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常紀文
禁食野生保護動物應入法
文/常紀文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食文化也是如此。長期以來,“山珍野味”作為所有權的對象物,成為人民主宰的對象,進入菜品。從法律條文中看,保護野生動物往往基于保護生態的需要而不是為了保護野生動物自身,加上對動物的善待一直傾向于通過道德規則來調整,法律上的保護空白很多。因此,野生動物的保護問題層出不窮。在國家嚴格保護野生動物的現狀下,還可以在一些餐館看到供應野生動物菜品的現象,并且它們以供應這些菜品為賣點。在市場上偶爾也可以看到出售野生動物及其制品的現象,購買的原因是法律并不否定和制裁購買和使用的行為。有買賣就有殺戮,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一些地方捕殺甚至毒殺野生動物的新聞,其狀殘忍,看了令人深思。這說明,道德上蒼白的說教難以起到有效的禁止和限制作用,須啟動嚴峻的法律制裁手段——刑事制裁予以跟進,發揮法律爪與牙的強力約束作用,從源頭到末端予以全面規范。
雖然中華民族幾千年來鞏固和發展了憐憫生命的道德傳統,但長期以來,山珍野味已成為中國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人口的增長,開發面積的擴大,一些區域的生態環境不斷惡化,一些野生動物特別是珍稀野生動物的種群數量總體仍呈下降的趨勢,因此保護野生動物,維護生態平衡,刻不容緩。人類的蛋白質需求目前完全能夠從傳統的經濟動物,如牛、羊、豬、魚等中滿足;人類的醫療和滋補物質需求完全可以從現有的中藥和西藥中獲取。從公共衛生的保護來看,減少甚至杜絕野生動物的食用,有利于減少H1N1、禽流感等人畜、人禽共患疾病的發生,并阻止這些疾病的蔓延。一些人為了滿足個人的私欲,購買和食用野生動物特別是珍稀的野生動物,是對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和新型環境道德的嚴重侵犯。但在一些地方特別是經濟發達地區,食用野生動物特別是珍稀野生動物及其制品成為炫耀實力和招待貴賓的惡俗。為了滿足食用需求,許多野生動物被毒殺、獵捕在遷徙途中。國內的野生動物不夠滿足市場,就從國外走私入境,如媒體就經常披露邊境查獲的熊掌、老虎、穿山甲走私行為。有的富人知法犯法,還從國外走私老虎入境,請人宰殺,出售、招待客人或者賄賂官員,行為令人發指。這些行為不僅破壞區域生態環境,在動物保護全球化的道德和法律格局下,還違反了國際條約的規定,敗壞了中國的名聲。
法律提倡保護野生動物,而在現實中,食用非法捕獵的野生動物和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者,大多是擁有公法權力和優勢權利的人。在國家嚴厲推行“國八條”、防止公款吃喝、厲行節約的年代,繼續容許購買和食用非法捕獵的野生動物和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不僅助長了官場腐敗等違法犯罪行為,還助長了陽奉陰違等政治陋習。一些國外的媒體更是把這種腐敗行為和中國人民甚至中國政界的整體道德聯系起來,嚴重破壞了中國和中國政府的國際形象,因此必須予以打擊。
現行的刑法只對非法獵捕、殺害國家重點保護的珍貴、瀕危野生動物,對非法收購、運輸、出售國家重點保護的珍貴、瀕危野生動物及其制品,規定了入罪條件和刑罰處罰措施。但一些獵捕、殺害野生動物和走私野生動物及其制品的行為,難以被發現和懲處,走私、購買和消費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的行為在一些地區仍然比較猖獗。因此,必須著眼于獵捕、宰殺、走私、購買、消費的鏈條,予以全鏈條的懲處。
2014年4月24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百四十一條、第三百一十二條的解釋》,針對以食用為目的的購買等行為作了規定,如針對國家重點保護的珍貴、瀕危野生動物,“解釋”規定:“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是國家重點保護的珍貴、瀕危野生動物及其制品,為食用或者其他目的而非法購買的,屬于刑法第三百四十一條第一款規定的非法收購國家重點保護的珍貴、瀕危野生動物及其制品的行為。”針對非法狩獵獲取的野生動物,“解釋”規定:“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是刑法第三百四十一條第二款規定的非法狩獵的野生動物而購買的,屬于刑法第三百一十二條第一款規定的明知是犯罪所得而收購的行為。”
刑法第三百四十一條第一款規定:“非法獵捕、殺害國家重點保護的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的,或者非法收購、運輸、出售國家重點保護的珍貴、瀕危野生動物及其制品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罰金;情節嚴重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該立法解釋把個人、單位為食用或者其他目的非法購買國家重點保護的珍貴、瀕危野生動物及其制品的行為,確定為非法收購的行為,做了以下兩個突破:一是食用、收藏等個人目的被納入犯罪動機;二是突破了以往“收購”的經營性特征,把基于非經營性的個人食用、收藏等也作為犯罪行為對待。
刑法第三百四十一條第二款規定:“違反狩獵法規,在禁獵區、禁獵期或者使用禁用的工具、方法進行狩獵,破壞野生動物資源,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罰金。”刑法第三百一十二條第一款規定:“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產生的收益而予以窩藏、轉移、收購、代為銷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飾、隱瞞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處或者單處罰金;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該立法解釋把個人、單位為食用或者其他目的非法購買違反狩獵法規獲取的野生動物的行為,當成非法收購的行為,其突破與其對刑法第三百四十一條第一款的解釋一樣。不過,對于合法獵獲的野生動物,如獲得狩獵許可,并且遵守了有關禁獵區、禁獵期或者未使用禁用的工具、方法的規定,只要對象不是珍稀野生動物及其制品,其購買還是合法的,不用承擔刑事責任。
可以看出,此次立法解釋,既是對現有刑法規定的細化解釋,也是對現有刑法規定的突破解釋,屬于立法權限內的創法舉措。它的出臺,目的有二:一是通過強制措施,引導人們形成環境友好型的生活方式和飲食文化,減少腐敗,保護生態環境,提升環境道德的水平;二是通過源頭控制,減少“市場”需求,從而減少為牟利或者其他目的而捕獵野生動物特別是珍稀野生動物的行為,減少走私和非法運輸、銷售野生動物的行為。可見,該立法解釋是基于系統控制的目的而予以規定的。
不過,為了實施該立法解釋,有關部門或者立法今后應明確以下三個問題:一是對于黑熊、虎等特殊的珍稀動物,即使馴養繁殖超過三代,法律也不能把其當做可以宰殺的經濟動物對待;二是對于一些珍稀野生動物,如一些鱘魚、鱷魚等,馴養繁殖已超過三代,其在市場上為食用而銷售,是否繼續允許?三是對于馴養繁殖的黑熊所產生的膽汁及其產品,法律需進一步明確收購、運輸、出售的合法性問題。
由于監管機關的力量不足,監管視野有限,因此監管機關不能發現和制裁全部的違法行為。為了使現行刑法發現和制裁野生動物方面的犯罪行為,防止刑法條文在社會生活中睡覺,野生動物保護監管部門和公安機關應當建立基于有獎舉報的聯系執法制度,紀檢和監察部門應當高度重視對懈怠執法的監管機關和人員的追責。只有讓無所不在的社會公眾和專業化的社會組織參與野生動物的保護和監督,才能彌補國家監管能力之不足,督促監管機關嚴格執法,野生動物的保護工作也才能真正出成績。
如果法律都不能保護社會的情感和民族的道德底線,不能維護國家的生態安全,那么立法機關應當反思。此次全國人大常委會對野生動物的保護做出立法解釋,是中國道德法律化的又一大進步。通過法制特別是刑法適度地保護野生動物,有助于維護社會公眾的人道情感,弘揚民族憐憫生命等傳統美德,促進國家精神文明建設,推進社會和諧發展,發揮社會主義法制的優越性。
隨著我國生態保護的不斷加強,野生動物保護工作得到了更多的重視,但野生動物保護所面臨的形勢仍然比較嚴峻,現行野生動物保護法的一些制度和規定已經不能適應野生動物保護的客觀需要,應當通過修改法律加以完善和補充。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已經將野生動物保護法修改列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規劃和2013年立法工作計劃,由全國人大環資委牽頭起草。全國人大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已經成立了修改野生動物保護法起草領導小組,開展了立法前期調研工作。
近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項目組發出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修訂《野生動物保護法》,呼吁以中華民族認可的反虐待動物為道德底線,以維護生物多樣性和公平補償權益受害人為基本要求,提出了《野生動物保護法》(專家修訂建議稿)。一些專家提出,要圍繞最新的刑法解釋,全面改造傳統食文化,讓禁食受保護的野生動物成為新的風尚。
論點
隨著我國生態保護的不斷加強,野生動物保護工作得到了更多的重視,但野生動物保護所面臨的形勢仍然比較嚴峻,現行野生動物保護法的一些制度和規定已經不能適應野生動物保護的客觀需要,應當通過修改法律加以完善和補充。
編輯:程新友 jcfycx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