產出(照片1)。
在有限范圍內,長英質脈的礦物成分及礦物粒度變化較大,礦物呈不均勻分布特點。長英質脈與片巖呈漸變或突變的接觸關系(照片 2)。長英質脈空間展布特征顯示其具混合巖化作用形成特征。

照片1 產于片巖中的透鏡狀長英質脈

照片2 長英質脈與片巖呈漸變接觸關系
區內巖性以二云母片巖、云母石英片巖,黑云角閃片巖為主,夾少量變粒巖、斜長角閃巖、石英巖、長英質脈。
一般為灰色,鱗片粒狀變晶結構,片狀構造。礦物成分主要為黑云母、石英、斜長石、白云母、角閃石。另含不均一陽起石、紅柱石、鐵鋁榴石、硅線石等特征變質礦物。副礦物有榍石,磁鐵礦等。顯微結構顯示,黑云母、白云母、角閃石等礦物集結,沿長軸線相間平行、定向展布,其內較均勻分布粒狀石英、斜長石等。
區內長英質脈,一般為灰白色,鱗片粒狀變晶結構、鑲嵌粒狀變晶結構,塊狀構造。礦物成分主要為石英、斜長石、黑云母、角閃石。副礦物為鋯石、榍石、磁鐵礦等。顯微結構顯示,長英質脈中石英、微斜長石交代原巖斜長石,石英具波狀消光(照片3,照片4),顯示該長英質脈具混合巖特征。

圖2 米易海塔地區地質略圖

照片3 HT-Y01(1) 正交,6.3×10

照片4 HT-Y01(2) 正交,6.3×10
選取區內具代表性的黑云母片巖及長英質脈作稀土元素球粒隕石標準化曲線(圖3),結果見表1。
變質巖稀土配分型式表現為稀土元素總量、稀土元素分餾程度很高。ΣREE為184. 1~296.41,(La/Yb)N為7.03~14.27,反映了明顯的重稀土虧損。δEu為0.48~0.51,具Eu的負異常。δCe為0.89~1.05,Ce基本無異常;長英質脈ΣREE為190.33~408.91,(La/Yb)N為17.28~24.05,δEu為0.37~0.39,δCe為0.93。比較變質巖和長英質脈,長英質脈的稀土配分型式對變質巖具有明顯的繼承性。

表1 米易海塔地區變質巖、長英質脈稀土元素分析(10-6)結果一覽表
長英質礦物中黑云母呈団簇狀產出,礦物不均勻分布,顯微結構顯示礦物具交代特征,長英質脈稀土配分型式對變質巖具明顯的繼承性。這些均表明區內存在混合巖化作用形成長英質脈,即區內至少發生過一次混合巖化作用。
康定群地層為一套區域動熱變質巖石,變質程度普遍達高綠片巖-角閃巖相[1],混合巖化作用強烈,巖性主要為黑云斜長片麻巖、變粒巖、斜長角閃巖及陰影狀混合巖;會理群巖性為一套淺變質的細碎屑巖、變碳酸鹽巖夾少量變質火山巖。河口群巖性主要為石英鈉長巖、片巖、千枚巖等[2]。海塔地區五馬箐組變質雜巖,巖性主要為片巖、石英巖,局部地段發生混合巖化作用,形成條帶狀、陰影狀混合巖,但其變質程度及混合巖化作用強度明顯低于康定群,而強于會理群。雖然河口群為細碧角斑巖建造,而五馬箐組則為碎屑沉積建造,但兩者巖石組合存在一些可比性。因此,可以認為,五馬箐組時代早于會理群而晚于康定群。

圖3 攀枝花大田505地區變質巖稀土元素Cl球粒隕石標準化分布型式
[1] 姚祖德,倪秉方. 四川會理-米易-鹽邊一帶前震旦系變質巖特征及時代問題[J].中國區域地質,1990,2:166~172.
[2] 辜學達,劉嘯虎. 四川省巖石地層[M]. 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97,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