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拓 虞陽
國外全民參與廉政建設借鑒
文/林拓 虞陽
國外經驗表明,廉政建設是一項長期的系統性工程,不同國家和地區在道德立法、社會價值塑造、學校廉潔教育等關鍵方面的經驗值得借鑒。
眾所周知,腐敗是許多國家普遍面臨的世界性難題,腐敗治理中文化因素的重要作用日益突顯,依托文化的影響力與滲透力從而更好地預防腐敗,已漸成共識??v觀世界范圍的實踐探索,廉政建設至少涵蓋以下關鍵方面。
道德約束以人們在社會活動中遵循的行為規范和準則為基礎,較之其他的剛性制度約束,在治理腐敗中更具根本性。
然而,道德約束一般取決于個體的自律能力,隨意性與不確定性較強,故而往往難以真正抑制腐敗行為。為此,一些國家針對公職人員等特殊群體,將道德的“軟約束”與法的“硬制約”相結合,相輔相成地規制其行為。
美國是最早對從政道德進行立法的國家,美國國會1978年通過《政府行為道德法》,并于1989年修訂為《道德改革法》,進一步加強政府官員的道德約束。為使道德建設更具操作性,聯邦政府專門設立道德建設指導機關——道德署,聯邦政府各部門均設立道德官員辦公室,地方各州、市也設立道德署或道德委員會。主要職責包括制定、修訂公務員道德準則;開展道德教育和培訓,使公務員明白什么可為、什么不可為;接受道德咨詢,公務員遇到疑惑可隨時通過電話、郵件或傳真向道德署咨詢,避免因不了解道德界限導致的違法行為等等。
道德立法既以法的嚴格對公職人員行為進行調整規范,更從道德高度對行政機關的總體風氣產生廣泛影響,因而道德立法不僅存在于法制體系較為成熟的發達國家,也是一些新興國家預防腐敗的重要策略。
韓國于1981年制定《韓國公職人員道德法》(又稱《公務員道德法》),對財產申報與公開、禮品登記、離職公職人員從業限制、懲罰條例等作了具體規定。1993年又專門頒布《〈公職人員道德法〉實施令》,對公職人員需遵守的倫理規范作了更加詳細的規定。此外,韓國還成立了專門機構負責總統親屬的監督,公職人員倫理委員會對高級公職人員家屬的財產狀況開展檢查,加強對其倫理行為的監管。
嚴格、具體而可操作性強的道德立法,規避了道德自律的主觀性,強化了公務人員的自律意識。道德立法與一般性的反腐敗立法相比,均重視避免利益沖突、規范職權行使等內容,但更強調從道德層面對公職人員反腐敗思想的強化,具有一定的獨特優勢。
廉政建設不僅在于約束公職人員行為,更在于塑造崇尚廉潔的社會價值觀,公職人員、企業家、普通公民等的普遍自律是防止腐敗最有效的手段和關鍵所在。
社會廉潔價值的塑造深刻根植于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特定社會文化。北歐是公認的清廉指數較高的地區,北歐國家普遍認同“文化是制度之母”,重視廉政文化培育。以廉潔為榮、貪污為恥的道德傳統和社會氛圍,使北歐民眾大多養成遵紀守法、誠實守信的良好理念,以權謀私被視為令人唾棄的行為,是北歐社會長期較為清廉的重要原因所在。正如芬蘭最高檢察院總檢察長馬蒂庫酉邁基所說,“為達到某種目的向他人行賄,或替他人辦事而索取錢財,不符合芬蘭人的思維方式,擔任法官的30年里,沒有一個人以任何形式向我行賄”。
與北歐國家的社會價值觀不同,具有東亞文化特征的日本則在廉潔價值觀塑造中體現出獨特而強烈的“恥感文化”。個人相對較為注重他人的評價,并以此進行內省和反思。社會普遍贊譽誠實守信、一塵不染的人格,對腐敗深惡痛絕,即使是細小的過錯也常常難以得到媒體和民眾的寬恕。
如果說實施道德立法與塑造社會價值有利于當下的腐敗預防,那么,某種程度上,學校廉潔文化教育的成功與否,對下一代的價值觀塑造,乃至國家與民族發展具有更為深遠的影響。
新加坡是廉政教育較為成功的國家,通過可持續的廉政教育機制為提高社會廉潔程度、營造廉政良好社會氛圍奠定重要基礎,成功的關鍵之一正在于對廉潔教育持續不斷地完善,這在半個多世紀以來的學校公民教育中得到集中體現:早在上世紀50年代末,新加坡教育部就公布小學人力教育大綱,其目的是為學生個性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把他們培養成有自尊心的人,成為一個好公民;60年代,教育部頒布道德教育和公民訓練的綜合性大綱,用以發展學生的社會觀和公民職責觀念,強調愛國、效忠和公民意識的培養,并建立專門委員會負責新的公民課程教學大綱和訓練大綱;至70年代,在繼續中學公民課的基礎上,在小學開設“生活教育”課,把公民課與歷史、地理等課程教學相結合;1988年,新加坡教育部課程發展署成立《好公民》教材組,負責修訂及發展新的小學公民與道德教材,強調東方價值觀的培養;90年代以來,新加坡中小學中的公民道德教育已十分成熟,反腐部門也經常性地進入中小學開展社會道德教育活動。通過長期的廉政文化教育,使青少年在步入社會之前就已經具備了基本法律知識,確立了遵紀守法的觀念,成為治理腐敗的寶貴基礎。
總體而言,廉政建設的重要價值正備受重視。在我國,六部委聯合頒布的《關于加強廉政建設的意見》明確指出,廉政建設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內容,是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的戰略舉措”,對“從源頭上預防和減少腐敗現象發生,具有重要意義”。國外經驗表明,廉政建設是一項長期的系統性工程,不同國家和地區在道德立法、社會價值塑造、學校廉潔教育等關鍵方面的經驗值得借鑒。
【本期策劃為華東師范大學羅國振教授主持的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重大課題攻關項目“提高教育系統廉政文化進社實效性和針對性研究”(項目號12JZD047)的階段性成果,作者皆為課題組成員?!?/p>
編輯:程新友 jcfycx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