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冬馬鈴薯是熱區冬閑田地資源開發生產提早供應市場的反季節馬鈴薯,筆者結合多年參與冬馬鈴薯開發的實踐,在總結分析文山市冬馬鈴薯生產現狀及存在問題的基礎上,提出相應的對策措施。
關鍵詞:冬馬鈴薯;生產現狀;存在問題;對策措施
中圖分類號: S532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j.cnki.jlny.2017.01.030
1冬馬鈴薯生產現狀及發展前景
1.1生產現狀
文山市種植冬馬鈴薯歷史悠久,早在19世紀60年代就有種植,主要分布在馬塘、秉烈、喜古、薄竹、新街、古木等鄉(鎮),是農民增收的途徑之一。種植馬鈴薯由于相對效益較高,生長周期短,投入回收快,提高了群眾的生產積極性,種植由零星分散逐步向相對集中發展。2011年以來,通過馬鈴薯高產創建項目的實施,不僅種植面積得到了持續擴大,而且栽培方式也由露地栽培方式向地膜覆蓋方式發展,地膜覆蓋面積占種植面積的60%以上,良種覆蓋率達80%以上。
1.2發展前景
1.2.1自然條件 在全市27333.33公頃的耕地面積中,適宜種植馬鈴薯的耕地約10666.67公頃,且土地肥沃,耕作層深厚,均為砂壤紅壤,且盤龍河、布都河、順甸河等貫穿境內,近幾年來實施“國家級商品糧基地建設”、“糧食以工貸賑”、“扶貧攻堅鄉基本農田建設”等項目后,農業基礎條件得到明顯改善,促進馬鈴薯產業化發展具備了有利條件。
1.2.2區位優勢 文山市地處文山州政府所在地,流動人口多,市場容量大,輻射能力強,運輸通暢,區位優勢明顯。文山市屬農業市,無大型廠礦、工廠,生態環境污染少及施藥很少,生產優質無公害的馬鈴薯環境條件優越。
1.2.3市場前景 目前僅靠自產量還滿足不了市場需求,有一半馬鈴薯靠外地調入,運距遠,價格高,增加了城鎮居民的負擔。文山市距州內其他七縣交通便利,商品薯除供給當地外,還遠銷西疇、麻栗坡、觀山等其他城鎮以及東南亞等市場。
2存在問題
2.1基礎設施薄弱,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低
馬鈴薯種植區域基礎設施的投入不足,農業基礎設施不完善,中低產田治理改造緩慢,局部自然災害頻繁,抗災減災能力差,生產條件脆弱,基本靠天吃飯,很難實現旱澇保收。
2.2品種退化、混雜現象比較突出
近年來,種植面積雖有一定發展,但當家品種均為“合作88”、 “會-2號”。種植年代已達10多年之久,品種退化,抗逆性差。
2.3技術培訓、宣傳力度有待加強
由于種植戶零星分散,技術指導難度大,技術培訓和宣傳力度不夠,科技普及力低,加之群眾文化素質不高,栽種方法、方式陳舊,接受新技術、新品種難度大,一些科技措施得不到正常發揮,科技到位率和生產技術含量不高,制約了生產水平的提高。
2.4科學種植水平低,管理粗放
一是部分農戶種植前不催芽,切塊不科學,切塊較薄,不種薯不帶頂芽,難以突破一次性出苗關,出苗不整齊;二是種植管理跟不上,例如覆蓋農膜具有保溫、保水、保肥、保證出苗率、提早上市的優點,而且可以減少澆水、拔草的勞力投入,但多數農戶認為蓋膜不僅費工,而且增加成本,導致生產水平不高,經濟效益低;三是種植密度普遍偏低,沒有達到一個合理的群體,種植密度一般在3200塘左右,土地利用率不高。
2.5肥料施用不合理,配方施肥水平不高
一是農家肥施用過低甚至不施,每畝施用的農家肥在500~1000公斤,甚至不施;二是氮、磷、鉀比例失調,氮肥施用多,不注重增施磷鉀肥。
3發展對策及措施
3.1 增加投入,改善生產條件
文山市委、市政府要樹立做大做強馬鈴薯產業的思想,多渠道籌集資金加大投入,為產業發展做好平臺建設和服務工作。一是要加大田間水利設施建設,保證灌溉水源,實現旱澇保收;二是要加大馬鈴薯各項工作經費的投入,使其各項工作得以順利開展。
3.2做好品種提純復壯和良種繁育工作
以市場為導向,積極做好馬鈴薯優良品種的引進試驗示范工作,同時做好提純復壯,防止混雜退化,加大良種繁育力度,選擇好適宜當地種植的高產優良品種。
3.3規模化種植,產業化經營
搞好規劃,實行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種植,產業化經營,走產——供——銷一條龍的產業化發展路子。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和發展馬鈴薯中介服務組織,建立營銷網絡,采取“公司+基地+農戶”的運作模式,實行企業與農戶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經營機制,通過簽訂產銷合同,明確雙方的權益和責任,規范各自行為,從而穩定購銷關系,提高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
3.4加強技術培訓,提高種植水平
各級政府、農技部門要把加強技術培訓和技術指導作為加快馬鈴薯產業發展的重要環節來抓。以加強科技網絡建設為重點,建立高效的馬鈴薯科技服務體系,強化市、鎮農業部門的主渠道職能技術服務,適時邀請農業專家實地開展技術培訓和指導,使廣大群眾和種植戶熟悉掌握馬鈴薯的栽培管理技術,提高種植管理水平。
3.5重視產品保鮮貯運和加工
針對產品保鮮貯運設施空白的實際,文山市委、市政府要通過發展和引進中介組織或龍頭企業,利用其資金優勢,輔之以資金、政策等相應支持,建立保鮮庫,通過技術保鮮以延長馬鈴薯的貨架期和年供應周期,提升市場競爭力。
參考文獻
[1] 滕修有.提高馬鈴薯產量新法[J].農家科技,2000,(03).
[2] 徐江,李玉清,秦軍.發揮區域優勢 發展馬鈴薯生產[J].上海農業科技,2001,(06).
作者簡介:楊梅燕,彝族,本科學歷,農藝師,研究方向:農學(植物檢疫、病蟲害防治、農藥管理、預測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