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薪 王玲
愛“較真”的八零后檢察官
文/趙薪 王玲
他是黑土地上長大的孩子,他是人們心中不乏懷疑又充滿期待的八零后。那一天,他登上了全國公訴人大賽這個檢察業務領域最華麗的舞臺,載譽而歸后,卻深感肩上的責任更重、腳下的道路更長……
沈陽市人民檢察院公訴一處主訴檢察官魏冬出生在一個農村家庭,從小到大父母都很嚴格,他因為“有主意”沒少挨過打。但大學畢業后,魏冬的主意絲毫沒有弱化,為自己的人生做出了一個重要的抉擇:當他在沈陽做律師做得已見聲色、形勢大好時,卻毅然放棄事業,考入沈陽市人民檢察院,開始了公訴人生涯。魏冬說,在他的心底始終有一種召喚,作為一名法律人,他不僅要為自己做些什么,還必須為社會做些什么。
如果說魏冬愛跟自己的人生“較真”,總在命運的十字路口倔強地縱容內心的方向,那么走在為自己選擇的檢察職業道路上,他依然不改本色地詮釋著那份淳樸的執拗。
2011年6月,由公安部督辦、遼寧省公安廳承辦的中國足壇掃毒打黑“206系列專案”中原國家足球隊隊員申某、祁某、江某、李某涉嫌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罪一案,指定由沈陽市人民檢察院辦理。沈陽市院黨組對此高度重視,成立了由主管檢察長帶隊、公訴處處長一線指揮、選調兩級檢察機關優秀公訴力量組成的“206”專案組具體承辦這一案件。作為年齡最小的成員,魏冬挑起了專案重擔。
通過閱卷和聽取偵查人員介紹,魏冬很快明確了案件的難點所在:一是時間跨度大,案發至今已逾八年;二是取證難度大,所涉犯罪嫌疑人分別居住在北京、天津、上海、青島等地,證人亦多居于南方省市;三是案件在法律適用方面存在意見分歧,關于四名球員是否具有職務便利、利用何種職務便利及應適用何種罪名等問題,法律規定較為模糊。為提高審查起訴工作效率,魏冬匆匆接來老家年邁的父母照顧懷孕數月、即將生產的妻子,隨即與專案組的同志們迅速投入到高強度的封閉工作中。
在全面掌握案情的基礎上,魏冬等同志認真研究相關法律法規,為定罪量刑尋找有力的法律依據。他們白天逐字逐頁閱讀卷宗,記錄下發現的問題、思考解決辦法,晚上聚在一起交換意見,每天的工作時間都在15個小時以上。夏季火熱的天氣、繁重的工作任務令大家的身體和精神都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和考驗。經過夜以繼日的工作,專案組就證據材料的補充和完善、案卷規范化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向偵查機關提出了50余條補正意見,積極有力地推動了這次專項行動的進程。更為關鍵的是,考慮到此案廣受各界關注,任何環節處理不慎都有可能引發不良的社會影響,破壞和諧穩定大局,魏冬建議對犯罪嫌疑人實施分流起訴,即先行起訴四名涉案球員,隨后審查、處理其他涉案人員。這一看似簡單的意見對整個審查起訴乃至審判工作的順利進行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體現出一名優秀公訴人應有的大局觀和前瞻意識。
案件移送審判前,魏冬認真準備出庭材料,精心制作法律文書,與同志們一起在認真分析研究事實、證據的基礎上,制定出多套出庭預案,針對被告人可能出現的認罪、不認罪、否定部分犯罪事實及四名被告人各自易作辯解之處,準備了繁簡不同的四套訊問提綱,逐條逐句推敲,多次模擬演練,確保有效應對庭審中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庭審過程中,魏冬對被告人的訊問簡潔明了,舉證過程層次清晰、嚴謹流暢,特別是他精心制作的多媒體示證在法庭上展現出強烈的視覺沖擊力,使得證據鏈條的展示更加直觀、到位。整個庭審取得了圓滿的成功,案件取得了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高度統一。
多年來,魏冬在辦案過程中嚴把事實關、法律關,本著“從細節入手、不枉不縱、錙銖必較”的原則,及時發現并追加多個漏罪、漏犯,切實保障了檢察機關法律監督職能的充分行使。
魏冬承辦了公安機關移送市院的一個案子。依照卷宗的反映,犯罪嫌疑人張某因在菜市場賣菜時與顧客發生爭執,隨手操起剪刀致對方一死兩傷。乍看之下,這是一起最普通不過的故意傷害案件,然而魏冬在仔細查看被害死者身上13處傷口的圖片后,感覺這些傷口不像是被一把兇器所致。他隨即與公安機關的辦案人溝通,要求將相關資料送往中國刑警學院做成傷機制鑒定。經權威檢驗,終于證明了被害死者身上的傷口中應當有單刃刺器如刀類所致。為進一步查明事實真相,魏冬還找到了幾名在場證人詳細詢問案發時情景,并多次提審犯罪嫌疑人。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嫌疑人不得不承認了確實曾用尖刀行兇、隨后將兇器拋棄的事實。最終,魏冬根據案情依法以故意殺人罪對犯罪嫌疑人提起公訴,法院全部采納了他的意見和證據,依法判處犯罪嫌疑人死刑立即執行。
2011年初,魏冬受理了一起已歷十年的故意傷害案件。該案犯罪嫌疑人白某受他人指使,伙同孫某等三人毆打某發廊理發師張某,在毆打過程中,張某被刀刺中,經搶救無效死亡。在受理案件后,魏冬經仔細審查案件閱卷,發現除白某外,公安機關沒有將其余幾名涉案人員移送審查起訴,而案發時現場多名證人均證實有四人一起來到該發廊二樓毆打被害人,隨后同時離開。根據上述情況,魏冬認真提審了犯罪嫌疑人,并主動找到涉案人員韓某某,通過對其依法詢問證實了自己關于案件存在漏犯的判斷。經請示領導決定,魏冬依法向公安機關提出對犯罪嫌疑人孫某某、韓某某、李某某補充移送審查起訴的要求。
雖然認同了檢察機關的結論,但偵查機關提出這一案件案發至今已逾八年,不僅相關證人無法查找、個別犯罪嫌疑人不知所蹤,連原來的辦案人也已變換了工作崗位,獲取證據的難度極大。魏冬沒有放棄,依法深刻剖析韓某某等人行為的性質及造成的嚴重社會性危害,闡明如不能妥善辦理案件將有損司法機關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良好形象,更有可能導致被害人家屬上訪等事件發生。在他的堅持下,公安機關偵查人員表示愿意配合檢察機關工作,努力查明案件事實。隨后十幾天中,魏冬時刻關注案件進展,積極幫助公安機關分析案情、把關證據。功夫不負有心人。在魏冬和偵查人員的共同努力下,逍遙法外的犯罪嫌疑人先后落網,沈陽市中級人民法院最終以故意傷害罪判處三名漏犯有期徒刑四至八年不等,被告人均認罪服法沒有提起上訴。
公訴人是一個需要不斷學習、不斷鉆研的職業。特別是近年來,我國相繼頒布《刑法》修正案并對《刑事訴訟法》進行了修改,新法律法規的出臺對公訴這一專業性極強的領域來說,形成了一個個嶄新的挑戰。為提高公訴人的業務水平,從最高人民檢察院到省、市檢察院,經常通過組織業務競賽的方式,發現公訴人才、鍛煉公訴隊伍。在各級檢察機關業務競賽中,魏冬憑借扎實的理論功底、出色的辦案能力和敢拼敢打的“較真”精神嶄露頭腳,先后獲得了第三屆“沈陽市十佳公訴人”、 第四屆“遼寧省十佳公訴人”等榮譽稱號,并于2013年4月獲悉將代表遼寧檢察機關參加全國十佳公訴人暨優秀公訴人業務競賽,而自己是全省三名選手中年齡最小的。
為了充分珍惜這一榮耀和難得的鍛煉機會,魏冬在將近兩個月的時間里,一有空閑就鉆進遼寧大學的圖書館,認真鉆研中外法律典籍,全面了解刑事司法的理論和實踐,復習工作中常見的罪名及構成要件,并對不常見的罪名、刑法理論、刑事訴訟政策及高檢院在公訴工作中的具體規定和要求等加強學習和理解。因為學習太投入,魏冬成了遼大圖書館里的“釘子戶”,常常忘記了時間,直到管理員發出“逐客令”才離開。
6月16日,最高人民檢察院舉辦的第五屆全國十佳公訴人暨優秀公訴人業務競賽活動正式開賽。這一競賽號稱“公訴人鐵人大賽”及“公訴人五項全能比賽”,是檢察機關公訴系統的最高競技平臺。從比賽開始時的初評、抽查卷宗到集中評選階段的論文寫作、公訴實務筆試、業務答辯、論辯賽等環節,參賽選手的智力、體力和毅力均要經歷全方位的檢驗。特別是公訴實務筆試環節,從早上8點30分到晚上7點30分整整11個小時的時間里,選手們要在封閉的考場里對十余起事實的性質進行論證,涉及二十余個罪名。高檢院為防止出現意外,專門指派了一名醫生在旁全程監護。比賽中,作為為數不多的八零后選手,魏冬與來自全國各地的頂尖公訴人同臺比試,最終不負眾望,獲得了“全國優秀公訴人”榮譽稱號,在全省檢察機關的史冊上留下了重要的一筆。
從事檢察工作以來,魏冬就是憑借著這樣一種將“較真”進行到底的勁頭,翻越了檢察公訴工作中的一座座高峰,書寫了自己人生中的一次次精彩。如今,雖然作為一名八零后檢察官,在年齡上尚顯稚嫩,但魏冬卻已成為了全市檢察系統名副其實的業務骨干和辦案能手,帶領自己的辦案組先后辦理了多起重大復雜及在省、市范圍內具有較大影響的案件。魏冬說,公訴工作是一項充滿智慧與挑戰但同時能夠讓人明確方向、發現自身價值的工作,他將始終堅定自己從檢之初的信念,堅守內心的法律信仰,時刻保持做好公訴工作的激情,以實際行動踐行“立檢為公,執法為民”的誓言,無私、無畏,不悔、不倦。
編輯:張同舟 laura010203@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