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儒獻,蔣陸平,劉星星,曾德斌
(海南省安寧醫院五科,海南 海口 571100)
艾司西酞普蘭治療腦卒中后抑郁的對照研究
羅儒獻,蔣陸平,劉星星,曾德斌
(海南省安寧醫院五科,海南 海口 571100)
目的 探討艾司西酞普蘭治療腦卒中后伴抑郁的療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08年6月至2010年10月共84例腦卒中后伴抑郁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口服艾司西酞普蘭組(治療組)和帕羅西汀組(對照組),治療組每日口服艾司西酞普蘭片劑,劑量5~15 mg/d;對照組每日口服帕羅西汀片劑20 mg/d,兩組均6周為一個療程。記錄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的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及治療出現癥狀量表(TESS)的評分,評價療效及不良反應。結果治療組臨床療效略優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艾司西酞普蘭的起效更快,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艾司西酞普蘭治療腦卒中后伴抑郁安全有效,且起效更快,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艾司西酞普蘭;帕羅西汀;腦卒中后抑郁
腦卒中后抑郁狀態是腦血管病常見并發癥之一,其發生機制可能主要與腦組織損傷導致的功能障礙、并發癥以及患者在家庭和朋友中的角色改變密切相關。我院2008年開始采用艾司西酞普蘭治療腦卒中后抑郁患者,療效顯著,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08年6月至2010年10月我院門診和住院診治的腦卒中后抑郁患者84例,均符合全國第4界腦血管疾病會議提出的腦卒中診斷標準[1],并經頭顱CT/MRI檢查確診。腦卒中后抑郁癥狀符合中國精神疾病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CCMD-3)的診斷標準,采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21項評分均≥18分,排除藥物過敏、精神障礙史及其他嚴重軀體疾病患者。將84例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分別為艾司西酞普蘭組(治療組)和帕羅西汀組(對照組),各42例。治療組中男性20例,女性22例;年齡49~77歲,平均(60.7±7.7)歲;病程范圍3~25周,平均(14.8±10.0)周。對照組中男性22例,女性20例;年齡46~76歲,平均(60.1±7.1)歲;病程為4~26周,平均(14.0±9.6)周。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兩組均給予腦血管疾病的常規治療。治療組每日口服艾司西酞普蘭片劑,劑量5~15 mg/d;對照組每日口服帕羅西汀片劑20 mg/d,兩組均6周為一個療程。治療過程中兩組可酌情服用苯二氮卓類藥物。
1.3 評價標準 采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及治療出現癥狀量表(TESS)來評價臨床療效及不良反應[2-3],分別于治療前和治療1、2、4、6周評定1次。臨床療效評價采用HAMD減分率標準:≥75%為痊愈,50%~74%為顯著進步,25%~49%為進步,<25%為無效。兩組分別于治療前、中、后復查血尿常規、肝腎功能、血糖和心電圖。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0版軟件處理數據,兩組計量資料比較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和獨立樣本t檢驗,兩組計數資料比較采用單向有序的行×列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HAMD量表評分比較 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HAMD評分隨治療時間呈明顯下降趨勢,經重復測量方差分析和t檢驗,HAMD評分在兩組之間和不同治療時間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F=14.311,P=0.000);自治療兩周起,兩組HAMD評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HAMD評分比較(±s,分)

表1 治療前后HAMD評分比較(±s,分)
注:兩組比較,aP<0.05。
組別治療組對照組t值P值治療6周9.0±0.5a10.2±0.6 9.957 0.000例數42 42治療前30.1±0.7 28.5±0.8 1.115 0.672治療1周23.4±0.5 23.8±0.5 1.667 0.365治療2周16.3±0.4a18.9±0.6 23.367 0.000治療4周13.0±0.4a14.2±0.5 12.146 0.000
2.2 兩組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于8~11 d起效,平均起效時間為(8.7±1.2)d;對照組于13~17 d起效,平均(15.5±2.2)d,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t=17.585,P=0.000)。經HAMD減分率標準評價臨床療效,治療組中痊愈20例,顯著進步15例,進步5例,無效2例;對照組痊愈17例,顯著進步13例,進步8例,無效4例;治療組的臨床療效略優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1.765,P=0.623)。
2.3 兩組的不良反應比較 治療組發生不良反應18例,其中惡心、厭食5例,口干、便秘3例,興奮、激越、失眠、乏力各2例,肝功異常和心電圖改變各1例,發生率為42.9%;對照組發生不良反應29例,其中惡心、厭食7例,口干、便秘、頭疼、嗜睡各4例,乏力、多汗各2例,心動過速2例,發生率為69.0%;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845,P=0.016)。治療過程中兩組的不良反應程度輕微,均未做特殊處理,對癥處理后能夠緩解。
艾司西酞普蘭和帕羅西汀均是新的選擇性5-羥色胺(5-HT)再攝取抑制劑,能夠通過抑制5-HT再攝取治療抑郁。帕羅西汀的作用機制是在其常用劑量時通過阻止5-HT的再吸收,從而提高神經突觸間隙內5-HT的濃度產生抗抑郁作用。艾司西酞普蘭是外消旋西酞普蘭的左旋對映體,其作用機制是增進中樞神經系統5-HT的作用,抑制5-HT的再攝取;動物研究表明,艾司西酞普蘭是高選擇性的5-HT再攝取抑制劑;另有報道,血漿血漿神經肽Y(NPY)含量增加和P物質(SP)含量降低也可能是西酞普蘭治療腦卒中后抑郁癥的另一種作用機制[4]。
國內外文獻報道,腦卒中后抑郁的發生率為20%~79%[5],患者除神經功能缺損癥狀外常伴有情緒低落、缺乏興趣和悲觀等癥狀,其病因可能與軀體功能喪失、社會或家庭地位改變等密切相關。有研究表明,腦卒中后抑郁患者在發病早期接受抗抑郁藥的治療有積極意義。劉清偉等[6]報道,腦卒中后抑郁患者在發病早期接受抗抑郁藥與腦卒中1個月后仍未接受抗抑郁藥治療的患者比較,前者腦卒中后神經功能的損害顯著降低。本研究結果顯示,艾司西酞普蘭治療腦卒中后抑郁的臨床療效略優于帕羅西汀,盡管未見統計學差異,但自治療2周起,兩組HAMD評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并且,艾司西酞普蘭組的起效時間為(8.7±1.2)d,明顯優于帕羅西汀的(15.5±2.2)d,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以上結果提示艾司西酞普蘭起效更快,療效更優。另一方面,兩組治療過程中的不良反應輕微,且無需特殊處理,可自行或對癥處理緩解;兩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艾司西酞普蘭治療組發生率更低。
綜上所述,艾司西酞普蘭治腦卒中后抑郁患者安全有效,且起效快,不良反應發生率低,患者的依從性更好,值得臨床上推廣應用。
[1]陳 清.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1995)[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 381-386.
[2]劉聯琦,周 平.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抑郁癥狀研究[J].臨床精神醫學雜志,2009,19(1):34-36.
[3]馬元業,王華永,張保健,等.度洛西汀聯合喹硫平治療更年期首發抑郁癥的臨床研究[J].四川精神衛生,2012,25(4):216-218.
[4]劉永珍,龍 潔.卒中后抑郁狀態對預后的影響及治療進展[J].國外醫學:腦血管分冊,2001,9(4):245-247.
[5]余漢取,吳志鵬.西酞普蘭對腦卒中后抑郁狀態和神經功能康復的影響[J].現代實用醫學,2009,21(5):452-453.
[6]劉清偉,吳文源.腦卒中與抑郁關系研究進展[J].臨床精神醫學雜志,2007,17(2):122-123.
R743.3
B
1003—6350(2014)10—1487—02
10.3969/j.issn.1003-6350.2014.10.0571
2013-06-26)
羅儒獻。E-mail:293990386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