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孟連縣與佤邦(緬甸第二特區)山水相連,長期以來保持著睦鄰友好關系。2005年6月,佤邦向世界宣布“全面禁種罌粟”,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支持和援助。孟連縣于2012年啟動援助佤邦農業科技推廣項目,積極幫助佤邦發展農業。
關鍵詞:農業技術;種植;推廣;對策
中圖分類號: F326.11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j.cnki.jlny.2017.01.047
2005年6月26日,迫于國際社會的壓力和民族自省,緬甸第二特區——佤邦向世界宣布“全面禁種罌粟,成為無毒源區”,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支持和援助。據統計,中國政府向佤邦提供“替代種植”援助資金累計5億多人民幣。孟連縣與佤邦山水相連,邊民互往,商貿頻繁,長期以來保持著睦鄰友好關系。為促進邊疆穩定、社會和諧、經濟繁榮,自2012年以來,孟連縣啟動援助佤邦特區政府農業科技推廣項目。筆者參與2014年~2015年“援助佤邦農業科技推廣項目”實施,在此整理了援助農業科技推廣資料,僅供參考。
1佤邦特區基本情況
緬甸第二特區(佤邦),是緬甸聯邦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由南、北兩塊地區組成。北面地區位于緬甸東北部,約在北緯22度~23度,東經98度~100度間,東北面與中國云南省臨滄的耿馬縣、滄源縣,普洱市的瀾滄縣、西盟縣、孟連縣西雙版納州的勐海縣接壤。北面與緬甸第一特區(果敢)相連。南面與緬甸撣邦第四特區相鄰。西面至緬甸第二條大江——薩爾溫江(怒江),與滾弄、當陽等城鎮隔江相望。面積約1.7萬平方公里,人口約40萬。南面地區與泰國接壤,面積約1.3萬平方公里,人口約20萬。
經過多年的努力,佤邦在各個方面都取得了讓世人矚目的成績,但是由于受到各種客觀因素的制約,全邦糧食還存在緊張狀況,占47%的人口存在不同程度的缺糧問題,缺糧人數達20多萬,這是不可忽視的重大安全問題。國無防不安,民無糧不穩,佤邦各級政府和領導干部已充分認識到糧食安全的重要性。
2援助佤邦農業科技推廣情況
2013年~2015年援助佤邦農業部門,試種、示范、推廣糧食作物面積累計達6688畝,收獲糧食總產量209.26萬公斤,產值460.1萬元;平均單產312.89公斤,比對照單產172.27公斤,凈增140.62公斤。增加糧食產量94.05萬公斤,增加產值212.33萬元。有力地帶動當地糧食生產發展,對培養農業技術人員,起到良好的援助農業科技的效果。
2.1水稻新品種、新技術示范種植:200畝
其中,勐波縣勐片區100畝;勐嘎區100畝。示范種植品種為,德農2000、兩優2186、岡優900、岡優3551及兩優航2號。示范種植最高產量,品種德農2000,平均單產872.4公斤;最低產量,品種兩優航2號,平均單產683.7公斤。
2.2陸稻——玉米間種示范樣板:100畝
該樣板實施在勐片區課松鄉昆馬三村,陸稻品種為陸引46;玉米品種為正大615。陸稻平均產量237.2公斤;玉米平均產量73.6公斤,畝平均產量310.8公斤。
2.3玉米新品種、新技術示范種植樣板:200畝
該樣板實施在勐嘎區“佤邦農林水利部示范基地”,示范品種為,正大615、云優78、雅玉219和紅單6號。最高畝產,品種正大615,平均產量502.6公斤;最低畝產,品種紅單6號,平均產量431.7公斤。
2.4試種的小品種
水稻品種有宜優673、岡優881和大紋稻;陸稻品種有國際稻359、孟連小黃谷和瀾滄大白谷;玉米品種有正大818、迪卡007和貴玉10號。小品種在當地生長表現,葉片淡綠、莖稈粗壯、抗逆性強、抗病性良好,產量顯著,得到干部、群眾的一致好評,為進一步推廣新品種拓寬了種子資源。
3采取的主要措施
3.1加強領導,順利實施援助項目
成立由佤邦農林水利部部長任組長,孟連縣農技推廣中心主任為副組長,雙方挑選具有豐富工作經驗的技術員為成員,及時建立農業援助項目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佤邦農業部,負責日常工作事務。為順利開展農業援助項目,提供了有力的行政保障。
3.2適時開展農業技術培訓
隨著援助項目的推進,及時進行農業技術培訓,讓農民掌握基本的技術要點,能夠按照技術員的指導種植。采取的方式有室內理論技術講授、現場培訓及播放幻燈圖片的形式。培訓主要內容是水稻育秧、規格化栽培、合理施肥、病蟲害防治等技術。
3.3種植技術指導
由于當地群眾文化素質較低,接受新思想、新技術的能力較差,為此采取田間現場技術指導的方法,促進項目按時推進。
3.4種植雜交品種
目前,當地群眾種植的是常規老品種,抗逆性差,產量低,推廣雜交品種是獲得大面積高產的主要技術之一。
3.5加強病蟲害防治
當地群眾防治病蟲為害的意識淡漠,防治藥劑落后,防治方法及時期不當,因此而造成的產量損失很大。適時進行病蟲害預防及治療,可大幅度提高糧食作物產量,增加農民收入。
4存在的主要問題
勞動者素質低,生產方式落后,思想僵化,難于接受新知識。農民只知道簡單的耕作方法,科技含量低,生產效率低,廣種薄收,農業發展緩慢。
基礎條件差,農業基礎設施薄弱,水利灌溉程度低,難于抵抗干旱災難;耕作田塊不規整,田地利用率低,農作物產量低。
政策措施跟不上,嚴重制約著農業發展。
5援助農業科技的對策
農業是佤邦經濟的基礎,占國民生產總值的76%,糧食又是農業的基礎。要提高糧食產量,一是增加種植面積;二是提高單產。
5.1資金投入扶持
農業是一個弱勢產業,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扶持。現階段佤邦經濟還比較落后,沒有過多資金投入到農業,在農業科技援助中,可采取贈送種子、農藥、化肥及農用器械等方式進行援助。
5.2抓好科技培訓
佤邦勞動者非常渴望學習農業技術知識,應重點培訓農業實用技術和技術普及,使廣大群眾普遍掌握農業生產的實用技術,確保援助項目順利開展。
5.3種植雜交水稻
種植雜交水稻是大幅提高糧食單產最有效、最快捷的技術之一。在水源豐富,有灌溉條件,海拔1200米以下的地區種植雜交秈稻為主;海拔1600米以下的區域種植雜交粳稻為主。
5.4種植雜交玉米
在沒有灌溉條件的壩區或半山區,可種植抗逆性強、豐產的雜交玉米品種。
5.5發展經濟作物
結合當地自然熱區豐富、土壤肥沃、土地資源廣闊的優勢,因地制宜,擇優布局,合理發展經濟作物。在海邊1200米以下的地區,可重點發展甘蔗、咖啡喝橡膠等經濟作物;海邊1200~2000米的區域,可開發茶葉、核桃、板栗、梨果和甜柿子等經濟林果。
5.6出臺援助農業科技物資出、入境的優惠政策
簡化農產品、植物檢疫、生產資料及運送援助物資車輛通關手續,減少管理程序和費用,以推動援助農業科技發展。
5.7職責明確,相互配合
在農業科技援助項目合作中,特區政府是項目組織管理和組織實施的主體;援助方主要是協作和配合,重點是在人才、技術、物資、市場等方面給予支持。
5.8簽訂協議,共同發展
農業科技援助項目是一項系統工程,一方面在項目實施中要重點考慮特區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和有效配置,既要重點培育具有規模性、帶動性的產業,同時還要考慮分散農戶家庭經營發展,因此,簽訂協議是雙方良好發展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孫本喆,郭新平,曾蘇明,孔曉民,孫雷明.我國玉米生產現狀及發展對策[J].玉米科學,2003,(S2).
[2] 翁凌云.我國玉米生產現狀及發展對策分析[J].中國食物與營養,2010,(01).
[3] 周禮興,劉芹,丁麗,王成貴.水稻育秧不同沼肥用量比較試驗[J].內蒙古農業科技,2006,(06).
作者簡介:蔡林華,大專學歷,農藝師,研究方向:農業技術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