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簡政放權強化政府效能
——上海開展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情況綜述
自 2000年以來,上海開展八輪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著力解決審批過多、過濫、過慢等問題,理順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的關系,不斷加大簡政放權力度,加快推進政府職能轉變,盡可能減少政府對微觀經濟活動的干預,為經濟社會發展創造良好環境。通過八次大規模的行政審批清理,至2014年5月,上海累計取消和調整行政審批2994項,其中取消1174項、調整1820項。
2000年12月,市委、市政府決定成立上海市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領導小組。2001年3月,市委、市政府召開第一次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動員大會,提出上海的審改工作要“重在制度創新,重在政府職能轉變”,大幅度減少審批事項,規范審批行為,在部分審批領域取得重點突破,進一步推進行政管理體制和機制創新,增強城市綜合競爭力。2001年10月,市政府公布第一批取消和不再審批的行政審批事項521項。2002年2月,市政府公布第二批取消和不再審批的行政審批事項85項,調整審批方式的行政審批事項136項。
2003年,市委、市政府提出審改工作要在重點問題、制度建設、后續監管等關鍵環節上取得實質性突破,推進政府職能轉變,有效制約行政權力進入市場,降低軟成本、改善投資環境。2003年8月,市政府公布第三批取消行政審批事項95項,調整行政審批事項75項。經過三次集中清理,原有2027項審批事項中,共取消、調整1044項,總體改革率為51.5%。
2008年,市委、市政府要求審改工作聚焦“基本建成全國行政效率最高、行政透明度最高、行政收費最少的行政區之一”的目標,減少和規范行政審批,減少政府對微觀經濟運行的干預,改進行政審批管理體制、運行機制,更新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2009年12月,市政府公布第四批取消和調整行政審批事項952項,其中取消207項、調整745項。2012年3月,市政府公布第五批取消和調整行政審批事項88項,其中取消56項、調整32項。
2013年,市委、市政府提出審改工作要“高度透明、高效服務,少審批、少收費,尊重市場規律、尊重群眾創造”,著力理順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的關系,不斷加大簡政放權力度,加快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強化政府效能建設,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保障。2013年6月,市政府公布第六批取消和調整行政審批事項153項,其中取消56項、調整97項。2014年1月,市政府公布第七批取消和調整行政審批事項727項,其中取消113項、調整614項。2014年5月,市政府決定再取消和調整行政審批事項30項,其中,取消19項,調整11項。
在全國率先提出并推行行政審批標準化管理。圍繞“規范、效能、透明、可究”的目標,探索建立“目錄管理、業務手冊、辦事指南、網上審批、數據共享、監督檢查”六位一體的行政審批標準化管理框架。制定下發《上海市行政審批目錄管理辦法》,先后編制三版行政審批權力清單。發布《行政審批業務手冊編制指引》和《行政審批辦事指南編制指引》地方標準等制度規范。對134項行政審批實施網上預審當場受理或當場發證。再造審批流程,進行審批數據共享和數據比對。運用網絡信息技術,對審批辦理、批后監管、審批收費等開展實時監督檢查。在分兩批對154項行政審批開展試點的基礎上,全面推行行政審批標準化管理。
在全國率先對區(縣)、鄉鎮街道行政審批進行清理。對區縣政府、鄉鎮街道、管委會實施的行政審批進行了全面清理,通過此次清理,首次形成上海市區縣、鄉鎮街道的行政審批目錄,并確保同一項行政審批,在所有區縣的申請材料、審批條件等,實現全面統一。
在全國率先開展行政審批評估評審改革。對行政審批中由企事業單位、中介機構、行業協會等“第三方”出具的評價(估)、評審、項目申請、項目建議書、項目可行性研究、分析、考核、調查、咨詢等報告,以及論證、造價、方案、鑒定、鑒證、意見等證明材料或批準文件,進行全面清理,取消57項,優化20項。同步對承擔行政審批評估評審的技術服務機構和服務項目,就其資質資格、服務環節、服務效率、服務收費等進行清理規范。重點對涉及產業項目落地的27項評估評審進行改革,實施目錄管理,開展分類評估評審、區域評估評審、同步評估評審。
創新審批流程,加快產業項目落地。按照產業項目行政審批期限“在法定期限上壓縮三分之一”的目標,制定產業項目行政審批流程優化方案,將產業項目開工前的審批流程整合為土地取得和立項、設計文件、開工手續三個階段。將區(縣)立項的產業項目設計文件審查、抗震設防審批等下放區縣;實施勘察、設計、監理、施工一體化辦理;實施工業用地帶產業項目掛牌;通過產業項目準入評審,整合產業項目預審、土地指標配置、污染物排放總量指標等,實施同步評估。一系列改革優化舉措的實施,使得相關產業項目的落地速度有較大提高,有的項目審批時限縮短了一半以上。
創新一門式審批,加強行政服務中心建設。著力加強和改進行政審批服務,實施《上海市行政服務中心管理辦法》,制定《行政服務中心建設和運行管理規范》、《行政服務中心服務規范》、《行政服務中心視覺識別規范》三個地方標準,完善行政服務中心建設。固化市政府部門行政審批一個窗口對外,強化區縣政府相對集中辦理審批,深化社區事務“一口受理”,優化園區管委會行政審批大部制建設。印發進駐區(縣)行政服務中心事項兩個基本目錄,明確對涉及中心城區的160項事項和涉及郊區的224項事項,實施“一門式受理”和“一門式發證”。
創新監管方式,推進事中事后監管。堅持監管制度建設、監管方式創新、監管力度加大齊頭并進,強化事中事后監管。通過實施《上海市行政審批批后監督檢查管理辦法》,對常用的書面檢查、實地檢查等監管方式進行全面規范,并從綜合監管、分類監管、動態監管、自律監管等方面,對監管工作進行創新突破。制定貫徹《國務院關于促進市場公平競爭維護市場正常秩序的若干意見》的實施意見,對完善市場準入、推進社會共治、強化監督管理、規范監管行為和提升監管效能進行了具體規定,構建上海事中事后監管工作框架。出臺《上海市行政審批告知承諾辦法》,根據誠信情況,行政相對人只要簽訂了“告知承諾”格式文本,當場就可以發給行政審批證件,同時,規定行政機關在兩個月內對行政相對人的履行承諾情況進行檢查,有效改進“重審批、輕監管”的問題。
上海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對保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有序發展,維護公共利益和公共安全,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起到了積極作用。上海將圍繞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加快政府職能轉變,進一步取消和調整行政審批、優化審批流程、規范審批行為、落實事中事后監管,努力營造公平競爭、打破分割、優勝劣汰的市場環境,不斷提高政府管理科學化、規范化水平,為加快“四個中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建設提供有力保障。 (上海市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