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趙維莉
“別理”任性的孩子
記者 趙維莉

不少家長湊在一起總是愛談論自家的孩子,有什么特長,有多懂事,或多或少都會提到孩子身上有些小小的不足——任性。不過,作為家中的獨苗,對孩子的這一點點小問題,家長們都采取聽之任之的態度,反正孩子還小,大了就好了。要知道任性可不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改變,而任性的孩子在社會競爭中也處于劣勢。在糾正孩子這個要不得的性格前,家長們不如先反思,孩子為什么會任性?
“十一”長假,魏女士帶著讀高一的兒子小華去外地親戚家做客,可沒成想這一次出行卻讓她覺得及丟人又無奈。
魏女士的親戚住在離沈陽不遠的農村,到了地方雙方長輩寒暄之后,便放了小輩們出門玩。對方家里有姐弟兩人,小華年齡稍長,她叮囑他雖然是來做客,也要有大哥哥的樣子,要謙讓。加上同村的幾個小孩兒,小輩們高高興興地出去了。可是沒多久,小華便怒氣沖沖的回來了,嘴里還喊著:“媽,我不待了,我要回家……”魏女士和親戚趕忙迎出去,親戚怕是自家小孩兒抱團欺負了小華,大聲呵斥,姐弟倆諾諾地說,原來他們帶著小華去了學校的操場,正趕上幾戶人家曬苞米,小華沒見過,可能覺得好玩甚至還上腳踢上了苞米棒,結果人家說了兩句,小華便不干了,跑了回來。
聽明白事由,魏女士開口批評小華,結果他卻頂嘴說,不就是倆破苞米嗎?這窮地方請我來我還不來呢,不行我要回家。說完這些便往外走,怎么攔也攔不住,原本好好的一次探親之旅就泡湯了……
說完了自己的遭遇,魏女士感覺心底很涼,在她看來以前孩子很聽話,現在可倒好你說一句他八句話等著你,越來越任性,總是以自我為中心。聽著她的抱怨,青少教育專家禹春老師先是安慰她,孩子會頂嘴、任性,是“好事兒”,這證明他們開始有了自己的思想,對事物開始有了自己的看法,這也說明他們長大了。“任性幾乎是每個孩子成長中都需要經歷的一個過程,而家長能否通過正確的引導,幫助他們磨練自己的性格,這將關系到他們今后的成長,甚至是否能很順利地融入社會。”禹老師指出,家長們在欣喜孩子成長的同時,也不能放任孩子的韌性,因為過于韌性將會影響到他們今后的人際交往,“任性的孩子很難與他人合作、分享、協商,他們更追求自我,無論是做事還是做人都隨心所欲,不會考慮他人的感受,更不用說去關心、愛護他人了。”
此外,禹老師還強調,任性隨著年齡的增長,也會使孩子的性格變得極端,強化他們不良的個性品質。也許一次、兩次的情緒失控并不能引起大人的關注,甚至會認為發脾氣的孩子有個性,“任性的孩子通常會性格急躁,容易產生煩躁、憤怒的情緒,慢慢地甚至無法掌控自己情緒,失去理智,做出一些不當的行為,嚴重時可能還會傷及他人,觸犯法律。”禹老師表示自己并不是危言聳聽。
了解到任性對孩子的危害有這么大,那么到底又是什么原因讓他們任性呢?禹老師客觀地指出問題的根源主要是家長的教育不當造成的。
在孩子任性的時候,家長的態度是關系到孩子是否會將任性升級或持續的重要原因。在中國,大多數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孩子成為家庭的中心,不少家長望子成龍,在學習方面對孩子要求嚴格,卻放松了性格、品德、行為等方面的教育,這就會造成孩子成長不平衡,人格發展不健全。
對于從小基本生活在鋼筋水泥中的城市小孩兒來說,他們很少有機會與其他孩子在一起,這樣的成長缺乏同伴,孩子只能與大人交流,在這種不平等的交往中,孩子容易缺少互助合作意識,加上成人的謙讓容易使孩子形成自我為中心的觀念,缺乏禮讓,也就容易任性。
如何讓孩子不再任性呢?禹老師建議家長不妨先預防,對孩子的行為提出明確的要求,制定一些簡單的規則,并嚴格執行,就此來規范他們的行為,比如要求他們待人接物要禮貌等。
而面對任性的孩子,家長也不要“以暴制暴”,大聲呵斥、打罵、威脅都是不可取的,不但不能解決問題,還容易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讓他們站在家長的對立面,用更過分的行為來與家長抗爭。這時家長不如“冷處理”,對正在無理取鬧的孩子不理不睬,等他們自己停止過分的行為后,再來與他們談談問題出現在哪兒,分析他們的行為對不對。
總之,任性的孩子多半是為了吸引家長更多的注意力,在日常生活中,家長要多多關心他們,但對他們過分的要求也不能聽之任之。十幾歲的孩子心智已經在逐漸成熟,雖然有了自己的想法與判斷,但因涉世未深可能會有偏頗,家長們一定要及時給予引導,避免孩子犯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