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能武等
摘要:為探索湖北省十堰市玉米產業的發展前景,從單產、種植面積、總產量方面分析了1949~2012年的玉米(Zea mays L.)生產情況;并根據十堰市玉米生產存在的實際問題,提出了發展高效育種技術、推廣全程機械化種植模式等對策,旨在為十堰市未來的玉米產業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玉米(Zea mays L.);生產現狀;對策;十堰市
中圖分類號:S5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4)02-0258-03
Situation and Strategies of Corn Industry in Shiyan City
XIAO Neng-wu,XIANG Shi-biao,LIU Yu,XU Tao,XIE Ju-ying
(Shiy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Shiyan 442000, Hubei,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prospec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rn (Zea mays L.) industry in Shiyan city, data of corn production from1949 to 2012 in yield per unit, area and total yield were analyzed. Based on the practical problems of corn production in Shiyan city, the effective breeding technology, planting mechanization and other 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corn industry in Shiyan city of Hubei province.
Key words: corn(Zea mays L.); production situation; countermeasure; Shiyan city
玉米(Zea mays L.)大約在16世紀中葉傳入中國,清朝年間傳遍全國各地,并已有較大面積的種植[1]。十堰市位于鄂西北漢江中游的秦巴山區腹地,山地特征十分突出,俗有“八山一水一分地”之說。十堰市適宜種植玉米,是湖北省的主要玉米產區之一,種植面積及總產量居當地糧食作物首位。挖掘玉米增產潛力、提高單位面積產量是發展玉米生產和解決糧食問題的重要途徑[2,3]。以往圍繞玉米產量的突破,是在產量潛力與實現途徑、遺傳改良、產量形成規律、增產技術等方面開展了大量的研究和實踐[4-10],提出玉米產量不斷增加的原因包括雜種優勢利用、品種抗逆能力和適應性增強、化肥的施用和灌溉條件的改善。文章從十堰市玉米產業發展概況及特點回顧了建國以后玉米發展的歷程,提出了當前制約玉米生產的主要因素及今后玉米生產發展的對策與建議,旨在為玉米產業發展提供參考。
1 十堰市玉米生產發展概況
2 十堰市玉米生產發展特點
2.1 總產量增長迅速
為滿足畜牧業、玉米工業、口糧及出口等日益增長的需要,十堰市玉米生產發展迅速。單產不斷得到提高,總產量穩中有升,發展玉米種植,帶動農民增產增收,促進畜牧業和食品加工業發展,為秦巴山區脫貧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2.2 廣泛采用多元化種植模式
間作、混作、套作、復作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生產實踐中創造的種植方式。間作、混作、套作、復作能夠充分利用時間和空間,最大限度地使用地力、光熱和水分資源,發揮其邊際效應,達到一地多熟、一季多收,玉米與豆類的間作、混作增產效果一般可達15%左右;另外,還有玉米與小麥套作、復作,玉米與甘薯、馬鈴薯、花生等作物間作、套作等種植方式[11,12]。
2.3 科研與推廣高度耦合
基層的農業科研工作者們為十堰市的玉米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為解決玉米“卡脖旱”問題,利用旱地預留行實現了麥玉連作向麥玉套作過渡;針對“高山寒、低山旱”,“兩頭寒、中間旱”的問題,探索高寒山區玉米地膜覆蓋技術;面對玉米直播缺苗和單一種糧效益低的問題,探索了低中山營養缽育苗移栽、高山兩膜兩段栽培以及糧經間套高產高效模式栽培技術;大面積推廣鄖單1號、鄂玉10號、鄂玉14號、鄂玉16號、鄂玉25號、堰玉18號、鄖單19號等玉米高產、優質新品種,大大提升了十堰市玉米的發展速度。
3 十堰市玉米生產存在的主要制約因素
十堰市玉米產量占當地糧食總產量的近33%,是糧食作物增產的第一大主力軍。近年來,隨著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畜牧業和食品工業的迅速發展,十堰市對玉米的需求量劇增,產量供求趨于緊張,大力發展玉米生產,對當地農民增收、農業增效以及保障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往許多生產技術已不適應時代的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3.1 玉米品種問題突出
一是種質基礎狹窄,創新不足,大面積生產上應用的品種趨于同質化,遺傳基礎脆弱,存在著較高的風險性;二是品種多、亂、雜現象突出,良種良法配套能力低;三是主栽品種的生育期相對偏長,子粒灌漿和脫水緩慢,成熟度較差,品種增產潛力有限,大多已不能適應高產、優質、多抗、廣適和機械化作業的新需求。此外,在一定程度上還存在種子質量差,發芽率低,整齊度差等問題。
3.2 玉米栽培技術落后于生產需求
隨著農村勞動力大幅度向城市轉移,農村人口結構發生重大改變,文化程度低、科技意識淡薄、學習新技術能力差,造成了勞動力素質整體下降。同時,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隊伍受到工作經費緊張的制約,農業新技術推廣不到位。在玉米栽培過程中,整地質量與播種質量差,整齊度不高;不重視玉米中后期肥水管理及病蟲害防治、玉米群體花后物質生產量及向子粒轉移比例小等問題,使得玉米產量的提高受到影響。十堰市大部分玉米產區的種植密度在37 500~45 000株/hm2,種植密度在45 000株/hm2以上的很少,種植密度低,產量受到嚴重影響。
3.3 機械化程度低,農機與農藝不配套
目前十堰市玉米機播、機收面積不足,而現行的土地承包制度造成土地分散,影響了機械化操作的效率,玉米的田間管理、收獲、脫粒等工序仍然是人工作業。同時,玉米種植模式及田間管理復雜多樣,需提高農機研制與農業生產管理等多部門的合作效率。
3.4 土壤瘠薄,灌溉條件差
十堰市75%的耕地屬于坡耕地,旱地多水田少。耕作技術落后,導致耕層淺、土質差、土體對自然降水的接納貯蓄能力有限,一些灌溉設施年久失修,玉米季節性干旱明顯。近年來,重用地、輕養地造成土壤肥力明顯下降,特別是耕作制度與施肥制度不合理。復合肥施用不足,磷肥、鉀肥基本很少施用,氮肥多采取一次性施用,肥料損失嚴重,造成玉米后期脫肥早衰,化肥利用率低。
3.5 玉米病蟲害與草害問題突出
十堰市玉米的主要病害有玉米大斑病、小斑病、莖腐病、灰斑病;蟲害有地老虎、玉米螟、蚜蟲等。近年來,由于農業生態環境、種植結構、耕作制度、品種、生產方式及生產條件等的改變,玉米灰斑病有加重的趨勢[13]。在病蟲害防治方面,一是種衣劑問題十分突出,普遍使用的種衣劑在兼治病蟲害方面存在不足,或針對性不強;二是玉米品種抗病性差;三是玉米植株高大、噴藥難度大,生長中后期很少防治。玉米田的雜草主要是馬唐、藜、稗草等,農戶主要以噴施除草劑或人工除草為主,而農戶對除草劑使用不當,藥害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發生[14]。
4 十堰市玉米生產發展的對策
4.1 構建與創新玉米種質群,發展高效育種技術
收集或創新玉米種質資源,培育生育期適中、品質好、出子率高、株型合理、耐密植、抗倒伏、耐主要病蟲、易制種和適應機械化作業的玉米新品種。
4.2 調整種植結構,推廣全程機械化種植模式
施行用地與養地相結合的模式,研究不同耕作制度下的秸稈還田、少耕、免耕等關鍵技術;加大農業機械化投入,提高農機裝備水平;研究適合十堰市的夏玉米全程機械化種植模式;加強鄉、鎮、村農機服務體系建設和機械補貼力度。
4.3 加強本地區夏玉米品種的評價工作,推廣春玉米輕簡化栽培技術
夏玉米生長期間,氣候條件十分惡劣,高溫、干旱成為制約夏玉米生產的主要因素,所以加快夏玉米的選育和品種評價工作迫在眉睫。經過十堰市農業科學院的實地調研,鄭單958、浚單509、鄭單136、中科11等品種表現較好。推廣春玉米輕簡化栽培技術已成為十堰地區玉米生產中的大勢所趨,十堰市農業科學院根據十堰地區春玉米生產中的實際問題,先后推出了鄖單1號、鄂玉系列等高產優質栽培技術體系,在玉米的生產中既節省了勞動力,也大幅度提高了玉米的產量,得到了廣大農民的一致好評。
4.4 推廣綜合配套技術,研究土壤配方施肥和節水灌溉技術
圍繞節本增效的目標,緊緊抓住合理密植、提高整齊度、推廣種子包衣、化學調控等技術;根據不同區域特點建立肥水高效利用技術體系;建立病蟲害預報平臺,及時對田間的生產進行監測,特別關注玉米灰斑病的預報。
4.5 加強技術推廣和專業服務體系建設
建立“專家-技術人員-科技示范戶-廣大農戶”的科技入戶模式,村建百畝示范田、鄉建千畝示范片、縣建萬畝示范區、市抓高產示范縣;不斷提升生產規模化和現代技術的應用與推廣,有效解決生產中存在的農田作業能力低和技術到位率低的問題。
4.6 提高政府重視程度,加大對玉米產業的資金扶持力度
玉米是十堰市重要的糧飼經濟作物之一,對調整秦巴山區的種植結構有深遠意義,各級財政要加大對農技工作的支持力度,要拿出專項資金支持示范田、技術服務體系裝備、技術培訓和科技攻關的建設,以確保玉米產業安全運行。
參考文獻:
[1] 咸金山.從方志記載看玉米在我國的引進和傳播[J].古今農業,1988,8(1):104-106,123.
[2] BRUULSEMA T W, TOLLENAAR M, HECKMAN J R. Boosting crop yields in the next century[J]. Better Crops with Plant Food,2000,84(1):9-11,13.
[3] 王志敏.邁向新的綠色革命全球糧食高產研究動向[J].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04,6(4):3-9.
[4] MURRELL T S, CHILDS F R. Redefining corn yield potential[J]. Better Crops with Plant Food,2000,84(1):33-37.
[5] NELSON W L, REETZ H F. Herman Warsaws high corn yields[J]. Crops Soils,1985,38(8):5-7.
[6] 王崇桃,李少昆,韓伯棠.玉米高產之路與產量潛力挖掘[J].科技導報,2006,24(4):8-11.
[7] DUVICK D N. The contribution of breeding to yield advances in maize (Zea mays L.) [J]. Advances in Agronomy,2005,8(6):83-145.
[8] CAVALIERI A J, SMITH O S. Grain filling and field drying of a set of maize hybrids released from 1930 to 1982[J]. Crop Science,1985,25(5):856-860.
[9] 趙 明,李建國,張 賓,等.論作物高產挖潛的補償機制[J].作物學報,2006,32(10):1566-1573.
[10] 趙久然,孫世賢.對超級玉米育種目標及技術路線的再思考[J].玉米科學,2007,15(1):21-23,28.
[11] 趙化春,韓 萍.我國玉米生產的歷史、現狀及其發展趨勢[J].延邊農學院學報,1989,2(1):52-60.
[12] 佟屏亞,凌碧瑩.我國玉米科技文獻述評[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1986,6(2):6-12.
[13] 高增貴,陳 捷,薛春生.玉米灰斑病發生和流行規律及其發病條件的研究[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2000(5):460-464.
[14] 周振龍.玉米田除草劑藥害發生原因及防治措施[J].農業科技與裝備,2009(5):17-19.
3.3 機械化程度低,農機與農藝不配套
目前十堰市玉米機播、機收面積不足,而現行的土地承包制度造成土地分散,影響了機械化操作的效率,玉米的田間管理、收獲、脫粒等工序仍然是人工作業。同時,玉米種植模式及田間管理復雜多樣,需提高農機研制與農業生產管理等多部門的合作效率。
3.4 土壤瘠薄,灌溉條件差
十堰市75%的耕地屬于坡耕地,旱地多水田少。耕作技術落后,導致耕層淺、土質差、土體對自然降水的接納貯蓄能力有限,一些灌溉設施年久失修,玉米季節性干旱明顯。近年來,重用地、輕養地造成土壤肥力明顯下降,特別是耕作制度與施肥制度不合理。復合肥施用不足,磷肥、鉀肥基本很少施用,氮肥多采取一次性施用,肥料損失嚴重,造成玉米后期脫肥早衰,化肥利用率低。
3.5 玉米病蟲害與草害問題突出
十堰市玉米的主要病害有玉米大斑病、小斑病、莖腐病、灰斑病;蟲害有地老虎、玉米螟、蚜蟲等。近年來,由于農業生態環境、種植結構、耕作制度、品種、生產方式及生產條件等的改變,玉米灰斑病有加重的趨勢[13]。在病蟲害防治方面,一是種衣劑問題十分突出,普遍使用的種衣劑在兼治病蟲害方面存在不足,或針對性不強;二是玉米品種抗病性差;三是玉米植株高大、噴藥難度大,生長中后期很少防治。玉米田的雜草主要是馬唐、藜、稗草等,農戶主要以噴施除草劑或人工除草為主,而農戶對除草劑使用不當,藥害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發生[14]。
4 十堰市玉米生產發展的對策
4.1 構建與創新玉米種質群,發展高效育種技術
收集或創新玉米種質資源,培育生育期適中、品質好、出子率高、株型合理、耐密植、抗倒伏、耐主要病蟲、易制種和適應機械化作業的玉米新品種。
4.2 調整種植結構,推廣全程機械化種植模式
施行用地與養地相結合的模式,研究不同耕作制度下的秸稈還田、少耕、免耕等關鍵技術;加大農業機械化投入,提高農機裝備水平;研究適合十堰市的夏玉米全程機械化種植模式;加強鄉、鎮、村農機服務體系建設和機械補貼力度。
4.3 加強本地區夏玉米品種的評價工作,推廣春玉米輕簡化栽培技術
夏玉米生長期間,氣候條件十分惡劣,高溫、干旱成為制約夏玉米生產的主要因素,所以加快夏玉米的選育和品種評價工作迫在眉睫。經過十堰市農業科學院的實地調研,鄭單958、浚單509、鄭單136、中科11等品種表現較好。推廣春玉米輕簡化栽培技術已成為十堰地區玉米生產中的大勢所趨,十堰市農業科學院根據十堰地區春玉米生產中的實際問題,先后推出了鄖單1號、鄂玉系列等高產優質栽培技術體系,在玉米的生產中既節省了勞動力,也大幅度提高了玉米的產量,得到了廣大農民的一致好評。
4.4 推廣綜合配套技術,研究土壤配方施肥和節水灌溉技術
圍繞節本增效的目標,緊緊抓住合理密植、提高整齊度、推廣種子包衣、化學調控等技術;根據不同區域特點建立肥水高效利用技術體系;建立病蟲害預報平臺,及時對田間的生產進行監測,特別關注玉米灰斑病的預報。
4.5 加強技術推廣和專業服務體系建設
建立“專家-技術人員-科技示范戶-廣大農戶”的科技入戶模式,村建百畝示范田、鄉建千畝示范片、縣建萬畝示范區、市抓高產示范縣;不斷提升生產規模化和現代技術的應用與推廣,有效解決生產中存在的農田作業能力低和技術到位率低的問題。
4.6 提高政府重視程度,加大對玉米產業的資金扶持力度
玉米是十堰市重要的糧飼經濟作物之一,對調整秦巴山區的種植結構有深遠意義,各級財政要加大對農技工作的支持力度,要拿出專項資金支持示范田、技術服務體系裝備、技術培訓和科技攻關的建設,以確保玉米產業安全運行。
參考文獻:
[1] 咸金山.從方志記載看玉米在我國的引進和傳播[J].古今農業,1988,8(1):104-106,123.
[2] BRUULSEMA T W, TOLLENAAR M, HECKMAN J R. Boosting crop yields in the next century[J]. Better Crops with Plant Food,2000,84(1):9-11,13.
[3] 王志敏.邁向新的綠色革命全球糧食高產研究動向[J].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04,6(4):3-9.
[4] MURRELL T S, CHILDS F R. Redefining corn yield potential[J]. Better Crops with Plant Food,2000,84(1):33-37.
[5] NELSON W L, REETZ H F. Herman Warsaws high corn yields[J]. Crops Soils,1985,38(8):5-7.
[6] 王崇桃,李少昆,韓伯棠.玉米高產之路與產量潛力挖掘[J].科技導報,2006,24(4):8-11.
[7] DUVICK D N. The contribution of breeding to yield advances in maize (Zea mays L.) [J]. Advances in Agronomy,2005,8(6):83-145.
[8] CAVALIERI A J, SMITH O S. Grain filling and field drying of a set of maize hybrids released from 1930 to 1982[J]. Crop Science,1985,25(5):856-860.
[9] 趙 明,李建國,張 賓,等.論作物高產挖潛的補償機制[J].作物學報,2006,32(10):1566-1573.
[10] 趙久然,孫世賢.對超級玉米育種目標及技術路線的再思考[J].玉米科學,2007,15(1):21-23,28.
[11] 趙化春,韓 萍.我國玉米生產的歷史、現狀及其發展趨勢[J].延邊農學院學報,1989,2(1):52-60.
[12] 佟屏亞,凌碧瑩.我國玉米科技文獻述評[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1986,6(2):6-12.
[13] 高增貴,陳 捷,薛春生.玉米灰斑病發生和流行規律及其發病條件的研究[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2000(5):460-464.
[14] 周振龍.玉米田除草劑藥害發生原因及防治措施[J].農業科技與裝備,2009(5):17-19.
3.3 機械化程度低,農機與農藝不配套
目前十堰市玉米機播、機收面積不足,而現行的土地承包制度造成土地分散,影響了機械化操作的效率,玉米的田間管理、收獲、脫粒等工序仍然是人工作業。同時,玉米種植模式及田間管理復雜多樣,需提高農機研制與農業生產管理等多部門的合作效率。
3.4 土壤瘠薄,灌溉條件差
十堰市75%的耕地屬于坡耕地,旱地多水田少。耕作技術落后,導致耕層淺、土質差、土體對自然降水的接納貯蓄能力有限,一些灌溉設施年久失修,玉米季節性干旱明顯。近年來,重用地、輕養地造成土壤肥力明顯下降,特別是耕作制度與施肥制度不合理。復合肥施用不足,磷肥、鉀肥基本很少施用,氮肥多采取一次性施用,肥料損失嚴重,造成玉米后期脫肥早衰,化肥利用率低。
3.5 玉米病蟲害與草害問題突出
十堰市玉米的主要病害有玉米大斑病、小斑病、莖腐病、灰斑病;蟲害有地老虎、玉米螟、蚜蟲等。近年來,由于農業生態環境、種植結構、耕作制度、品種、生產方式及生產條件等的改變,玉米灰斑病有加重的趨勢[13]。在病蟲害防治方面,一是種衣劑問題十分突出,普遍使用的種衣劑在兼治病蟲害方面存在不足,或針對性不強;二是玉米品種抗病性差;三是玉米植株高大、噴藥難度大,生長中后期很少防治。玉米田的雜草主要是馬唐、藜、稗草等,農戶主要以噴施除草劑或人工除草為主,而農戶對除草劑使用不當,藥害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發生[14]。
4 十堰市玉米生產發展的對策
4.1 構建與創新玉米種質群,發展高效育種技術
收集或創新玉米種質資源,培育生育期適中、品質好、出子率高、株型合理、耐密植、抗倒伏、耐主要病蟲、易制種和適應機械化作業的玉米新品種。
4.2 調整種植結構,推廣全程機械化種植模式
施行用地與養地相結合的模式,研究不同耕作制度下的秸稈還田、少耕、免耕等關鍵技術;加大農業機械化投入,提高農機裝備水平;研究適合十堰市的夏玉米全程機械化種植模式;加強鄉、鎮、村農機服務體系建設和機械補貼力度。
4.3 加強本地區夏玉米品種的評價工作,推廣春玉米輕簡化栽培技術
夏玉米生長期間,氣候條件十分惡劣,高溫、干旱成為制約夏玉米生產的主要因素,所以加快夏玉米的選育和品種評價工作迫在眉睫。經過十堰市農業科學院的實地調研,鄭單958、浚單509、鄭單136、中科11等品種表現較好。推廣春玉米輕簡化栽培技術已成為十堰地區玉米生產中的大勢所趨,十堰市農業科學院根據十堰地區春玉米生產中的實際問題,先后推出了鄖單1號、鄂玉系列等高產優質栽培技術體系,在玉米的生產中既節省了勞動力,也大幅度提高了玉米的產量,得到了廣大農民的一致好評。
4.4 推廣綜合配套技術,研究土壤配方施肥和節水灌溉技術
圍繞節本增效的目標,緊緊抓住合理密植、提高整齊度、推廣種子包衣、化學調控等技術;根據不同區域特點建立肥水高效利用技術體系;建立病蟲害預報平臺,及時對田間的生產進行監測,特別關注玉米灰斑病的預報。
4.5 加強技術推廣和專業服務體系建設
建立“專家-技術人員-科技示范戶-廣大農戶”的科技入戶模式,村建百畝示范田、鄉建千畝示范片、縣建萬畝示范區、市抓高產示范縣;不斷提升生產規模化和現代技術的應用與推廣,有效解決生產中存在的農田作業能力低和技術到位率低的問題。
4.6 提高政府重視程度,加大對玉米產業的資金扶持力度
玉米是十堰市重要的糧飼經濟作物之一,對調整秦巴山區的種植結構有深遠意義,各級財政要加大對農技工作的支持力度,要拿出專項資金支持示范田、技術服務體系裝備、技術培訓和科技攻關的建設,以確保玉米產業安全運行。
參考文獻:
[1] 咸金山.從方志記載看玉米在我國的引進和傳播[J].古今農業,1988,8(1):104-106,123.
[2] BRUULSEMA T W, TOLLENAAR M, HECKMAN J R. Boosting crop yields in the next century[J]. Better Crops with Plant Food,2000,84(1):9-11,13.
[3] 王志敏.邁向新的綠色革命全球糧食高產研究動向[J].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04,6(4):3-9.
[4] MURRELL T S, CHILDS F R. Redefining corn yield potential[J]. Better Crops with Plant Food,2000,84(1):33-37.
[5] NELSON W L, REETZ H F. Herman Warsaws high corn yields[J]. Crops Soils,1985,38(8):5-7.
[6] 王崇桃,李少昆,韓伯棠.玉米高產之路與產量潛力挖掘[J].科技導報,2006,24(4):8-11.
[7] DUVICK D N. The contribution of breeding to yield advances in maize (Zea mays L.) [J]. Advances in Agronomy,2005,8(6):83-145.
[8] CAVALIERI A J, SMITH O S. Grain filling and field drying of a set of maize hybrids released from 1930 to 1982[J]. Crop Science,1985,25(5):856-860.
[9] 趙 明,李建國,張 賓,等.論作物高產挖潛的補償機制[J].作物學報,2006,32(10):1566-1573.
[10] 趙久然,孫世賢.對超級玉米育種目標及技術路線的再思考[J].玉米科學,2007,15(1):21-23,28.
[11] 趙化春,韓 萍.我國玉米生產的歷史、現狀及其發展趨勢[J].延邊農學院學報,1989,2(1):52-60.
[12] 佟屏亞,凌碧瑩.我國玉米科技文獻述評[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1986,6(2):6-12.
[13] 高增貴,陳 捷,薛春生.玉米灰斑病發生和流行規律及其發病條件的研究[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2000(5):460-464.
[14] 周振龍.玉米田除草劑藥害發生原因及防治措施[J].農業科技與裝備,2009(5):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