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宏劍
解除收養關系后的諸種境遇
文/宏劍
養父母和養子女,如果雙方關系惡化,可以通過法院或民政部門解除收養關系。然而,解除了收養關系,含辛茹苦將孩子撫養大的養父母,在怎樣的法律條件下,才可能討要撫養費?還有,當養父母年老體邁、沒有生活來源和勞動能力時,因為解除了收養關系,還能要求沒有“任何關系”的養子女履行贍養義務嗎?
劉高峰現年62歲,家住河南省鄭州市惠濟區。老伴兒王淑云與劉高峰同歲。
劉高峰至今不能忘卻那個特殊的日子。1987年11月27日一大早,剛下過一場大雪,劉高峰騎著三輪車去市區賣菜,行至一個路口時,發現路邊有個小包裹,劉高峰打開一看,是個被遺棄的男嬰。由于劉高峰夫妻倆一直沒有孩子,他于是便把男嬰抱回了家,給孩子取名劉愛軍。
之后,劉高峰將養子的戶口登記在自家戶籍下,并注明為父子關系,但老兩口一直沒有在民政部門辦理收養登記手續。日子一天天過去,2010年,兒子劉愛軍結婚了,婚后小兩口一直和劉高峰夫婦住在一起。
“花喜鵲、尾巴長,娶了媳婦忘記了娘。”對于婆婆王淑云而言,她覺得兒子自從結婚后,就成了一只“花喜鵲”。王淑云說,兒媳沒有工作,而且生性懶惰,不斷地向老兩口伸手要錢,老兩口于是苦心勸兒媳,但說多了兒媳就不耐煩了。常常因為涉及家中的房租、現金由誰管賬的問題,發生爭吵,而且雙方的沖突越來越多,甚至動手。2013年8月的一天,兒媳想吃餛飩,婆婆王淑云沒給做,結果兒媳對老人又打又罵,老太太氣得非要輕生不可,最后還是鄰居報了警,兒媳被帶到了當地派出所。
相比之下,兒子劉愛軍對養父母還算有孝心可言,他會給養母零花錢,在養母生病時會陪老人看病,給老人端茶倒水。只是,劉愛軍沒有想到,當媳婦和父母之間產生矛盾時,作為丈夫和兒子的他,未能協調好這個局面。在養父母看來,劉愛軍選擇了對媳婦進行縱容,使得原本不和諧的婆媳關系愈加惡化,最后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2014年1月,劉高峰夫婦將兒子起訴到鄭州市惠濟區人民法院,要求解除和劉愛軍之間27年的收養關系,并要求兒子支付被收養期間的生活費和教育費20萬元。法庭上,劉高峰夫婦聲淚俱下。
庭審中,劉愛軍辯稱,他對兩位老人很孝順,對妻子打罵兩位老人并不知情。妻子對父母有些過錯行為,作為丈夫他沒有管理好家庭,對二老深表歉意,但否認雙方之間存在收養關系。
法院經審理后認為,劉高峰夫婦和劉愛軍的收養事實發生在《收養法》(1992年4月1日實施)實施之前,且有村委會出具證明、鄰居、親友公認二原告與被告系養父母子女關系,雖未辦理合法手續,亦應按收養關系對待。法院查明,劉愛軍成年成家后,未能正確處理家庭關系,縱容妻子對二原告打罵,導致雙方關系惡化,無法共同生活。根據《收養法》規定,“收養關系解除后,因養子女成年后虐待、遺棄養父母而解除收養關系的,養父母可以要求養子女補償收養期間支出的生活費和教育費。”據此,2014年7月16日,鄭州市惠濟區人民法院判決,解除劉高峰夫婦和養子劉愛軍27年的收養關系,劉愛軍補償被收養期間的生活費和教育費20萬元。
劉愛軍不服一審判決,提出上訴,2014年8月下旬,劉愛軍在二審中撤回起訴。至此,雙方長達27年的收養關系依法被解除。
鄭州大學法學博士劉靜介紹,收養關系是一種通過法律擬制形成的親屬關系,和親生母子關系因血緣關系形成的親屬關系有著本質區別,可以說,在收養關系成立之日起,養子女即割斷與生父母之間的關系。根據《收養法》有關規定,解除收養關系應采用不同的處理方法。我國《收養法》規定,養父母與成年養子女關系惡化、無法共同生活的,可以協議解除收養關系。不能達成協議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收養法》還規定,因養子女成年后虐待、遺棄養父母而解除收養關系的,養父母可以要求養子女補償收養期間支出的生活費和教育費。
20多年前,家住河南洛陽的王小慧夫婦從鄰村抱養了一個女嬰。當時,王小慧夫婦和女嬰的生父母商量好,雙方都為收養關系保密,不讓孩子知道被收養的事實。王小慧夫婦給女嬰取名為“晶晶”。
自從上了初中后,王小慧夫婦發現,晶晶越來越不讓人省心了,有時候連續幾天都找不到她,每每問孩子去哪兒了,晶晶就一副不耐煩的樣子,摔門出去,這讓王小慧夫婦非常擔心,不曉得究竟發生了什么事。
上大學后,晶晶在學校住宿。有一次,王小慧夫婦去學校看望晶晶,無意間從晶晶同學口中得知,晶晶曾一直被同班同學取笑,說她是撿來的孩子,被親生爹娘拋棄了。王小慧夫婦一聽,不由得倒吸一口冷氣,看來紙是包不住火了,于是他們決定找晶晶好好談談。
大一暑假,一天吃完晚飯后,王小慧夫婦湊到晶晶身邊,決定和女兒促膝長談。晶晶聽著父母絮絮叨叨,有些厭煩,開始沒吭聲,王小慧夫婦以為女兒聽進去了,就左右輪流給女兒講她成長中父母付出的辛勞,甚至從襁褓里說到上高中。沒想到,晶晶突然摔掉面前的瓷杯子,大吼一句:“你們倆煩死了,以為我不知道呀,你們根本不是我的親生父母,我要離家出走,再也不回來了!”說完就跑出去了,王小慧夫婦趕緊去追女兒,怎么也追不上。
半個月后,王小慧夫婦才得知,晶晶竟然跑到親生父母家里去了,揚言不再回來。王小慧夫婦還得知,晶晶以往常常跑親生父母家。王小慧夫婦苦心勸了多次,也沒有一點效果,一怒之下,一紙訴狀將晶晶和她的親生父母告上法庭,要求解除與晶晶的收養關系,同時要求晶晶的親生父母,支付這么多年來,共計18萬元的撫養費。
法庭上,雙方針鋒相對。法庭查明,王小慧夫婦和晶晶已經構成事實上的收養關系。按照法律規定,解除收養關系需要支付費用的情況通常有以下三種:
第一,收養關系解除后,經養父母撫養的成年養子女,對缺乏勞動能力又缺乏生活來源的養父母,應當給付生活費。本案中,王小慧夫婦并不缺乏生活來源和勞動能力,故其主張難以得到支持。
第二,因養子女成年后虐待、遺棄養父母而解除收養關系的,養父母可以要求養子女補償收養期間支出的生活費和教育費。本案中,王小慧夫婦沒有證據證明,晶晶對他們二老有虐待行為,因此無法支持該項訴訟請求。
第三,生父母要求解除收養關系的,養父母可以要求生父母適當補償收養期間支出的生活費和教育費。本案中,是收養人王小慧夫婦提出的解除收養關系,與晶晶親生父母沒有關系,因此該項主張不能得到支持。
最后,王小慧夫婦通過法院解除了收養關系,但法院并沒有支持他們索賠18萬元撫養費的訟求。對此,法學人士稱,王小慧夫婦雖沒有拿到撫養費,當有朝一日,王小慧夫婦年老體邁,沒有生活來源和勞動能力,經濟條件每況愈下時,按照我國法律規定,晶晶依然負有贍養義務,這也是為了保障收養人的合法權益。
根據我國法律的規定,養子女與養父母收養關系解除后,養子女與養父母及其他近親屬關系即行消失。
那么,關系解除后,養父母能否要求“沒有關系”的養子女履行贍養義務呢?
周剛、黃靜夫婦是河南南陽人,結婚后一直未生育。1977年他們收養了周曉偉為養子,并將孩子撫養成人。周曉偉長大成家后,仍與養父母共同生活。然而婚后小兩口與老兩口經常因生活瑣事發生矛盾。2007年秋,老兩口將兒子訴至法院,要求解除與養子的收養關系,并且要求周曉偉支付多年來的撫養費。
庭審過程中,養子周曉偉表示同意解除收養關系,并補償養父母在收養期間支出的生活費和教育費2萬元。雙方還進行了協議簽字,周曉偉按約定支付了補償費,法院并為雙方出具了民事調解書。
然而關系并沒有就此結束。
2013年春,周剛夫婦再次把周曉偉告上法庭。老兩口說,他們辛苦把養子撫養成人,現在老兩口年邁體弱、疾病纏身、缺乏生活來源,請求法院判令養子履行贍養自己的義務,每年給付生活費2000元。法庭上,周曉偉拿出當年解除收養關系的協議,稱雙方的收養關系已經解除,養父母要求支付贍養費沒有法律依據,請求法庭駁回養父母的訴訟請求。
法院經審理認為,周曉偉系成年后才因雙方產生矛盾解除了收養關系。周曉偉雖然與養父母解除了收養關系,并一次性補償了養父母收養期間的生活費和教育費,但隨著兩位老人年齡的增長,他們疾病纏身,逐漸喪失了勞動能力,而當年周曉偉給付的補償費已消費完畢,且兩位老人缺乏生活來源,又沒有其他子女贍養。因此,養父母要求養子女支付生活費的訴訟請求,符合收養法的有關規定,應予以支持。考慮到當地的生活水平及周曉偉的收入狀況、實際支付能力,法院作出被告每月給付原告100元生活費的判決。
這里,我們有必要解釋一個法律術語:后贍養義務。
所謂后贍養義務,是指養子女與養父母解除收養關系后,對養父母承擔的贍養義務。我國收養法規定:“收養關系解除后,經養父母撫養的成年子女,對缺乏勞動能力又缺乏生活來源的養父母,應當給付生活費。”
鄭州大學法學博士劉靜指出,后贍養義務的對象是缺乏勞動能力又缺乏生活來源的養父母,這里包括兩個要件,一是缺乏勞動能力,二是缺乏生活來源,二者必須同時具備。后贍養義務中的生活費的支付,養父母不宜提過高的生活要求,要以不致造成養子女生活困難為原則;養子女也不宜搞一次性支付,否則可能使一段時間后,養父母的生活缺乏保障,這樣就背離后贍養義務制度設立的本意。
(文中涉案的當事人均系化名)
編輯:黃靈 yeshzhwu@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