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既有“名”又有“字”
初識朋友,我們都會十分禮貌地問對方的“名字”,可以說這是一個人的符號。但是在古時候,名字是代表“名”和“字”,作為一個有文化有素養的人來說,常常是既有“名”又有“字”的。那么中國人“名”外有“字”的歷史,起源于何時呢?
“名”與“字”,在中國古代,不單純是社會生活中人與人互相區別的指稱符號,其中蘊涵著豐富的禮俗內容,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人“名”外有“字”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周代。而且,“名字”之“字”,“字”是由“名”孳乳繁衍的結果;就像“文字”之“字”,“字”是由“文”孳乳繁衍的結果一樣,其中有著各種各樣的邏輯關系。
我們今天說“名字”,這是一個詞,普通話“字”讀輕聲。過去問一個人的“名字”,則有可能是問他的“名”和“字”,“字”讀去聲。在中國大陸的1949年以前,一個有文化有教養的人,而在臺港澳地區,這種情況至今猶然。
《說文解字·口部》說,名是自己對外介紹的稱呼,就像我們現在打電話,對方見不到你,你拿起電話就要自報家門,比如說:“您好,我是張三。”所以,根據《說文》的解釋,“名”之謂也,主要是用來區別自己與他人的指稱符號。
“名”雖是自稱符號,而古代人的命名,卻是父親(若祖父在世,亦可以是祖父)的專利。《儀禮·喪服傳》寫道,孩子出生三個月后才可以由父親起名。為什么一定要到出生三個月后才起名呢?《白虎通義·姓名》解釋說:因為三個月以后的孩子,眼睛已有和煦的光亮,也能發出“嘿嘿”的笑聲(孩笑即咳笑),開始具有與人交流的知覺了。父母呼喚其名,孩子才會有反應。由此也可見,“名”之用也,最早是家中父母、長輩對于孩子的呼喚。
中國人“名”外有“字”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周代。而且,“名字”之“字”,“字”是由“名”孳乳繁衍的結果;就像“文字”之“字”,“字”是由“文”孳乳繁衍的結果一樣,其中有著各種各樣的邏輯關系(筆者將于另文闡述)。《說文解字·子部》:“字,乳也。從子在宀下,子亦聲。”這里的“乳”,就是孳乳。“字”是“名”的兒子,有“名”而后有“字”。人可一“名”一“字”,亦可一“名”而多“字”。古人什么時候才能有“字”?《禮記·檀弓》及《曲禮》中都有明確的規定,男子要到二十歲行弱冠禮、女子要及笄嫁人后才可有字。附和這個規定的人已然成人,男的要參加社會活動,女的要出嫁了,這時候就要在“名”外加“字”,以便讓家中長輩之外者用來指稱。唐人孔穎達《禮記正義》為“幼名,冠字”作注稱:生下來沒有名字就沒有辦法區別,所以三個月的孩子要起名,稱為“幼名”,而到二十歲弱冠之時,已經為人父,這時朋友之間不可在稱呼名,所以才有“冠字”一說。
上述引語中,囊括了兩個禮俗名詞:一是“名諱”,二是“待字”。男人二十,即可為人之父,故除家親長輩外,朋友晚輩不可直呼其名,必加避諱,是之謂“名諱”。女子十五,笄在閨中,當嫁而未嫁,是之謂“待字”。考索詞源,蓋與此均頗有牽涉。
古人有“名”有“字”,其中名是一個人的代號,而字則可表達一個人的品德。而在稱呼上,“名”用于自稱和長者呼喚,“字”則方便社會交際中的朋類指謂。生活在現代的中國人,如果延續這種“名”“字”分用的方式,一方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擺脫漢人同姓名者多的困擾(同姓同名不一定同字),另一方面,也可以使人際稱謂多一些古雅和情味。不知同學們認為如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