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忠寶
(江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無錫214122)
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和推進,人們的精神生活出現了一些困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構建也遇到了困境。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價值觀嚴重威脅著主流價值觀的建設,人們處于前所未有的信仰危機之中。從根本上看,當前的信仰危機主要源于現代化過程中世俗化的推進與神圣性的消解之間的矛盾,以及由此帶來的當下與未來之間的悖論。
當物質方面的基本需求得到滿足之后,人們勢必要求一種更高的精神追求和價值目標的出場。這種價值不能是遙不可及的烏托邦,而是必須體現時代精神,以客觀現實為依托,兼具理想與現實雙重維度、超驗與經驗雙重視野、未來與當下雙重關懷的全新的哲學理念。馬克思早在1842年《<科隆日報>第179號的社論》一文中就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的精神上的精華”,認為哲學應該“同自己時代的現實世界接觸并相互作用”。[1]220的確,體現時代精神之精華的哲學,應當成為一種理論先導,引領社會領域內的變革,而作為當前中國時代精神的哲學表達,中國夢對于指導和引領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以及改革開放事業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們的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綜合國力也得到了極大提升。然而,問題的另一面卻是,伴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人們的精神生活層面出現了問題。具體而言,人們的價值追求、生存意義、信仰信念等問題,并沒有隨著物質利益的滿足而相應地得到解決,相反,倒是越發突出,以至于成為國家和社會進一步向前發展的阻礙因素。毫無疑問,人們在滿足物質利益的同時,必須有明確的奮斗目標和價值追求,賦予生活以更多的意義。物質利益固然重要,它是人們向前奮斗的重要動力,但物質利益不能成為也替代不了精神層面的理想信念、價值追求。顯然,當前人們亟需一種具有理想維度的價值、信念或者夢想。
在這樣的一個現實背景下,中國夢適時提出,并得到了國內外各界的廣泛關注。2012年11月29日,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習近平同志對于中國夢的基本內涵做出了清晰的界定:“每個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夢想。現在,大家都在討論中國夢,我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這個夢想,凝聚了幾代中國人的夙愿,體現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整體利益,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共同期盼。歷史告訴我們,每個人的前途命運都與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國家好,民族好,大家才會好。”2013年5月,在接受拉美三國媒體聯合采訪時,習近平同志進一步談到:“中華民族歷經磨難,自強不息,從未放棄對美好夢想的向往和追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的夙愿。”
的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每一個中國人心中最大的夢想。回首近代以來中國所遭受到的各種磨難和屈辱,國人對這種夢想的渴求則更為強烈。那么,如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呢?習近平同志指出:“實現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這就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這種精神是凝心聚力的興國之魂、強國之魂。愛國主義始終是把中華民族堅強團結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創新始終是鞭策我們在改革開放中與時俱進的精神力量。全國各族人民一定要弘揚偉大的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不斷增強團結一心的精神紐帶、自強不息的精神動力,永遠朝氣蓬勃邁向未來。”
實際上,在中國夢提出之前,我們的社會有一個共同理想,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應該說,這一理想能夠做到對國家、社會層面的價值引領。但具體到個體層面,人們總是覺得這種稍顯抽象和意識形態化的提法與自身生活和切身利益有些疏遠。盡管中國夢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基本內涵和價值追求是一致的,但前者無疑較后者更加通俗、形象,因而也更易于被人們接受和銘記。中國夢這樣一種為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指導理念,既具有神圣、崇高的一面,作為一種價值目標來指導國家、社會的發展,規范和激勵個人的奮進,同時還以較為通俗易懂的形式為人們接受,因此對現實更具指導意義。
2013年12月8日,在廣州戰區考察工作時,習近平同志對于中國夢的理想性維度進一步做了較為詳盡而通俗的闡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可以說,這個夢想是強國夢,對軍隊來說,也是強軍夢。我們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堅持富國和強軍相統一,努力建設鞏固國防和強大軍隊。”在同正在天宮一號執行任務的神舟十號航天員聶海勝、張曉光、王亞平通話時,習近平同志又結合航天事業的發展,闡述了中國夢的具體形式——航天夢。習近平同志指出:“航天夢是強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中國航天事業快速發展,中國人探索太空的腳步會邁得更大、更遠。”2013年7月30日,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同志還聯系到我國建設海洋強國的實際,談到了海洋強國的夢想:“建設海洋強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八大作出了建設海洋強國的重大部署。實施這一重大部署,對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對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對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進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都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中國夢與一般的夢想不同,這主要是因為,中國夢并不是遙不可及的烏托邦,而是依托現實客觀條件,遵循社會發展規律,尊重人民群眾要求,有一套切實可行的現實路徑,進而能夠將夢想轉化為現實的執政理念。那么,實現中國夢最主要的現實路徑是什么呢?2013年3月17日,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會上,習近平同志堅定地表示:“實現中國夢必須走中國道路,必須弘揚中國精神,必須凝聚中國力量。”
在上述“三個必須”中,“中國道路”無疑最具現實指導意義。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中國道路”實際上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正是在這條道路上,我們經歷了改革開放30多年來的成功;也正是在這條路上,我們的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偉大的成就;同樣也是在這條道路上,中國共產黨與全國各族人民一道,迎來了國家的繁榮。這條路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道路,也是延續中國傳統同時借鑒國外經驗進而總結、摸索而形成的適合中國自身發展的道路。只要方法得當,符合客觀規律,那么條條大路通羅馬,我們中華民族也必將迎來偉大復興的時刻。
習近平同志對此也曾有過精辟的闡述:“實現中國夢必須走中國道路。這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條道路來之不易,它是在改革開放30多年的偉大實踐中走出來的,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多年的持續探索中走出來的,是在對近代以來170多年中華民族發展歷程的深刻總結中走出來的,是在對中華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傳承中走出來的,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和廣泛的現實基礎。中華民族是具有非凡創造力的民族,我們創造了偉大的中華文明,我們也能夠繼續拓展和走好適合中國國情的發展道路。全國各族人民一定要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堅定不移沿著正確的中國道路奮勇前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創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既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又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設;既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又堅持改革開放;既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又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中華民族的今天,正可謂‘人間正道是滄桑’。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總結歷史經驗,不斷艱辛探索,終于找到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道路,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果。這條道路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此外,中國夢的現實維度還體現在其始終關注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上面。2012年11月15日,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時,習近平同志著重強調了中國夢是與人民群眾切身利益息息相關的,他說到:“我們的人民是偉大的人民。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國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勞、勇敢、智慧,開創了各民族和睦共處的美好家園,培育了歷久彌新的優秀文化。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2013年3月17日,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習近平更為簡潔地表達了上述觀點:“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必須不斷為人民造福。”
正是基于上述群眾立場,一切以人民群眾利益為重,我們才制定了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同時也體現了中國夢的階段性特征。2012年11月17日,習近平號召全黨、全國緊緊圍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進而提出:“黨和國家的長期實踐充分證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只有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我們才能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新中國成立100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贏得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更加幸福美好的未來。”2013年6月5日,在《致2013成都<財富>全球論壇的賀信》中,習近平同志進一步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中國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景。為此,我們將堅持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堅持以人為本,堅持改革開放,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現代化建設各個方面、各個環節相協調。”
中國夢的提出,無疑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進一步完善和發展,同時也繼承和延續了馬克思主義實踐哲學的基本精神。中國夢這種強調“實干興邦”的實踐哲學,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實踐觀在當代的創新和發展。
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明確指出:“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2]502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和恩格斯更是以“實踐唯物主義”來命名自己所創立的新哲學,他們寫到:“……對實踐的唯物主義者即共產主義者來說,全部問題在于使現存世界革命化,實際地反對并改變現存的事物。”[2]527馬克思主義的實踐哲學傳統,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早在2011年3月1日,在出席中央黨校2011年春季學期開學典禮時,習近平同志就做了一場《關鍵在于落實》的重要講話。在講話中,他批評部分領導干部追求表面政績,搞華而不實、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一些地方和單位“文山會海”屢禁不止,這些行為嚴重損害黨和政府威信、影響工作實效,亟待糾正。也正是在這次講話中,他首次對“空談誤國,實干興邦”作了較為細致的分析和闡釋。習近平指出:“‘空談誤國,實干興邦’,這是千百年來人們從歷史經驗教訓中總結出來的治國理政的一個重要結論。古人曰:‘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為政貴在行’,‘以實則治,以文則不治’。歷史上有許多空談誤國的教訓,比如戰國時期的趙括,只會‘紙上談兵’,以致40萬趙軍全軍覆沒,趙國從此一蹶不振直至滅亡。此類誤國之鑒,發人深省。”
2012年11月29日,習近平同志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進一步將實干興邦與實現中國夢緊密聯系起來。習近平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一項光榮而艱巨的事業,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共同為之努力。空談誤國,實干興邦。我們這一代共產黨人一定要承前啟后、繼往開來,把我們的黨建設好,團結全體中華兒女把我們國家建設好,把我們民族發展好,繼續朝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奮勇前進。”
實際上,鄧小平同志也曾經明確指出“空談誤國,實干興邦”的重要意義。據上海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副主任徐世平考證,早在1992年南巡時,小平同志就曾經與時任湖北省委書記關廣富談話時說到:“空談誤國,實干興邦,不要再進行所謂的爭論了。”江澤民同志也曾經反復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要反對空談,注重實干。2001年1月10日,江澤民同志在全國宣傳部長會議上做了《大力弘揚不懈奮斗的精神》的講話,他指出:“實干興邦,空談誤國。要大力倡導說實話、辦實事、求實效,盡心盡責,堅決反對和抨擊做官當老爺、搞形式主義、搞花架子的壞作風。”[3]198
顯然,以中國共產黨人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者自始至終都將“實干”、“實踐”放在首要的位置。這既是對中國傳統文化中強調經世致用理念的批判繼承,同時更是對馬克思主義實踐哲學傳統的延續和發展。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江澤民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