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曉青 滕 新 古麗梅 王淑芬 廖亮華 潘 潔
廣東省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康復醫學科,廣東惠州 516001
肌電生物反饋療法在腦癱兒童康復中的應用
鄧曉青 滕 新 古麗梅 王淑芬 廖亮華 潘 潔
廣東省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康復醫學科,廣東惠州 516001
目的 評估6系列中肌電及壓力反饋治療儀對痙攣型偏癱的腦癱患兒運動功能的影響。 方法 將20例痙攣型偏癱的腦癱患兒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各10例,兩組均進行傳統康復治療,治療組在此基礎上加用6系列中肌電及壓力反饋治療儀治療。治療前后采用粗大運動功能測試量表(GMFM-88)中D項和E項對兩組患兒進行評定。 結果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GMFM-88中D項和E項評分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且治療后治療組優于對照組(P<0.05)。 結論 6系列中肌電及壓力反饋治療儀可提高痙攣型腦癱患兒的運動功能。
肌電及壓力反饋治療;腦性癱瘓;兒童
肌電生物反饋療法是生物反饋療法中的一種,是指將人們正常狀態下意識不到的肌電等功能變化轉變為可以意識到的視聽信號,并讓患者根據這些信號通過指導和自我訓練學會控制自身不隨意功能的方法,用于肌力弱或控制能力障礙肌肉的康復,通過訓練可提高肌肉的緊張度和活動性,也可以增強肌肉間的協調性[1-9]。小兒腦癱是自受孕開始至嬰兒期非進行性腦損傷和發育缺陷所導致的綜合征,主要表現為運動障礙及姿勢異常。肌電生物反饋療法能提高腦癱患兒肌肉的收縮功能、抑制痙攣型肌肉的肌張力,改善運動功能[2-4]。本研究對2013年1~10月本院康復醫學科采用6系列中肌電及壓力反饋治療儀治療痙攣型偏癱的腦癱患兒的效果進行了回顧性分析,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在本院康復醫學科治療的腦癱患兒20例,所有患兒均為痙攣型偏癱患兒,且符合 2006年8月第二屆全國兒童康復會議暨第九屆全國小兒腦性癱康復學術會議確定的診斷標準。其中,男8例,女12例;年齡 3~6歲。將所有患兒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兩組患兒在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患側下肢肌張力增高,但無關節固定攣縮;②年齡3~6歲,無認知障礙,能理解治療師的簡單指令并能遵照執行。
排除標準:①既往或近6個月內使用過A型肉毒素注射治療或手術治療緩解痙攣;②患有影響步行能力及步行姿勢的其他神經肌肉和骨關節疾病及患有嚴重的全身性疾病等。
1.3 治療方法
兩組患兒均接受傳統康復技術治療,包括神經發育促進技術、Rood技術、日常生活活動(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訓練等,40 min/次,1次/d,5~6次/周,連續訓練3個月。
治療組除接受以上治療外,加用6系列中肌電及壓力反饋治療儀(荷蘭Enraf-Nonius公司生產,型號為Endomed 682)進行治療。治療時在安靜的治療室內進行,采用酒精棉球局部皮膚脫脂,電極放置股四頭肌、脛骨前肌、腘繩肌肌腹最豐滿處,記錄電極與參考電極的中心距離為20 mm,與肌肉纖維的長軸方向平行,用膠布固定電極,并用彈力繃帶將電極線緊密固定在皮膚上。治療師先做示范動作,然后指導患兒被動屈髖、伸膝、屈踝,同時提示患兒關注顯示屏上肌電信息曲線的變化,以盡可能達到或超過最高肌電信息幅度,連續10個主動收縮為一組,休息1 min,反復進行[1,4-7]。20 min/次,1次/d,5次/周,連續訓練3個月。
1.4 療效評價標準
所有患兒于治療前后均采用粗大運動功能測試量表(GMFM-88)中站立項(D項)和走、跑、跳項(E項)對患兒進行評定,每次重復評估3次,取平均值。GMFM-88中每項分值分為0、1、2、3分;其中D項分為13小項,總分值范圍為0~39分;E項分為24小項,總分值范圍為0~72分。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軟件對相關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患兒GMFM-88中的D項和E項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經過3個月連續訓練治療后,各組GMFM-88中的D項和E項評分都較訓練前明顯提高(P<0.01);且治療后治療組優于對照組(P<0.05)(表1)。20例患兒均能順利完成每次治療,耐受刺激,未出現疼痛等副作用,提示肌電及壓力反饋治療儀有良好的安全性。
表1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GMFM-88評分的比較(分,±s)
表1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GMFM-88評分的比較(分,±s)
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1;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D項 E項對照組(n = 1 0)治療前治療后治療組(n = 1 0)治療前治療后2 2 . 3 2 ± 1 2 . 8 5 3 2 . 2 6 ± 1 1 . 2 5*3 3 . 4 5 ± 1 8 . 2 5 4 9 . 3 6 ± 1 4 . 3 5*2 2 . 4 6 ± 1 2 . 5 8 3 6 . 3 6 ± 1 0 . 4 5*#3 3 . 5 6 ± 1 7 . 5 8 6 4 . 5 2 ± 1 5 . 3 2*#
6系列中肌電及壓力反饋治療儀在中低頻電療儀的基礎上內置了肌電及壓力反饋模塊,使其成為全功能的生物反饋治療儀,適合所有與肌肉訓練和放松有關的治療,如偏癱、大小便失禁、吞咽功能障礙、肌肉痙攣、關節靈活性降低等。本治療儀具有雙通道肌電反饋和單通道壓力反饋(通過參數設置,電刺激可與肌電反饋同時或交替進行),顯示器能清晰顯示患兒當前的肌電和/或壓力信號,醫師可以根據臨床需要,選擇條形、曲線或條形結合曲線的參數顯示方式。寬大的彩色液晶顯示屏可清晰顯示參數設置情況并給予患兒清晰的信息反饋。本治療儀配有耳機插孔,連接耳機可以使用可聽信號反饋。除此之外,還可以提供以下反饋幫助:①結構線、可聽信號、可調節的肌電和壓力閾值;②在所有的治療組內 (單純電療除外),都可以記錄肌電和/或壓力信號;③在記錄期間,可以改變或調節設定值的參數;④記錄好的數據可以傳送到本機分析屏幕上,并且可以存儲;⑤可實現肌電反饋和電療的聯合應用,以及肌電和壓力反饋的聯合應用;⑥通過肌電通道亦可進行1通道或2通道的電刺激治療;⑦雙通道電療設備,帶有一整套完整的電刺激模式,可在“治療組”中進行選擇;⑧能輸出干擾電(4極或傳統)、等幅中頻、調制中頻、俄式刺激、直流電、間動電、感應電、經皮神經電刺激等多種輸出波形和參數變量。
痙攣型是最具代表性的腦癱類型,主要表現為肌張力增高、姿勢及運動異常。肌無力是腦癱患兒運動康復的限制因素,也是康復治療的主要目標,但是,由于腦癱患兒注意力不易集中、情緒低落,在康復訓練中表現為主動性差,難以配合康復訓練的順利進行,成為影響康復療效的直接原因。
肌電反饋療法是讓患者根據這些儀器反饋回來的視聽信號并通過醫生指導和自我訓練從而學會控制自身不隨意功能的治療方法。首次治療前,應向患兒講解指定動作及注意事項,并先做示范動作,指導患兒被動屈髖、伸膝、屈踝,同時提示患兒關注電子顯示屏上曲線的變化,然后開始治療,指導患兒最大限度地進行主動運動。
肌電反饋系統的理論根據是人類單個運動單位的活動經訓練后可用意志去控制。這種訓練借助于儀器,通過本體感覺反饋完成,并將本體感覺轉換成視聽信號,通過視覺、聽覺系統送回機體。Bach-Rita認為,腦損傷后中樞神經系統可能形成新的連接和修改舊的神經通路,“動員”其他部位的神經組織承擔病變組織所承擔的某些功能。肌電反饋治療過程中肌肉收縮和關節運動向中樞神經系統提供大量本體的、運動的、皮質感覺的輸入沖動,可以促進代償功能,開通受抑制的神經通路,最大限度地動員仍然保留的那部分神經肌肉組織的潛力,使其盡可能發揮正常的生理功能[8-9]。
肌電生物反饋訓練作為一種治療方法,可以將治療寓于游戲之中,克服了傳統訓練方法枯燥乏味和患兒難以適應的缺點,無刺激無痛苦,能較易調動患兒的積極主動性,療效較好,值得臨床推廣使用。但肌電生物反饋訓練對認知能力有一定的要求,需要患兒能理解治療師的指令,另外,其對患兒肌力的影響及步態的影響還要進一步研究。
[1]李惠枝,王跑球,張惠佳,等.肌電生物反饋訓練對痙攣型偏癱患兒運動功能的影響[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0,16(5):463-464.
[2]姜艷,趙琳蕾.肌電生物反饋療法治療腦癱患兒腕背屈功能障礙療效觀察[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8,14(8):767-768.
[3]許晶莉,范艷萍,李林.肌電反饋療法對痙攣型雙癱患兒肌力康復療效觀察[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8,14(12):1180-1181.
[4]顏華,張惠佳,李惠枝,等.肌電生物反饋刺激治療偏癱型腦癱下肢運動功能障礙的療效觀察[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1,17(10):986-989.
[5]高晶,岳虹霓,毛紅梅,等.肌電生物反饋綜合治療促進痙攣性雙癱型腦癱患兒下肢運動功能的療效觀察[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0,25(1):42-45.
[6]姜鹿荃.肌電生物反饋療法在臨床上的應用[J].天津醫學院學報,1993,17(2):34-36.
[7]吳玉帆,束曉梅.生物反饋對兒童抽動障礙療效研究[J].遵義醫學院學報,2010,33(2):116-118.
[8]趙勇,楊文,胡巍,等.生物反饋治療兒童抽動障礙的臨床應用[J].中國民康醫學,2007,19(9):734-735.
[9]陸雪松,何家聲.肌電生物反饋對腦梗死偏癱康復的臨床療效[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2,16(6):398-399.
Application of electromyography biofeedback therapy on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DENG Xiao-qing TENG Xin GU Li-meiWANG Shu-fen LIAO Liang-hua PAN Jie
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Huizhou Municipal Central Hospital in Guangdong Province,Huizhou 516001, China
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the sixth series of electromyography and pressure feedback on motor function in children with spastic hemiplegia.Methods20 children with spastic hemiplegia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n=10)and treatment group(n=10).Both groups received traditional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The treatment group received the sixth series of electromyography and pressure feedback in addition.They were assessed with gross motor functional measure(GMFM-88)in D and E item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ResultsThe differences of the scores of GMFM-88 in both D and E items were all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1),and effect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P<0.05).ConclusionThe sixth series of electromyography and pressure feedback can improve the motor capacity in children with spastic hemiplegia.
Electromyography and pressure feedback treatment;Cerebral palsy;Children
R720.5
B
1674-4721(2014)03(c)-0164-03
2014-02-08本文編輯:袁 成)
鄧曉青(1969-),女,副主任技師,研究方向:小兒腦性癱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