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潘麗媛
人大在推進依法治國中的兩個“夯實”
文/潘麗媛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以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為主題,吹響了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進軍號。在我們黨的歷史上,用全會的形式專題研究依法治國問題,這是第一次,反映出執政黨在全面深化改革關鍵時期的重大政策考量,為我們國家今后的法治建設指明了方向,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義。
全會通過的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進行頂層設計,深刻總結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經驗,提出了關于依法治國的一系列新觀點、新舉措,對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法治隊伍建設、加強和改進黨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領導作出了全面部署,直面法治領域突出問題,回應人民群眾迫切期待,提出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具有重要意義的改革舉措,體現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是指導和推動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綱領性文件。
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在推進法治建設中具有獨特優勢和作用。要從自身職責出發,把推進依法治國、依法治市、依法治區作為人大工作的重中之重,為全面深化改革、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過程中,人大需要做的工作很多,但是至少有兩類工作是基礎性工作,必須夯實,才能推動人大工作順利前行。
首先是夯實體現人民主體地位的工作。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說到底還是要靠人民法治觀念的提升,靠人民的法治行動。而其出發點和落腳點,最終還是惠及民生。
一是致力弘揚法治精神,樹立法治信仰。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人民權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權威要靠人民維護。推進法治社會建設首要的是弘揚法治精神,營造良好的學法、守法和用法氛圍,使全體人民都成為社會主義法治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人大要認真指導和督促抓好普法工作,特別要加強對“六五”普法工作的監督,督促各級普法部門和機構開展法治文化活動,形成遵法守法的社會風尚。
二是致力推進法治惠民,維護公平正義。法治建設的根本目的是要以人為本,維護群眾利益,促進和諧社會。要推動社會治理創新,形成實事工程督辦機制,持續推動民生改善。要尊重代表主體地位,發揮代表的橋梁紐帶作用,暢通社情民意表達渠道。要關注社會熱點,深入推進解決人民群眾關注的熱點問題,助力社會公平正義。
其次是夯實監督工作。相比較而言,監督工作是人大工作中相對薄弱的工作,而權力尋租又是群眾深惡痛絕的,因此必須強化監督工作。
一是致力推進法律實施,維護法制統一。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實施,地方人大肩負著保證憲法和法律法規在本行政區域內有效實施的使命。要從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出發,著重加強對法律法規實施的檢查監督,積極推進詢問常態化,探索開展質詢,增強人大監督的權威性、針對性和實效性。加強規范性文件備案審查工作,完善規范性文件備案審查機制,切實維護法制統一和政令暢通,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
二是致力強化依法監督,規范權力運行。防止權力的恣意濫用,促進權力的公開透明,是法治社會建設的關鍵所在。要著力規范人大自身權力,要加強人大干部隊伍建設,積極主動接受人民群眾監督。要全面貫徹落實監督法,加強對“一府兩院”的工作監督,對涉及地方經濟社會長遠發展的重點工作、重大項目主動審議決定,支持和促進“一府兩院”依法行政、公正司法。要積極探索在司法體制改革新要求下人大依法行使監督權的新思路、新舉措,推動建立公正、高效、權威、廉潔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人大制度已經走過了60年不平凡的征程,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期待,在未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道路上,人大可以有更大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