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鑫++沈海斌++王輝++唐東芹++黃丹楓



博士,上海交通大學農業與生物學院植物科學系教授,現代農業與生物工程訓練中心主任,上海市重點學科蔬菜學科帶頭人,教育部園藝學教學指導委員會成員,上海交通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主持國家科技支撐計劃、“863”計劃重點課題、科技部農業成果轉化、上海市科技興農重點攻關等科研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上海市科技進步獎多項。發表SCI等優秀論文100余篇,主編《現代溫室園藝》、《工廠化育苗理論與技術》、《觀賞蔬菜》等學術專著。曾獲上海市優秀青年科技啟明星、全國優秀教師、上海市優秀學科帶頭人、上海市巾幗創新獎、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科技部世博科技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
摘 要:上海市設施土壤栽培小白菜生產管理現狀調查表明,本地區小白菜生產存在種子成本高、水肥管理粗放、生產效率低下等問題,建議繼續加強小白菜高效安全生產模式建設,推廣種子加工處理、水肥一體化、病蟲害綠色防控關鍵生產環節機械化等技術的應用。
關鍵詞:小白菜;生產現狀;水肥一體化;機械化
中圖分類號:S63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3547(2016)24-0034-07
小白菜(Brassica campestris ssp. chinensis L.)又名不結球白菜、青菜,屬十字花科蕓薹屬,含豐富的維生素和礦物質,深受消費者喜愛。具有生長期短、適應性廣、省工、易種、可周年生產等優點,在上海以小白菜為主的綠葉菜是市民不可或缺的蔬菜,日均供應量在4 000 t以上[1]。由于綠葉菜不耐儲運,其供給主要靠本地生產。目前,上海綠葉菜自給率達到90%[2]。其中,在上海地產綠葉菜上市量的構成中,小白菜占比最大,約占地產綠葉菜上市總量的45%[1]。由此可見,小白菜的供給保障和安全生產密切關系著上海市民的日常生活。
在實際生產中,農戶為提高小白菜產量而大量施用化肥、農藥的現象越來越普遍,不僅造成了菜地土壤板結、保肥持水性降低、鹽漬化加重等問題,還致使小白菜品質下降,如硝酸鹽含量、農藥殘留超標等[3,4]。此外,蔬菜生產從業人員老齡化等問題,嚴重阻礙了上海地區小白菜的生產和供應[5]。因此,尋找小白菜安全、高效生產的解決方案是上海地區蔬菜生產的一個重要課題。
走訪了上海地區不同生產模式和規模的蔬菜園藝場,以設施主栽蔬菜作物小白菜為主要對象,對其中 6 個典型園藝場小白菜生產現狀進行實地調研,總結和分析了上海地區小白菜生產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小白菜高效、安全生產的發展建議。
1 小白菜生產現狀
1.1 生產模式
上海市小白菜以土壤栽培為主,兼有基質栽培。土壤栽培包括大棚土壤栽培和露地土壤栽培;大棚土壤栽培主要在鋼管大棚中進行,配套設施相對簡單,是目前最普遍的模式;露地土壤栽培由于受天氣影響較大,不能持續生產,主要為個體農戶小規模栽培。基質栽培主要為有機基質栽培,在鋼管大棚或現代化智能大溫室中進行,主要用于示范生產或科研。
上海市小白菜主要采取“一播多收”的生產模式,分為春、夏、秋、冬季栽培,具體播種時間、采收時間及采收形式見表1。也有專門的雞毛菜生產和青菜生產,雞毛菜生產采用直播,青菜生產采用育苗移栽。雞毛菜生產:春冬播(11月上旬至翌年2月下旬)40~50 d采收,夏播(4~8月)20~25 d采收,秋播(9~11月)25~30 d采收。青菜生產:①春季栽培, 10月上旬至翌年1月下旬育苗,10月中旬至12月中旬或翌年1月下旬至3月下旬定植,2月下旬至5月中旬采收;②夏季栽培, 4月中旬至8月上旬播種,5月中旬至9月下旬采收;③秋季栽培, 8月下旬至9月下旬育苗,9月上旬至11月上旬定植,9月下旬至翌年1月上旬采收;④冬季栽培, 9月下旬至10月上旬育苗,11月上旬至12月中旬定植,翌年1月上旬至2月下旬采收。
1.2 品種選擇
上海地區的小白菜,周年栽培,品種選擇主要依據季節。春季栽培主要選擇耐寒、冬性強、抽薹期遲的品種,常用品種有艷春、艷綠、四月慢、五月慢等。夏季栽培主要選用耐熱、抗病性強、前期生長快的品種,常用品種有華王、新夏青5號、新夏青6號、華陽、綠山等。秋季栽培主要選用耐病的矮萁青菜品種,常用品種有新場青、矮抗青、蘇州青等。冬季栽培主要選用耐寒性較強的品種,常見品種主要為上海青、新場青、矮萁蘇州青等。
一般采用直播,兼有育苗移栽,以縮短種植時間,提高土地利用率。具體播種形式與生產模式密切相關,夏秋高溫季節主要采取直播,以避免傷根,增強抗逆性。春冬季節多選擇育苗移栽,一般待小白菜長至雞毛菜大小(4葉1心)進行移栽。播種量也因生產模式不同而有所差異,6個園藝場的用種量如表2。春、秋兩季播種量為300~500 g/667 m2,夏、冬兩季由于出芽率低,播種量相對較大,一般為400~600 g/667 m2。若只收獲雞毛菜,播種量更大,為1 000~2 500 g/667 m2。
1.3 灌溉與施肥管理
①灌溉管理 上海市設施栽培的小白菜灌溉方式以噴淋和噴水帶為主。灌溉水源為河水,未經處理直接灌溉。灌溉頻次和灌溉量主要依據經驗判斷,沒有形成系統的灌溉策略。不同園藝場在具體操作上差異較大,如表3所示。1號園藝場的灌溉方式為播種前及出苗前用噴水帶澆水,出苗后采用噴淋,從頂部灌溉,約每10 d 澆水1 次,生育期耗水量為36 142 kg/667 m2;2號園藝場采用噴淋和噴水帶,通過設定灌溉時間控制灌溉量,每7~10 d澆水1次,時間2 h, 生育期耗水量為30 720 kg/667 m2; 6號園藝場也采用噴淋,通過設定固定頻次進行灌溉,小白菜出苗后春秋季約10 d澆1次,冬季約每15 d 澆1次,夏季約每7 d澆1次,生育期耗水量為26 880 kg/667 m2。其他園藝場灌溉頻率和灌溉量主要通過人工觀察確定,隨機性較大。
②施肥管理 上海市設施小白菜土壤栽培中施肥以有機肥為主,輔以其他肥料,以施基肥為主,追肥為輔。6個園藝場小白菜栽培中施肥方式分為基肥和基肥+追肥2種,肥料種類和用量差異較大,如表4。1~4號園藝場小白菜栽培均只施有機肥,有機肥用量為每茬1 000~2 000 kg/667 m2;5號園藝場只施基肥,熱天選擇復合肥作基肥,冷天選擇生雞糞;6號園藝場小白菜栽培每年施雞糞2次,其他時候追施尿素。將所施肥料折合成N素用量,6個園藝場小白菜栽培中N的投入量由大到小依次為:2號園藝場>4號園藝場>3號園藝場>1號園藝場>5號園藝場>6號園藝場。
1.4 病蟲草害及其防治
①蟲害及其防治 上海地區小白菜主要蟲害有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Linnaeus)、菜青蟲(Pieris rapae Linnaeus)、黃曲條跳甲(Phyllotreta striolata Fabricius)、蚜蟲(Brevicoryne brassicae Linnaeus)、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 Hübner)、大猿葉甲(Colaphellus bowringi Baly),為害部位均為葉片。為害癥狀均為蠶食葉片成孔洞或缺刻,但又有所區別。例如,菜青蟲一般從葉邊緣蠶食;小菜蛾幼蟲僅取食葉肉,留下表皮,在菜葉上形成一個個透明的斑,嚴重時全葉被吃成網狀;黃曲條跳甲一般在葉片中間留下孔洞。
上海市設施小白菜土壤栽培中蟲害防治手段包括農業、物理和化學防治。走訪的6個園藝場在小白菜蟲害防治中均采取農業、物理和化學防治相結合的手段。農業防治手段如清除殘葉、深耕曬土、通風等。物理防治為鋼架大棚覆蓋防蟲網,棚內掛黃板,密度為52張/667 m2。化學防治則根據各園藝場經營模式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具體情況為:1號園藝場為有機經營模式,不使用化學防治;2號園藝場也為有機經營模式,化學防治選用生物農藥,例如用1.5%除蟲菊素水乳劑防治蚜蟲,用量60~
80 mL/667 m2;用1.3%苦參堿水劑防治菜青蟲,用量90~100 g/667 m2; 3~6號園藝場,均為無公害標準化蔬菜生產的經營模式,化學防治以政府重點推薦農藥品種為主,如用32 000 IU/mg蘇云金桿菌可濕性粉劑防治菜青蟲,用5.7%甲維鹽水分散粒劑防治小菜蛾,用40%啶蟲脒水分散粒劑防治蚜蟲和黃曲條跳甲,用10億PIB/mL苜蓿銀紋夜蛾核型多角體病毒懸浮劑防治甜菜夜蛾等。
②病害及其防治 上海地區小白菜主要病害有霜霉病(Peronospora parasitica Fries)和根腫病(Plasmodiophora brassicae)。霜霉病,通常在忽暖忽寒、多雨高濕的天氣條件下易發生流行,病害癥狀為葉面出現不規則形塊狀黃褐色枯斑,相應的葉背出現稀疏白霉病征(孢囊梗與孢子囊),嚴重時病斑連合為大小不等的斑塊,致葉片干枯。根腫病在冷涼而排水不良的酸性至中性土壤中發生嚴重,主要癥狀為根部腫大[6]。
上海市設施小白菜土壤栽培中病害防治手段包括農業和化學防治,且以預防為主。農業防治手段如實行輪作、施用腐熟的有機肥、通風以降低濕度和清除殘葉等。化學防治手段如施用687.5 g/L氟菌·霜霉威懸浮劑防治霜霉病。調研發現,1~4號園藝場小白菜生產均與不同科的蔬菜進行輪作,均施用腐熟的有機肥,并且播種前都采取清除殘葉、深耕曬土、通風等農業防治手段預防病害發生。5號和6號園藝場小白菜生產仍以連作為主,且以生雞糞作為基肥。
③除草技術 上海地區小白菜的除草主要分為3個時期:播后苗前噴灑金都爾(精異丙甲草胺)防草害;采收雞毛菜和小青菜的同時拔除雜草;采收結束耕地前,用百草枯清理整個菜田。
1.5 生產成本
6個園藝場均未對小白菜生產成本進行詳細記錄與核算。因此,根據小白菜生產中的物料投入、土地和設備租賃費用及用工情況,并結合當地勞動力和其他物料價格估算出各項生產成本,如表5。其中, 2號和3號園藝場肥料為自制有機肥,其生產成本較高,屬于個例;1、4、5、6號園藝場選用商品有機肥或化肥,代表了上海地區小白菜生產肥料施用現狀,故成本分析只比較1、4、5、6號園藝場。小白菜生產的物料投入主要包括種子、肥料和農藥+黃板,分別占成本投入的5.3%~9.1%, 12.7%~23.6% 和2.3%~5.9%;勞動力投入占42.0%~49.3%;土地及設備租賃投入占18.5%~33.6%。
不同園藝場生產小白菜的成本項目相同但費用比例和成本總額差異較大。1、4、5、6號園藝場生產成本以人工費為主,約占50%,其次為土地及設備租賃費或肥料,種子、農藥所占份額較小。2號和3號園藝場生產成本以肥料投入為主,肥料投入分別占成本構成的42.0%和56.2%,勞動力投入次之,分別占29.6%和24.2%。6個園藝場生產成本總額由大到小依次為:3號園藝場﹥2號園藝場﹥1號園藝場>4號園藝場>5號園藝場>6號園藝場。
2 主要問題分析
2.1 種子成本高、用量大
目前上海小白菜栽培最多的品種是華王。華王引自日本,種子純度>98%,發芽率>85%,價格為350元/kg。而國產種子的純度和發芽率均不及華王,平均價格70 元/kg。進口種子的價格是國產種子的5倍,加大了成本投入。
此外,小白菜生產大多采用直播,種子用量約為450 g/667 m2;而育苗移栽,以1號園藝場為例,其移栽密度為20 000株/667 m2時,理論種子用量僅為103~118 g/667 m2,發芽率85%,成苗率80%。實際種子用量約為理論值的4倍,種子的損耗也加大了成本投入。
2.2 水肥決策憑經驗
6個園藝場的小白菜水肥管理均憑經驗。水分管理上,灌溉時間和灌溉量控制主要通過人工觀察,無據可循。通常人工灌溉方式灌溉量偏大,過量的水分會使溫室內濕度增大,容易引發病害[7]。而采用微灌方式雖然可以減少灌溉量,但由于缺乏可行性強的灌溉決策方案,農民普遍依據人工經驗判斷,隨機性較大,不適宜大面積推廣。
施肥管理上,普遍使用有機肥,但有機肥種類繁多,質量參差不齊,用量不等。主要靠經驗,隨機性較大,未形成相對科學、統一的施肥策略。對土壤中各營養元素的豐缺狀況不了解,未掌握小白菜肥料需求規律,盲目施肥,降低了肥料利用率,也往往造成土壤鹽漬化。1~4號園藝場小白菜生產有機肥投入量折合成N素用量23~60 kg/667 m2,5號和6號園藝場投入的復合肥和尿素,折合成N素用量僅3.8、4.7 kg/667 m2。可見,上海地區小白菜生產通過有機肥投入的N素比化肥投入的N素更多,這與已有的一些研究結果一致[8,9]。并且,小白菜生產以施基肥為主,與嚴瑾等[10]推薦的小白菜生產施肥策略不一致。由此可見,目前小白菜生產中施肥決策沒有達到最佳狀態。
2.3 產品質量安全無保證
小白菜生產中農藥使用不規范的現象仍然存在。以5號園藝場為例,夏季小白菜生產,每3~4 d用藥1次,殺菌劑、殺蟲劑交叉使用,用藥量大于推薦劑量的2倍。調研時也了解到,個體農戶種植的小白菜,農藥殘留超標現象時有發生。
2.4 勞動生產效率
上海地區小白菜生產存在勞動力老齡化嚴重的問題。以1號園藝場為例,長期雇工38人,其中55~60歲,占比2.6%;60~70歲,占比39.5%;70歲以上,占比57.9%。
此外,小白菜生產過程中機械化程度不高。播種、移栽、灌溉、施肥和收獲等各生產環節均靠人工,作業效率情況為:施肥整地,120 h/hm2;移栽,
1 200 h/hm2;收割,480 h/hm2。可見,上海地區小白菜勞動生產效率低下。
3 高效安全化生產建議
3.1 推廣種子加工處理技術
小白菜種子應由種子公司和專業機構進行更嚴格的精選加工處理,以提高播種質量。種子加工處理,包括果穗進料、烘干、果穗脫粒預清、種子精選、包衣、包裝等一系列工序。現實生產中,因種子種類繁多、形態各異,加工的要求各有差異,但大多數種子加工的工藝都包括初清、精選分級、拌藥處理、稱重、包裝等。處理的目的包括防治病蟲、刺激種子萌發、打破休眠、便于播種、提高活力等。目前常用的種子處理技術與設備有種子包衣與丸化、種子帶、種子毯等。
我們應該借鑒國外種子加工及商品化生產的成功案例,大力推進我國小白菜種子加工處理技術。以德國KWS種子公司甜菜種子加工處理為例,其在南歐繁制甜菜種子,收獲后運輸到Einbeck德國總部進行加工丸化處理,丸化設備采用制藥工業機器,將丸化后的種子損傷降到最低。丸化后甜菜種子按每10萬粒為單位包裝成1盒,正好是1 hm2的播種量。包裝上具有歐盟種子認證(藍)標簽,內容分別為作物名稱、品種名稱、認證單位編號、生產批號、數量、是否包衣、種衣劑類型、丸粒化種子粒徑、生產日期和條形碼。為保證種子加工質量,在甜菜種子加工前,要對粗種子進行發芽和田間出苗試驗;在種子加工過程中,還經過多次質量檢驗,以及最終田間出苗試驗[11]。因此,我國小白菜種子加工行業還需要提高現有技術水平,完善現有工藝,注重小白菜種子加工處理技術的各個關鍵環節,以期提高種子質量、促進田間成苗及提高產量,滿足農業數字化和智能化對高質量小白菜種子的需求。
3.2 發展水肥一體化管理技術
發展水肥一體化技術,實現精準灌溉和精準施肥。水肥一體化的核心思想是以作物需求為導向,根據作物的需水需肥規律,采用水肥精準化控制的辦法,科學配比肥料,適時澆水,實現肥水耦合自動化,把水分和養分定量、定時,按比例直接提供給作物。相對于傳統的施基肥、追肥等施肥技術以及溝灌、微噴等灌溉方式,水肥一體化管理模式實現了水肥同步管理。
水肥一體化技術綜合了應用工程技術、信息技術和農業生物技術,采用機械化、自動化操作,不但可以減少灌溉施肥的勞動力成本,而且可以通過降低土壤水分和空氣濕度來改善設施內微生態環境,抑制病蟲害發生,減少農藥投入和防治病蟲草害的勞動力投入。雖然采用水肥一體化管理模式在灌溉設備的一次性投入以及水溶性肥料方面成本有所增加,但在勞動力、農藥使用等方面的成本大大減少。同時,水肥一體化技術有利于小白菜標準化生產,提高小白菜品質和產量,從而促進農民增收。此外,隨著政府對節水灌溉和水溶性肥料補貼比例的增加,小白菜種植效益將進一步增加[12]。
從調研的幾個園藝場來看,上海地區小白菜生產在施肥、灌溉的關鍵技術決策上還沒有形成相對科學的規程,對小白菜需肥需水規律還沒有系統掌握,在小白菜產量和品質上仍有提升空間。由此來看,在上海市推廣小白菜水肥一體化管理模式具有可行性。
3.3 實施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
伴隨人口的增長和消費水平的提高,市場需要提供更多高品質的新鮮蔬菜來保障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作為特大都市的上海,對高品質蔬菜的需求也不斷增強。然而小白菜生產中濫用農藥的現象仍然存在,個體農戶種植的小白菜,農藥殘留超標時有發生。因此,在小白菜生產過程中應該積極實施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提高產品質量安全。
在綠色防控實施過程中,不僅要對栽培過程中允許施用的農藥進行嚴格監管,建立采后多級檢驗制度,還應該加強頻振式殺蟲燈、防蟲網、煙霧機等性能安全的植保設備的應用[13]。也可以通過應用信息化管理系統,監控檢測小白菜病蟲草害發生、發展規律,建立小白菜生產綠色防控技術規范,達到預防為主,提前防治的效果,從而減少小白菜生產過程中的農藥使用量,提高品質,保證小白菜的食用安全。
3.4 開展全程質量監管與可追溯
在小白菜生產過程中還可以引入蔬菜質量管理(質量分析與關鍵點控制,QACCP)體系,即主要通過分析和確定小白菜生產中的關鍵環節,對生產過程中的所有關鍵環節進行全程跟蹤并控制,以有效地保證小白菜產品質量安全和實現全程質量監管。還可以通過RFID 等條形碼識別、無線通訊網絡等信息技術,將QACCP 數據庫中小白菜種植過程記錄與某一特定的追溯碼(可以是條形碼)相關聯,通過掃描或者輸入條形碼的方式,追溯小白菜的種子來源、采收地點、采收日期及包裝日期,實現小白菜生產全過程質量管理的可追溯[14]。蔬菜商品質量安全管理系統的引進,能夠建立小白菜生產全過程管理檔案,實時記錄生產信息,同時實現產品生產的歷史記錄信息追溯與產品實時狀態查詢功能,可以保障小白菜生產全過程QACCP 管理的標準化、數字化和信息化,滿足信息可追溯、狀態可查詢、質量安全可管理可控制的要求。
3.5 推廣小白菜機械化生產技術
大力推廣小白菜機械化生產技術,以提高勞動生產效率。目前上海地區小白菜生產勞動力存在嚴重老齡化的問題,個別園藝場70歲以上從業者,占比高達57.9%,而且幾乎沒有機械化設備的應用。因此,為提高小白菜生產效率,保障小白菜供應,在小白菜生產中應用機械化生產技術顯得十分必要。
小白菜的機械化生產要求耕地、整地、播種、移栽、收獲等各作業環節均實現機械化。張兆輝等[15]報道的小白菜機械化生產的關鍵技術已基本實現,具體包括:①品種選擇,在滿足生育期、蔬菜質量的前提下,選育胚軸長、直立性好、適于機械化移栽和收割的品種,如耐熱605、新夏青4號、新夏青5號、機收一號等;②機械化耕整地及作畦技術,該技術是以深翻為基礎,分別完成旋耕、作畦、開溝、鎮壓等聯合作業工序,使用可變式平整高作畦機(MSE18C)旋耕、作畦、整形、鎮壓等,每 1 h 約 66.7 m2,作畦后畦底寬 1.4~1.6 m、畦面寬 1.1~1.2 m、畦高 15.0 cm、溝寬 20~40 cm;③精量播種,播種前篩選種子,剔除秕粒及雜質,以保證播種均勻、出苗整齊、一致,從而有利于小白菜生長整齊、一致;④水肥一體化管理技術,采用肥水一體化技術實施澆水、施肥,每次噴水時間 10~15 min。因此,可通過這些小白菜生產機械化技術的引進,減輕人工作業強度,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
參考文獻
[1] 陳德明,翟欣,張瑞明.關于確保上海綠葉菜生產能力的調研報告[J].上海農村經濟,2015(2):10-12.
[2] 翟欣,黃丹楓.都市綠葉蔬菜價格波動原因與對策研究[J].長江蔬菜,2012(18):1-6.
[3] 李會合,王正銀.施肥對葉類蔬菜硝酸鹽含量的影響[J].磷肥與復肥,2001,16(3):65-67.
[4] 熊國華,林咸永,章永松,等.施肥對蔬菜累積硝酸鹽影響的研究進展[J].土壤通報,2004(2):217-221.
[5] 黃丹楓,郭斗斗,奧巖松.都市菜園生產結構與模式的實踐探索[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農業科學版,2013(4):88-94.
[6] 洪喜雙.如何栽培小白菜及病蟲害防治技術[J].生物技術世界,2014(10):31.
[7] 王克安,李絮花,呂曉惠,等.不同結構日光溫室溫濕度變化規律及其對番茄產量和病害的影響[J].山東農業科學,2011(3):33-36.
[8] Ju X T, Kou C L, Zhang F S, et al. Nitrogen balance and groundwater nitrate contamination: compares on among three intensive cropping systems on the North China Plain[J]. Environ Pollut, 2006, 143: 117-125.
[9] Zhou J B, Chen Z J, Liu X J, et al. Nitrate accumulation in soil profiles under seasonally open' sunlight greenhouses' in northwest China and potential for leaching loss during summer fallow[J]. Soil Use Manage, 2010, 26: 332-339.
[10] 嚴瑾,黃丹楓,張屹東,等.菜地土壤基礎供氮量對小白菜產量及氮素利用率的相關關系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4(16):5 071-5 073.
[11] 馬繼光.歐盟種子加工技術與機械研究概況[J].中國農技推廣,2004(5):22-21.
[12] 楊丹妮,常麗英,沈海斌,等.上海市設施番茄水肥管理現狀與發展建議[J].中國蔬菜,2016(2):11-16.
[13] 丁惠華.浦東地區蔬菜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應用初探[J].上海蔬菜,2011(4):14-16.
[14] 黃丹楓.蔬菜QACCP管理理論與實踐[J].長江蔬菜,2012(8):1-5.
[15] 張兆輝,鄭秀國,姜玉萍,等.青菜小型機械化生產關鍵技術[J].長江蔬菜,2015(23):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