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福建師范大學 體育科學學院, 福建 福州 350007;2.首都體育學院 研究生部, 北京 100191)
對太極拳心理學效應實驗研究的反思
張長思1,2
(1.福建師范大學 體育科學學院, 福建 福州 350007;2.首都體育學院 研究生部, 北京 100191)
運用文獻資料法和邏輯分析法對近年來有關太極拳心理學效應的研究進行梳理與分析,闡述了不同太極拳練習所產生的心理學效應,分析了實驗研究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建議。文章認為主題概念的界定缺乏準確性、研究結果的應用缺乏指導性、對太極拳的認識缺乏全面性以及實驗結果與理論分析之間缺乏聯系性是當前實驗研究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提出太極拳心理學實驗研究的主題界定需要精確,實驗內容需要調整,練習形式需要拓展,研究方法需要創新。
太極拳; 心理學效應;實驗研究
作為一項古老而優秀的中國武術拳種,太極拳不僅有著獨特的技擊防身效果,同時也具有極高的健身養生價值。太極拳的健身功能主要體現在通過輕、柔、勻、緩的運動節律和意、氣、力的協調配合而達到身心統一的健康和諧狀態。近年來,對于太極拳的心理學效應方面的研究日漸增多,主要集中在太極拳對不同年齡及性別群體的心理影響的實驗研究。這對于太極拳的繼承、創新和發展固然有著多方面的積極意義。一方面,此類研究有助于促進太極拳的科學化發展并進而豐富太極拳理論體系;另一方面,可為太極拳的教學與修煉提供理論指導。但同時,我們也必須注意到,一些研究的實驗設計還存在著各種不同性質和程度的問題,這些問題有的可能僅僅導致統計上的誤差從而影響研究的可信度,有的則可能完全顛覆一些已有對太極拳的客觀認識。對此,我們不得不進行反思并討論如何制定更為科學的實驗設計,以便能夠客觀全面地反映出太極拳的健心價值或心理效應。文章通過梳理相關文獻資料,總結歸納研究成果的同時運用逆向思維從對研究成果產生質疑進而反思研究設計的合理性、規范性與嚴密性。文章旨在拋磚引玉,引發廣泛的理論探討,為太極拳的科學化研究和健康發展提供建議,使之能夠更好服務于社會和人類的健康事業。
1.1 太極拳的健心機理
作為一種內外兼修、身心并煉的內家拳種,太極拳的練習過程中伴隨著豐富的心理活動。習練者通過對自我意識的控制與調節而獲得身心的和諧統一,使之完整一體。太極拳家把精神鍛煉和肉體鍛煉看的同等重要,甚至把前者看的更重,提出了“用意不用力”的最高原則,即要求練習者在運動時思想集中、心神專一,用意識不斷地指導動作并且靈活變換,使動作有一定的指向,避免顧此失彼的錯誤動作。太極拳運動中的動、靜與虛、實之間的相互轉換亦受著意識的支配與控制。習練太極拳,首先要做到松靜自然,即身體處于一種極寧靜,極松脫的狀態,繼而做到“實中有虛、動中求靜”,通過“求靜”的意念調節,從而達到“心中無一物、極其虛實”的臻化之境。此外,在太極拳意、氣、力三個核心要素的關系方面,首先表現為三者相互配合的關系,即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俗稱內三合;其次是“以意領氣、以氣運身”的主導隨動關系,也就是說,在太極拳運動過程中,要使用意識來引導內部“氣”的運動,由“氣”帶動外形,從而做到由內及外,以外引內,內外合一。在動作技術上,太極拳要求“松靜自然,無拘無束”,全身各處協調順隨,勿有牽制,所謂“動靜作勢,純任自然”;運動過程中,呼吸要自然緩慢,拳勢動作要圓轉流暢,隨屈就伸,做到“屈伸開合聽自由”。
對“意”的調節與控制是練習太極拳的一項重要原則,在練拳之前和練拳的整個過程中,都要求練拳者排除雜念,思想集中,心平氣和,全體透空,以達到“無我無欲”的空無境界。這個過程實際上就是一種心理調節與鍛煉的過程。由此可見,太極拳注重意、氣、形的協調統一,能夠使人達到身心合一,從而具備了較強的健心作用。此外,也有實驗研究[1]證明,長期、系統、有規律的太極拳練習不僅使練習者的心血管機能、免疫機能和神經內分泌機能產生同步變化,而且還能使練習者的認知功能,尤其是注意力得到同步改善,并推測這可能是太極拳運動促進情緒與精神健康的心理機制。
1.2 太極拳的健心效應
因太極拳特別重視對意識活動的調節與控制,長期系統習練太極拳必然會對練習者的心理調節能力和健康水平起到促進作用。有研究認為,太極拳運動不僅對降低心理焦慮具有明顯作用,且“對強迫癥狀、抑郁、敵意、恐怖、妄想等也有比較好的作用”[2]。也有學者從中醫角度探討了太極拳心理效應的機理,認為太極拳蘊含著深厚的中醫與道家養生文化,太極拳練習過程中,“通過活動形體,舒暢氣血,靜心怡神,擴大交友等,增多心理宣泄與保持平衡的途徑,有助于人們的身心健康,對抑郁與焦慮等都有很好的防治作用”[3]。對太極拳心理效應的相關研究結論主要集中于以下幾個方面:
1.2.1 太極拳活動對思維、情緒和情感的積極影響
楊祥全教授認為,太極拳練習時講求“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即所謂的“內三合”,并遵循“以心行氣,以氣運身”的拳理原則,“這樣可以使練習者全神貫注于練拳之中,通過這種運動行為的替代作用,從而對練習者的情緒進行調整”[4]。中醫學則從情緒與氣血的關系角度分析,認為“身心是相互影響的,情緒問題會引起身體氣血的運行阻滯或混亂,甚者傷及臟腑,而調節氣血運行及臟腑功能同樣可以調節情緒”[3]。太極拳鍛煉本身也是一個情緒調節過程,練習太極拳需要平和的心態和持久的耐心,通過太極拳套路的反復練習,在不斷提高拳藝水平的同時,也可不斷發展對練習者情感的控制能力,使自身情緒更加穩定。
1.2.2 太極拳活動對自我觀念和自尊的積極影響
相關研究證明,太極拳鍛煉可強化自我觀念和身體自尊,使自我概念清晰度明顯提高。有研究直接指出,“運動能力、身體素質、身體狀況和身體吸引力的提高與身體自尊水平呈正相關”[5]。至于對自尊的影響,也有的研究認為“自尊感的得分雖變化不顯著,卻呈現出穩步上升的趨勢”[6]。這是因為,太極拳尤為注重對“知己”功夫的練習,“知己”階段就是“著熟”和“懂勁”的階段。通過對“知己”功夫的修煉與體驗,可顯著提升太極拳練習者的“自我”認知水平。此外,太極拳鍛煉亦可提高練習者的生理健康水平,增加練習者的身體活力,從而間接提高練習者的自尊。
1.2.3 太極拳活動對人際關系的積極影響
大眾健身太極拳練習可培養和提高人的溝通交流能力。某種程度上來看,“成群結隊的太極拳練習或交流,可以大大增加人群間的交流,從而使練習太極拳者能較好地克服孤僻,協調人際關系,擴大社會交往,提高社會適應能力”[7]。太極拳所具有的人與人肢體接觸的特點增加了人們彼此交流的機會,“通過肢體的接觸,會更進一步的增加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在攻防練習過程中,就是很好的肢體語言的交流,也可以說此時無聲勝有聲,在無聲無息的(中)鍛煉中打開彼此緊鎖心靈的大門”[8]。社會交互作用理論認為,體育鍛煉中的社會交往是令人愉悅的,它具有改善心理健康的作用。普遍認為,集體參與的體育鍛煉對心理健康有更為積極的作用。
1.2.4 太極拳活動對心理疾病的治療作用
無論是從太極拳術理論和技術角度,還是從中醫學角度分析,太極拳都具有顯著的心理保健意義?!痘实蹆冉洝诽岬?“外不勞形于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樂,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并指出“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也就是說,人欲追求健康長壽,就必須摒除各種焦慮與情欲,要保持勞逸適度的身體活動,以及愉快、安靜的心理狀態。相關研究證明,動作輕柔舒緩、均勻流暢、自然和諧的太極拳運動在降低抑郁和焦慮水平方面效果顯著。李衛民[9]指出,有氧鍛煉可降低人的焦慮和憂郁。不管從動作特點,還是從運動量和運動強度上來看,太極拳都是一項十分適合老年人的有氧健身運動形式,對降低練習者的焦慮水平具有良好的效果。太極拳強調“以心行氣,以氣運身”,潘悅認為,“通過一段時間的習練太極拳,能夠轉移人的應激原,練習者能較容易地控制自己的情感,緩和自己的情緒,及時地將各種緊張、焦慮等情感波動降低到最低限度”[10]。此外,他還提出太極拳通過對氣息的調理, 不僅可提高肺功能,繼而對其他臟腑功能起到良性影響,而且還會改善人的心理狀態。原因是養生調息能夠提高人體生物電流和機體活性,改善機體體質,使腦細胞電活動達到高度有序化等。繼而,他指出這些可能是太極拳鍛煉有利于減輕老年人心理壓力的部分原因。
2.1 實驗研究中存在的問題
2.1.1 主題概念的界定缺乏準確性
很多所謂的太極拳實驗研究,實際上都只是以某派的某個套路練習作為干擾手段的研究。這樣籠統地界定研究主題,表面上無可厚非,實則匪夷所思。因為,太極拳既不等同于陳、楊、武、吳、孫等某一派,更非指代24式、42式或56式等某個太極拳套路。如《太極拳運動對中老年女性心理健康的影響》一文,干擾手段只是以國際推廣套路 24 式太極拳和 42 式太極劍為主要內容,還有的研究如《太極拳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甚至未說明干擾手段是哪式哪套太極拳練習。此類研究所得結論是難以讓人信服的,所得數據也無法給后人研究提供有力的數據參考和理論依據。
2.1.2 研究結果的應用缺乏指導性
由于未能正確而充分地認識到太極拳的特殊性,多數研究在實驗方案設計、實驗活動實施以及研究結果分析等方面均未嚴格地遵循太極拳運動的內在規律進行。如在心理健康評價指標的選取上,不同的研究雖有一定的區別,但幾乎所有研究都套用了以“身體化、強迫、人際關系、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神經病性”為主要指標內容的體育運動心理實驗評價量表。這類研究所得出的結論無外乎是“實驗組與對照組的各項指標存在顯著性變化”、“xx指標上升、xx指標下降”之類結論,并以此來證明太極拳“對改善人的心理健康具有突出作用”。至于指標是如何提高又如何下降的,有的研究進行了嘗試性分析,有的則有生拉硬扯、牽強附會之嫌,有的甚至沒有進行任何邏輯分析。這樣空泛和缺乏說服力的研究結果是難以用于指導教學訓練實踐的,從而也就降低了研究成果的應用價值。
2.1.3 對太極拳的認識缺乏全面性
現有的諸多研究中普遍存在著將太極拳僅視為體育運動的狹隘認識。如果僅將太極拳視為一種體育運動,在健心效應方面與其它運動項目相比,太極拳不僅無法突出自身優點,其缺點反而十分明顯。換句話說,太極拳之所以能夠改善人的心理調節能力與心理健康水平,并不僅僅在于其運動性方面,即不僅僅是通過身體運動來調節心理活動。它還需要練習者通過體悟、內省才能使心靈得到升華,心理得到改善。誠如王崗教授所言,太極拳健心功理體現和功效獲得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做到居為不爭、無為而為,注重情緒控制和心態調整的心理衛生;二是,保持清心寡欲,知足常樂,注重思想集中,精神內守,除惡念和雜念的心理健康;三是,追求淡泊明志,寧靜致遠,注重不為名利所困和不為聲色所憂的心理修養。進而他又指出,“練太極拳不是簡單動作的比劃,而是追求準確嫻熟并演化為技巧或技藝。每一次演練都力求是人生的自我感悟,人性的自我凈化,人格的自我完善,內心的自我更新,達到心理調節的功效”[11]。也有學者提出類似觀點,認為將太極拳所蘊含的哲理哲學和思想理念不斷灌輸給學生,可以“不斷提升學生看問題的角度及對事物整體的認識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5]??梢?,太極哲理對于人的內省和健心方面的積極作用不可忽視,僅從運動的角度試圖挖掘出太極拳的心理保健價值無異于緣木求魚。
2.1.4 實驗結果與理論分析之間缺乏聯系性
心理學效應的研究普遍采用量表測得數據,先不說研究者編制的這些量表對太極拳和太極拳練習者是否適用,一個突出的問題已擺在面前,即實驗所得數據的分析與太極拳健心原理的分析二者之間存在明顯的斷裂與缺口。比如,有學者運用實驗法,通過焦慮自評量表(SAS)分別對實驗組(練習太極拳半年)和對照組(無太極拳訓練史)各 120 名老年人實施了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太極拳鍛煉可以降低老年人焦慮水平,對提高心理健康狀況具有較好的健身效果”[9]。理由是有氧練習可有效降低狀態焦慮,太極拳是有氧運動,所以可有效降低焦慮水平。如果這一推論還勉強可以從“身心交互規律”這一理論中得以解釋的話,下文中從中醫和太極拳理角度分析太極拳的健心效應,則與前面的實驗數據之間缺乏必然的內在聯系,分析起來有隔靴搔癢之感,難免使人產生諸多疑問。比如,實驗對象在多大程度上達到了太極拳理論意義上的健心水平?通過半年的太極拳動作練習,實驗對象能否達到“以意領氣、以氣運身”、“心靜用意”、“心神合一”等水平?不同的水平,反映出的心理促進效應是否有所不同?如何衡量與評價太極拳運動效應和心理效應的作用程度?如何提高太極拳的健心效應?回答好這些問題才能在實驗結果與理論分析之間建架起一座堅實橋梁,使二者互為論證,這樣既能增加實驗數據的客觀性,又能提高太極拳理論的科學性。
2.2 對策與建議
2.2.1 研究主題的界定
在研究主題和實驗設計描述中應當使用清晰準確的概念,以保證研究的科學性和學術的嚴謹性。為避免以偏概全之嫌,應在研究主題中明確而具體地指出練習內容,如“24式太極拳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2.2.2 實驗內容的調整
考慮到太極拳是一種內外兼修,以內養外的特殊運動健身方式,無論干擾手段是練習哪套太極拳,都應在動作練習的基礎上融入理論學習內容,即在教授和練習套路動作的同時要輔以太極文化知識的講授。這樣才能使練習者充分體味到太極拳的內涵與韻味,通過意識活動更好地調節僅靠外部動作無法調控的豐富而復雜的心理活動。
2.2.3 練習形式的拓展
實驗中練習太極拳的方式和手段需要突破固有模式。“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反映出興趣對人們從事某種活動的激勵作用,同樣,興趣也會影響到實驗對象在練習過程中的心境或心理活動。因此,在教授套路動作的過程中可輔以拆招、推手、樁功與試力等趣味性的內容,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組織形式上也不能局限于學生跟隨教師演練、學生集體演練和學生自由散練,可融入小組獨立練習和小組比賽練習等練習形式。
2.2.4 研究方法的創新
太極拳不同于其它體育運動形式,不能僅從運動的角度探討其對心理健康的影響,而應從文化、心理、運動等多角度審視。在太極拳的研究方法上要將量化研究和質性研究緊密結合,在邏輯分析的基礎上合理地制定實驗計劃,在統計實驗數據的基礎上作出縝密的邏輯分析并用以指導新的實驗。如此往復循環,步步深入,方能積累并夯實研究成果并不斷探索出適合太極拳研究的專門方法和手段。
當前,太極拳的科學化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還不可避免地存在著諸多問題,主要反映在實驗設計的規范性、嚴謹性和針對性等方面。太極拳不同于一般的體育運動,作為內外兼修的武術運動它有著自身的復雜性與特殊性。對此,在研究中我們固然應該借鑒其它學科和領域的研究方法和手段,特別是在實驗設計方面可借鑒已有的成熟模式,但我們更應該尋求和探索出適合太極拳自身的研究模式與方法。否則,這將會導致產生諸多缺乏說服力和理論價值的研究,其研究結果不僅無法有效指導太極拳教學訓練實踐,亦無助于太極拳理論的豐富和發展。
[1]陳新富,劉靜,邱丕相.太極拳運動對中老年女性心理健康的影響[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5(5):79-82.
[2]楊祥全.太極拳對普通大學生心理健康影響的實驗研究[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3(1):63-66.
[3]宋珂旭.太極拳鍛煉促進心理健康的中醫心理機理探討[J].時珍國醫國藥,2012(8):2090-2091.
[4]楊祥全.太極拳對普通大學生心理健康影響的實驗研究[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3(1):63-66.
[5]李凌云.太極拳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及身體自尊水平的影響[J].山東體育科技,2007(2):43-45.
[6]陳新富,劉靜,邱丕相.太極拳運動對中老年女性心理健康的影響[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5(5):79-82.
[7]楊祥全.太極拳對普通大學生心理健康影響的實驗研究[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3(1):63-66.
[8]周春太.太極拳對練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影響的實驗研究[J].遼東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3):235-238.
[9]李衛民.太極拳鍛煉對老年人焦慮水平的影響[J].博擊(武術科學),2006(6):30-31.
[10]潘悅,楊楠.太極拳對老年患者焦慮情緒的影響[J].中國臨床保健雜志,2011(1):74-75.
[11]王崗.太極拳對現代人心理調節的作用[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1(1):107-108.
A reflection on the experimental studies of Tai Chi psychological effects
ZHANG Chang-si1,2
(1.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 Science,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350007, Fujian, China; 2. Graduate School, Capital Universi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 Beijing 100191, China)
The paper analyzed recent-year researches on psychological effects of Tai Chi practicing with the methods of documentation and logical analysis. By classifying the effects, it pointed ou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experiments and offered improving suggestions. The paper holds that the common problems include the inaccuracy of the definition of subject concept in experiments, the lack of practical value of the theories concluded from the researches, the in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ai Chi and the loose connections between the concluded theories and the designed experiments. Thus, the paper proposes to define the subject in the Tai Chi psychological experiments more accurately, to adjust the content of the experiments, to enrich the practicing ways and to innovate the researching methods.
Tai Chi; psychological effect; experimental study
2014-06-22
國家體育總局體育文化研究基地課題(編號: 2012-2014TYWHZ175);北京市屬高等學校高層次人才引進與培養計劃項目(編號:CITamp;TCD201304172)。
張長思(1982- ),男,安徽蕭縣人,在讀博士,研究方向為武術理論與文化。
A
1009-9840(2014)06-009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