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同舟 圖/李理
1895工藝之美
文/張同舟 圖/李理
“1895中國當代工藝美術系列大展優秀作品展”已然謝幕,短短20天內,200件藝術品在中國南通1895文化創意產業園中,佳作匯集,吸引了近4萬人次慕名前往。主辦方是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江蘇省南通市人民政府、國家大劇院共同舉辦。
中國傳統工藝美術的精神一脈相承,現場所展示的是中國當代工藝美術創作的最高水準,傳統文化與現代創意的強烈碰撞,作品在社會之中得到高度評價和關注。從1895文化創意產業園走到國家大劇院的舞臺,中國工藝美術正以全新的面貌走入人們的生活,以當代日用之美,重現中華五千年的造物靈感。
從中國工藝美術的起源上看,最遠可追溯到天地初開之時。從遠古的先人開始打磨第一塊石器,并用它獵殺飛禽走獸開始,第一件工藝美術就已產生,而工具設計也成為工藝美術最早的起源。在幾萬年的工具制造中,我們的祖先獲得了對形式感的敏感,并通過積累的技巧,使得某些藝術,尤其是造型藝術的產生成為可能。
人類在制作石器時超越了單純的工具實用性,從自身的審美需求出發,對不同石料的質地、形狀等美的特征有了意識,并進行藝術性加工,使石器的外形均稱,線條流暢,色澤美麗。而山頂洞人將磨光、鉆孔的小石片染成赤紅色,戴在頸上作為裝飾則是現代首飾的萌芽。石器是石雕的淵源,也為玉器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條件。
不僅通過口口傳唱的方式傳承工藝,早在明崇禎十年便刊印了《天工開物》,作者宋應星將散落在民間的寶貴生產技術進行了系統總結,構成了一套完整的科學技術體系。于是,中國哲學便認為:深刻的哲理都蘊涵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說,源于日常生活的工藝美術很好地詮釋了這一東方哲理。
漫長的社會發展,華夏文化中的青銅器、陶瓷、絲綢、刺繡、漆器、玉器、琺瑯、金銀制品和各種雕塑工藝品逐漸形成,技藝日益精湛,獨特的神韻蜚聲國內外。著名的“絲綢之路”和“海上瓷器之路”,都充分反映了當時中國工藝美術的高度發展和對世界文化的影響。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工藝美術生產在保持和發揚工藝美術傳統特色和藝術水平的前提下,有了空前的發展。隨著科學研究的進步,工藝美術生產者們將精湛的手工藝同現代科技結合,使手工同機械操作并存,自此,中國工藝美術的生產面貌產生了顛覆性的變化。自1951年以來,經歷了“恢復——發展——創新”的發展階段,中國工藝美術作品先后在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展出300余次,贏得世界各國、各界人士的贊美和認同。
1895年,是中國近代實業家張謇在南通創辦民族工業的起點。而今,美術與現代科技文明、現代工業設計結合,煥發出新生。
貼近生活的現代工藝美術,用生活中最不起眼的東西,創作出藝術設計感,源于生活,又超過生活本身。要做到這一點,僅有審美是不夠的,創意必不可少。縱觀“1895中國當代工藝美術系列大展優秀作品展”,由近15萬鋼針制成的兔子,無數細碎的蛋殼拼貼而成的雪夜故宮,絲襪套著棉花做成的土豆……日常隨處可見的金屬、玻璃、紗布、繩線等素材,通過藝術家充滿創意的設計,令人耳目,無一不散發著瑰麗的智慧光芒。
展覽的作品,藝術家們試圖打破實用藝術和純藝術之間的界限,不受任何模式的制約,力圖探索并發揮那些平凡物件內隱含的最大表現力。無論是以蛋殼為“雪”沉靜肅穆的故宮,還是以藍印花布為“屋頂房舍”清麗婉約的烏鎮,抑或是絲襪棉花為“土豆”足以亂真的農家樂,都是創意的革新。
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馮遠對展覽評價:以中國高等教育領域和產業領域中工藝美術所取得的創新成果為重點,展示出最具創新性、學術性、實驗性的當代工藝美術領域的新品力作。它不僅是一個時間、一個地點、一個事件,更是一個由此而生的中國當代工藝美術文化品牌,在中國當代工藝美術發展的新階段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感謝讀者朋友和攝影愛好者對 “鏡界”欄目的關注與支持,歡迎大家踴躍投稿。投稿要求:字數800~1000,照片10張以上。
微信號:shc0120
電話:021-61851212 沈海晨
欄目主持人:沈海晨 mapwow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