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興林
(西南財經大學體育部,四川成都 611130)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和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中國成為了世界體育用品重要的生產國和出口國之一。據聯合國貿易統計數據表明,2012年中國體育用品制造業商品出口額為356.191億美元,全球同類市場占有率為41.39%,位居全球排名首位。但是,何冰,等(2007)運用鉆石理論對中國體育用品業國際競爭力狀況及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提出“中國體育用品業在國際市場上占據了較大的份額,是一個體育用品生產大國,但是整體競爭力水平不高”[1]。中國體育用品制造業的競爭力水平是否不高,當前的研究主要是定性的研究,朱小平(2009)運用定性的研究方式對中國體育用品產業的國際競爭現狀進行了研究[2];李長鑫,等(2011)認為,知識產權對提升中國體育用品業國際競爭力有影響作用[3]。同時,也有部分學者也進行了定量的研究,陳頗(2011)以全國體育用品制造企業為研究樣本,采用結構方程模型分析方法,對中國491家體育用品制造業企業的競爭力進行了實證研究[4]。畢進杰,等(2005)運用文獻資料法和對比研究法對中國體育用品業國際競爭力評價體系指標進行了分析[5]。當前的研究成果主要是對中國自身的國際競爭力進行單一的研究,缺少競爭對手的橫向研究數據和連續時間的縱向研究數據進行論證。因此,本研究選取14個體育用品制造業國家(地區)的出口數據進行實證分析,探討近17年來,中國和其他國家(地區)體育用品制造業出口貿易的國際競爭力狀況。一方面是定量的研究中國體育用品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力,另一方面是系統全面觀測競爭對手體育用品出口貿易的發展動態。
本研究體育用品制造業產品進出口貿易數據均根據聯合國統計署的COMTRADE數據庫計算整理(http://comtrade.un.org/db)。體育用品制造業依據海關HS1996、HS2002與HS2007分類,將95類中的代表體育用品制造業產品進行數據的選取和處理。各個國家(地區)的GDP數據來源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網站(http://stats.oecd.org/index.aspx)。中國香港地區的GDP數據來自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統計處網站(www.censtatd.gov.hk)。
本研究選取了出口增長優勢指數、凈出口、出口貢獻率、出口依存度、國際市場占有率、貿易專業化系數、顯性比較優勢指數等七個指標測定體育用品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力。通過對聯合國統計署的COMTRADE數據庫計算整理,將1996-2001年和2002-2012年的年度數據進行平均得出的數據(見表1、表2)。

表1 1996-2001年14個國家(地區)出口競爭力指標

表2 2002-2012年14個國家(地區)出口競爭力指標
貿易專業化系數,簡稱TSC,計算公式為:

其中Ei為某國家(地區)產品i的出口總額,Ii為產品i的進口總額。該指標具有能夠快速反映產品在某一時點或連續某一階段產品競爭力的變化的特點。如果TSC≧0.8,說明該產品出口具有很強的競爭力;0≦TSC≦0.8,說明該產品出口具有一般競爭力;-0.8≦TSC≦0,說明該產品具有低競爭力;TSC≦-0.8,說明具有很低競爭力。由表1表2得出,中國貿易專業化系數較其他國家(地區)得分都要高,說明中國體育用品制造業出口競爭力較強,美國最低。
顯性比較優勢指數,即RCA指數,是指一國體育用品出口在世界該產品出口中的份額與該國所有產品的出口在世界出口中的份額的比率。其計算公式為:
RCA=(Xi/ΣXi)/(X/ΣX)
Xi為一國i商品出口值,ΣXi為世界i商品出口總值;X為一國出口總值;ΣX為世界出口總值。如果RCA≥2.5,則說明某一國(地區)在體育用品出口具有很強的競爭能力;0.8≤RCA<2.5則說明具有一般的競爭力;RCA<0.8,說明具有較低的競爭力。中國體育用品出口顯性比較優勢指數排名第2,但仍然具有很強的競爭力。
國際市場占有率是指某國家(地區)體育用品出口額在國際市場上占有的份額,是競爭力強弱的直接表現。計算公式:某國(地區)體育用品的國際市場占有率=某國(地區)體育用品出口額/世界體育用品出口總額。1996-2001年中國體育用品的國際市場占有率為18.48%,2002-2012年上升到了31.77%,居全世界之首。
體育用品出口貢獻率用體育用品出口額占該國家(地區)的總出口額的比重來表示。
凈出口是指體育用品的出口額與進口額之差,從某種程度上也能反映出口的競爭能力。中國近來年一直保持著較高的貿易順差,全世界排名第1,這說明中國是出口主導型國家。
出口增長優勢指數是指體育用品出口增長率占全國總的貿易增長率的比重。2002-2012年間,墨西哥體育用品出口增長優勢指數最高,中國僅排名第6。
出口依存度是指產品出口貿易額與本國(地區)GDP的比值,表明了出口貿易對國民經濟的作用,也表明了一國體育用品出口的競爭力狀況。中國香港體育用品出口依存度最高,近年來一直排名第1,中國大陸排名第2,但是差距較大,這說明體育用品為中國GDP的貢獻值比中國香港要弱。
運用SPSS16.0軟件對2002-2012年各國(地區)數據進行主成分分析,具體步驟為:先對選取的7項主要指標的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并得到各指標之間的相關系數矩陣R、相關系數的特征值、貢獻率、累計貢獻率(表3)和成分矩陣(表4)。通過主成分分析發現,由于第一成分和第二成分的特征值分別為4.305和1.268(表3),提取均大于1的因子,產生2個主成分,對總方差的累計貢獻率達到79.605%,因此可以提取前兩個成分作為評價各國(地區)體育用品制造業出口競爭力的主要成分指標。

表3 主成分分析的解釋方差總和
通過對主成分載荷矩陣進行分析發現,貿易專業化系數、顯性比較優勢指數、國際市場占有率、出口貢獻率、凈出口和出口依存度這6個指標的載荷比較高,表明主因子X1與這6個指標的相關性比較大,可以代表這6個指標來進行分析。TSC、RCA、國際市場占有率、出口貢獻率、凈出口和出口優勢指數這6個指標與X2的相關性比較大。
利用SPSS16.0,用主成分載荷矩陣的數據(表4)除以主成分相對應的特征值開平方根得到F1和F2兩個主成分對應的系數,得出2個主成分表達式:
F1=0.454X1+0.969X2+0.692X3+0.969X4+0.317X5-0.134X6+0.952X7
F2=0.852X1+0.224X2+0.529X3+0.226X4+0.849X5+0.375X6-0.124X7
用SPSS16.0處理的標準化數據,根據 F=0.773F1+0.227F2

表4 主成分分析的旋轉后因子符合矩陣

表5 各主因子及綜合因子得分表(1996-2012年)
從表5中可以看出,全球前14大體育用品制造業產品生產國(地區)的出口競爭力綜合得分及其排名。中國香港和中國大陸體育用品制造業產品出口方面競爭力優勢明顯,分別排在前兩位。通過對比兩個時間段發現,2002-2012年間捷克、奧地利、德國、荷蘭和法國在出口競爭力方面相對1996-2001年間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荷蘭表現最為突出,由第12名上升至第6名;墨西哥、日本、西班牙、英國和美國的出口競爭力有所下降,日本由第3名下降到第9名,下降幅度最大。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中國大陸和中國香港在貿易專業化系數方面都具有明顯的優勢,這主要是因為他們都屬于出口主導型國家(地區)。出口主導型國家(地區)必然會受到其他國家的貿易阻擊,通過采用反傾銷調查和貿易壁壘等手段打擊他國出口貿易,以保護本國的出口貿易。
另外,中國大陸和中國香港在顯性比較優勢指數方面也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數值都超過了2.5。如果顯性比較優勢指數大于或者等于2.5,那么這充分說明中國大陸和中國香港在體育用品出口具有很強的競爭能力。顯性比較優勢指數與本國(地區)的出口貿易總額和全球體育用品出口貿易的總額有關,要想保持強勁的國際競爭力,國家(地區)需要制定富有成效的政策方針做保障。
綜上所述,中國體育用品制造業出口競爭實力非常好,在世界體育用品出口市場上的競爭是大有可為,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因此,中國應繼續保持勞動密集型體育產品的優勢,繼續發揮區位優勢、成本優勢和政策優勢等,進一步提高體育用品的出口國際競爭力。同時,我們也要加大對高科技產品的資本和技術的投入,提升中國體育用品制造業產品的出口附加值。
從體育用品制造業的進出口貿易來說,貨幣政策是促進出口額持續增長的重要因素。裴長洪(2009)認為人民幣匯率升值,調整進口關稅和增加出口退稅等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對一般出口貿易方式的價格轉移,引起了貿易方式的結構變化[6]。因此,政府應該適時調整貨幣政策,將人民幣匯率變動控制在一個合理的變動區間,保持在一個穩定的水平之上,同時還要具有一定的彈性空間以預防匯率帶來的貿易風險。另外,政府還應該制定合理的鼓勵促進出口貿易結構優化的政策,既是短期內解決體育用品制造業企業市場空間局限的有效措施,也能增強中國體育用品制造業的出口競爭力。
當前,中國體育用品制造業的出口競爭力優勢明顯,市場占有率高,必然會遭到其他國家(地區)的羨慕,從而出現各種貿易摩擦問題,例如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技術性貿易壁壘、綠色貿易壁壘、知識產權保護以及健康標準等。尤其是在當前世界金融危機,各國的經濟發展放緩,甚至衰退的情況下,各國(地區)貿易保護主義將不斷加劇。因此,中國應該加大產業內貿易,減少貿易摩擦,提高中國在體育用品制造業產品國際貿易中的地位。另外,中國體育用品制造業還應該優化產品的出口結構,拓寬新興出口市場,降低出口商品的過于集中的問題,盡可能減少貿易摩擦。
當前,中國制造業產品出口持續增長的因素主要是因為國內人口紅利、低成本和低利潤等優勢,這些優勢并不能持續促進出口貿易的增長。因此,中國體育用品制造業企業應該適當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研發新技術,設計開發新產品,豐富出口產品種類,提升體育用品品牌,將高品質體育用品作為今后的發展方向,只有這樣才能進一步提升中國體育用品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力。
[1]何冰,周良君,陳小英,等.中國體育用品業國際競爭力的理論與實證研究[J].體育科學,2007(7):14-22.
[2]朱小平.我國體育用品產業國際競爭力現狀與對策的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9(9):34-37.
[3]李長鑫,張玉超.知識產權對提升我國體育用品業國際競爭力的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65-68.
[4]陳頗.我國體育用品制造企業競爭力的結構方程模型[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1(8):25-31.
[5]畢進杰,梁進,葉加寶,等.體育用品產業國際競爭力指標評價體系理論研究[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5(5):16-18.
[6]裴長洪.中國貿易政策調整與出口結構變化分析:2006—2008[J]. 經濟研究,2009(4):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