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章弟
(攀枝花市國土資源局,四川 攀枝花 617000)
攀枝花是以礦山開發和鋼鐵冶金為基礎的城市,位于川西南、滇西北結合部,金沙江、雅礱江在此交匯,是全國唯一以花命名的城市,轄三區兩縣,面積7440 km2。攀枝花市城區面積60.92 km2,總人口121.99萬,其中城市人口75.19萬,城鎮化率63.01%,居四川省第二位,工業化率72.03%,居四川省第一位,是一座移民城。該市東區、西區、仁和區(三區)東部、北部與米易縣、鹽邊縣相接,南邊、西邊與云南省永仁縣相連,總面積2003.7km2,人口65.8萬。
1)氣象:屬南亞熱帶氣候到北溫帶氣候,具有夏季長、氣溫日變化大、干熱、日照強、降雨集中等特點;常年極端高溫40.7℃,極端低溫2℃,年平均氣溫21.3℃,基本無冬天,一般6~10月是雨季,11~5月是旱季;年平均降雨量761.6mm,降雨一般集中在雨季,以暴雨居多;年平均日照數2700~3000h。
2)水文:攀枝花水系主要有金沙江、雅礱江、安寧河。金沙江在市內全長133Km,從云南省華坪縣流入境內,最大流量14430m3/s,最小流量50 m3/s;雅礱江在市區全長17km,最大流量10600m3/s,最小流量50m3/s;安寧河在灣灘下游2.5km匯入雅礱江,流量4.7 -3410 m3/s。
攀枝花市三區地處四川省西南部,屬云貴高原北部的橫斷山區,地勢西北高、東南低,總體為中山-中高山地貌,最高點老鷹巖高2920m,最低點仁和師莊高937m。在地貌上有分布在金沙江兩岸和金沙江支流的大河流域、把關河流域、和務本的烏拉河流域的河谷階地;分布在高粱坪、攀枝花、馬家田、炳草崗、弄弄坪、清香坪等地的河谷臺地;分布于格里坪、大水井、仙人洞一帶的溶蝕構造中山;分布在長坪子一帶的溶蝕構造中低山;以及分布在同德、新生、以及金沙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區的構造侵蝕地形。
攀枝花地層發育齊全,從最古老的太古界至新生界都有不同程度的出露,其中沉積巖分布面積占45.2%,巖漿巖占32.45%,變質巖面積占14.39%,松散巖類占7.96%。
1)沉積巖:中生界為紅層砂礫巖、泥巖夾煤系地層為主;新生界昔格達半成巖粉砂質泥巖、底部為含硅藻土泥巖及河流砂卵石堆積物等。
2)變質巖:有前震旦系、震旦系的千枚巖、片巖、片麻巖、榴輝巖等并含有釩鈦磁鐵礦;古生界為頁巖、砂巖、灰巖和低變質的大理巖。
3)巖漿巖:包括晉寧期、華力西期、燕山期的巖漿巖,大面積分布,以中~酸性巖為主,基性~超基性巖為次。
攀枝花市位于攀西古裂谷中南段,川滇南北向構造帶,大地構造上屬揚子地臺西緣、康滇地軸北段。區內褶皺發育,有大小斷裂250多條。區內發育近南北—北東向線型褶皺與兼具左行走滑的逆沖(推覆)斷裂為主要特征,形成于喜馬拉雅期,第四紀以來仍然有較明顯的活動。
攀枝花市位于川滇地軸深大斷裂帶上,是我國著名的地震帶,地震多集中在斷裂帶,具有強度高、震級大的特點。該區新構造活動特征是,伴隨青藏高原的強烈隆起,以間歇性抬升為主,形成了多級階地,古夷平面被切割,西部抬升大,東部抬升小,形成東部相對下降的沉降區,如紅格小盆地、金沙江、雅礱江每年上升速度0.58mm,該地區附近有昔格達斷裂、李明九斷裂、桐子林斷裂等多條活動斷裂,地震活動強烈是新構造活動的表現。
根據研究區巖土體工程地質特性,將本區巖土體劃分為以下巖組:
1)堅硬塊狀工程地質巖組:有巖漿巖體、前震旦系變質巖體。其共同特點是強度高、塊狀、軟弱結構面少,一般不產生滑坡,在陡悄山崖可能形成崩塌。該巖組分布于新華、同德、金沙江沿岸以及仁和以南的大部分地區。
2)堅硬厚層狀溶蝕工程地質巖組:以古生界的灰巖、大理巖、夾薄層泥巖、砂巖的組合。有震旦系的燈影灰巖(Zbd)、二疊系茅口灰巖(P1m)、觀音崖組(Zbg)的砂巖、砂礫巖和紅石巖組(Ozh)的砂巖、粉砂質泥巖。主要分布在格里坪、清香坪以北的半高山地區。
3)軟硬相間層狀工程地質巖組:三疊系丙南組、大菁組、大喬地組及侏羅系等砂泥巖、砂巖、泥巖、沙質泥巖、碳質泥巖、組成,易風化,形成軟弱結構面。泥巖風化后形成粘土,是滑坡的主要滑帶土。砂巖、泥巖互層形成軟硬相間的結構。它們的物理力學性能及工程地質特性差異大,巖層的層面和軟弱結構面往往是影響工程地質特征的重要因素。若是巖層產狀與坡向一致,地形坡度陡,巖層坡腳受河流侵蝕或開挖邊坡形成臨空面容易產生滑坡,這些巖組主要分布在前進鄉、太平鄉一帶。
4)薄層狀軟弱半成巖工程地質巖組:主要為昔格達地層(Q1x),是一套河湖相沉積的半成巖粘土巖。巖層面傾角4°~7°,節理裂隙發育,地基承載力略高于第四系同類土。粘土巖的礦物成分以伊利石為主,親水性好,遇水膨脹,使巖石抗剪強度明顯降低,所以易產生滑坡是這套巖層的特征。該巖組一般不透水,但長期在水的浸泡下,很緩的坡度也可以產生滑坡,該巖組區內多地有分布。
5)松散土體工程地質巖組:分布于江、及兩岸的河流堆積物,山坡腳的坡積層,排土場的人工堆積物,往往是產生滑坡、泥石流的物質基礎。
主要地質災害類型有滑坡、泥石流、崩塌,除此之外,地裂縫、地面塌陷、不穩定斜坡也很多,總體上具有地質災種多、分布范圍廣、災害規模大等特征。據三區調查資料,截止2012年底,有103個地質災害隱患點(表1),威脅人口2萬余人,威脅財產約5億。

表1 攀枝花市三區地質災害分布情況統計表

?

?

?
據表1,三區出現的地質災害有滑坡有75處、崩塌8處、泥石流5處、不穩定斜坡11處、地面塌陷與地裂縫4處(主要是采空區),滑坡數量最多、分布最廣、規模最大、危害最嚴重的災害類型。
據其分布及危害特征,可分為主要交通干線地質災害、威脅城市、場鎮(村莊)地質災害及礦山地質災害:
1)主要交通干線地質災害。主要有渡金公路(密地橋至金江橋段)、倮渡北線、南山下的河渡公路、機場路等。目前這些道路在原有路基基礎上進行改造,如渡金公路,筑路時削坡工程量較大,高陡邊坡發育,加之沿線工程地質條件復雜,巖性破碎,小型崩滑、沖溝泥石流現象發育,雨季時經常中斷交通,同時對過往車輛人員造成威脅,如1998年李家灣崩塌造成一輛過路車被毀,8人死亡。
2)威脅城市、場鎮(村莊)地質災害。如東區后山公園崩塌隱患區、市體育場滑坡等;另外,由于城區內較為平坦的地勢較少,多數工程建設均涉及削坡平場,由于一些工程建設施工時對地質災害認識不請,棄土堆放缺少必要的防治措施,造成了大量的地災隱患,如仁和區新華公園滑坡、保安營村喻家坪組滑坡、西區河石壩滑坡、炳三區棄土場泥石流等。
3)礦山地質災害。三區礦產資源豐富,開發利用程度較高,因采礦活動誘發的地質災害主要有滑坡、不穩定斜坡、崩塌、地面塌陷及地面開裂、礦渣泥石流等。如寶鼎礦區經過30年的開采,在大寶鼎、小寶鼎、太平鄉和花山一帶形成面積約36.67km2的采空區,絕大部分采空區導致地面塌陷,地表產生變形、開裂和塌陷,附近村民房屋發生不同程度的開裂變形,對當地人民生產生活造成較大的危害。
應堅持預防為主,避讓與治理相結合;全面規劃,突出重點:
1)堅持預防為主,避讓與治理相結合的原則。地質災害防治的復雜性,決定地質災害防治應采取“預防為主、避讓與治理相結合”的方針,變消極被動的應急避災為積極主動的減災防災,使防與治協調統一。
2)堅持從實際出發,按客觀規律辦事的原則。應緊密結合攀枝花市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總體要求,防治工作要同深化改革、山區資源開發及工程建設相結合,做到“社會、經濟、生態”三大效益相統一。
3)堅持統籌規劃、科學管理、量力而行、突出重點、分步分期分階段實施的原則。優先安排重大地質災害的治理與搬遷工作,做到近期與長遠結合,局部防治與區域環境治理結合。
4)堅持科技創新和機制創新的原則。應用新理論研究地質災害發生、發展和演變規律;利用新技術、新方法、多渠道籌措資金治理地質災害,建立適合本市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科技體系。
5)堅持各級政府對本轄區內地質災害防治負總責,國土資源、建設、交通、水利等部門要按照各自分工職責,切實做好本部門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原則。
1)編制和實施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編制和實施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由政府統一領導,國土部門實施監督管理,有關部門配合協同管理,制定防災、減災計劃,落實防災經費,把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納入各級領導的目標責任制中,切實保障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順利進行,保護人民的生命財產。
2)加強地質環境保護工作。進行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評價,進行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杜絕私挖亂采,堅決杜絕人為地質災害發生。重點落實好排土場、尾礦庫、采場邊坡等重要設施的措施工程,對建設在地質條件不良區域的重要設施要重點審查,做到尊重科學,依法建設。
3)重視群測群防工作,完善三區地質災害監測網絡和系統。盡快建設市區二級監測站,落實地質災害易發區內的“鄉、村、組、人”四級群眾性監測網,走“群測群防,群專結合”的路子,同時聘用部分能力強的地環專家指導地質災害監測工作。
4)加強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制度。每年應建立汛前編制防災預案、汛期檢查、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調查、汛后及時總結經驗的工作程序,實行汛期地質災害防治的特殊工作制度,抓住重點、險點,對必須采取工程措施的,及時排危排險,消除地質災害威脅,確保社會穩定。
5)因地制宜,實施搬遷避讓。在加強綜合調查的基礎上,逐步加強地質災害危險區內的人員搬遷、避讓,切實做好地質災害防災減災工作。
6)開展重大地質災害的綜合防治工作。根據三區地質災害發生發育特點,分輕重緩急開展危及城區、鄉鎮,重要公用基礎設施的地質災害綜合防治工作,減少人民生命財產損失,維護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
7)開展全民防災教育和宣傳。普及地質災害知識,強化全民防災意識,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應把地質災害防治,納入全民安全教育內容,每年通過電視、報紙各種媒體以及宣講團的形式進行廣泛宣傳。
隨著攀枝花市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及經濟的加速發展,礦山資源的進一步開發,城市基礎設施的興建與發展,交通與水電工程建設的大踏步前進,使得地質災害與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本文在簡要論述攀枝花市自然地理、地形地貌、地層巖性、地質構造、地震及新構造運動、巖土體工程地質特征等基礎上,統計了三區地質災害的分布情況,分析了地質災害類型及分布特征,提出了相應的防治原則和對策措施,對三區的防災減災、地質災害治理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