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 嵚 王廣輝 郭坤營
廣東省汕尾逸揮基金醫院骨科,廣東汕尾 516600
后入路減壓并行椎弓根內固定治療腰椎爆裂性骨折伴不全癱的效果
游 嵚 王廣輝 郭坤營
廣東省汕尾逸揮基金醫院骨科,廣東汕尾 516600
目的 分析后入路減壓并行椎弓根內固定治療腰椎爆裂性骨折伴不全癱患者的效果。 方法 選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本院收治的腰椎爆裂性骨折伴不全癱患者37例,均采用后入路減壓并行椎弓根內固定方式治療,比較手術前后傷椎前緣高度損失率、Cobb角、椎管狹窄程度及神經功能情況。 結果 術后傷椎前緣高度損失率明顯降低,Cobb角明顯減小,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手術前后椎管狹窄各程度與神經功能A級、C級、D級、E級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后入路減壓并行椎弓根內固定方式治療腰椎爆裂性骨折伴不全癱患者,安全有效,值得臨床推廣。
后路;減壓;椎弓根;腰椎爆裂性骨折;不全癱
腰椎爆裂性骨折在臨床較常見,是一種嚴重的脊柱損傷,因骨折后脊柱的穩定性受到明顯破壞,一旦治療不及時致殘概率較高。在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治療中,手術入路的合理選擇對治療效果具有重要意義。采用前入路或后入路方式在臨床上一直存在一定的爭議,前入路方式進行手術,可實現比較徹底的減壓,但對患者造成的創傷較大,且手術時間較長,存在的危險性相對較高;后入路方式進行手術前臨床應用率較高,但在手術中需對脊柱結構進行認真處理,以盡量避免或減少再次對脊柱的穩定性產生不良影響[1]。對本院收治的腰椎爆裂性骨折伴不全癱37例患者采用后入路減壓并行椎弓根內固定方式治療,現將效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本院收治的腰椎爆裂性骨折伴不全癱患者37例為研究對象,均采用后入路減壓并行椎弓根內固定方式進行手術治療;男26例,女11例;年齡21~62歲,平均(43.6±5.3)歲;骨折原因:12例交通事故傷,20例高空墜落傷,5例重物擠砸傷;骨折發生部位:L1~L4的骨折患者分別為17、12、5、3例;合并骨折情況:合并股骨骨折2例,合并骨盆骨折3例;椎管狹窄:20例為椎管狹窄Ⅰ度,13例為椎管狹窄Ⅱ度,4例為椎管狹窄Ⅲ度;神經功能:神經功能A級3例,神經功能B級3例,神經功能C級6例,神經功能D級11例,神經功能E級14例。
1.2 評定標準
椎管狹窄程度:參照Wolter進行評定,椎管的狹窄程度為橫斷面的1/3為Ⅰ度;椎管的狹窄程度為橫斷面的2/3為Ⅱ度;椎管至完全性受壓為Ⅲ度[2]。神經功能情況:參照Frankel對患者的神經功能進行評定,損傷平面以下感覺及運動功能完全消失為A級;損傷平面以下無運動功能,僅存某些感覺功能為B級;損傷平面以下僅存一些無用的運動功能為C級;損傷平面以下存在有用的運動功能,但不完全為D級;感覺、運動及括約肌功能正常為E級[3]。
1.3 影像學檢查
所有患者均行CT檢查,于受傷脊柱的正側位拍X線片,結果顯示:傷椎前緣高度降低,其為正常高度的30%~60%,平均損失高度為正常值的(47.2±3.6)%;傷椎后緣呈不完整狀態,椎管出現狹窄(如1.2中椎管狹窄分型);Cobb角為15°~35°,平均(24.7±1.4)°;爆裂的椎體不同程度地進入椎管,對神經根及脊髓等產生壓迫。
1.4 手術方式
入院后,先保持患者生命體征平穩,然后行手術治療。患者均取俯臥姿勢,將腹部懸空,全身麻醉下手術。將傷椎作為中心,于后正中行切口,顯露傷椎及上下方各1節椎體和關節突,然后在傷椎及上下椎分別置入椎弓根螺釘。依據CT檢查顯示的椎管內情況,將椎管切開進行減壓處理,取出椎管中的骨折塊,向前推壓并復位。使用椎弓根系統撐開椎弓根釘,恢復椎體的高度,按照脊柱的正常序列進行恢復后固定。所有患者均進行關節突與橫突植骨,并使用連接桿進行固定處理。術后對切口進行徹底清洗,留置引流管,閉式引流1~3 d,同時使用抗生素。術后2周左右拆線,并于術后4周開始腰背部功能鍛煉,一般術后3個月可帶支具下床進行鍛煉。
1.5 觀察指標
對所有患者平均隨訪2年,觀察患者手術前后傷椎前緣高度損失率、Cobb角、椎管狹窄程度、神經功能情況。
1.6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手術前后傷椎前緣高度、Cobb角的比較
術后傷椎前緣高度損失率明顯降低,Cobb角明顯減小,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手術前后傷椎前緣高度、Cobb角的比較(±s)

表1 手術前后傷椎前緣高度、Cobb角的比較(±s)
時間 n 傷椎前緣高度損失率(%) Cobb角(°)術前術后37 37 t值 P值47.2±3.6 9.4±1.6 10.374 0.012 24.7±1.4 3.8±0.9 8.176 0.018
2.2 手術前后椎管狹窄程度的比較
患者椎管各狹窄程度手術前后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手術前后椎管狹窄程度的比較[n(%)]
2.3 手術前后神經功能情況的比較
患者神經功能A級、C級、D級、E級手術前后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手術前后神經功能情況的比較[n(%)]
3.1 手術時機與適應證
①手術時機:腰椎爆裂性骨折是常見的骨折類型,合并神經損傷可增加治療難度,選擇合適的手術時機與手術效果很重要;部分學者認為腰椎爆裂性骨折伴不全癱患者應在骨折后3 d內立即行手術,對于后入路手術而言,有學者認為應在骨折后2~3 d立即行手術治療,以保證良好的效果[4-5];早期及時進行手術,利于盡早對患者解除神經壓迫,可改善手術效果。②手術適應證:術前應對患者的情況進行全面評定,以保證其具備基本的手術指征后方可進行手術治療,具備術前經X線及CT等檢查顯示椎管出現狹窄、傷椎后緣發生移位、關節突及傷椎椎板無骨折和移位癥狀、椎體后緣碎骨塊進入椎管內等條件的患者可采用后入路手術方式。
3.2 后入路手術方式的優勢
前入路手術方式在臨床上曾得到推廣,但其術式易對患者造成明顯損傷,且手術條件及費用相對較高。后入路手術方式是目前臨床應用較多的一種術式,與前入路相比具有明顯優勢:①通過采用椎弓根定系統,可經撐開后實現更好的減壓和復位效果;②可經過傷椎后外側進行直接減壓,滿足此種骨折對減壓程度的要求;③經三柱進行固定,穩定性佳,利于骨折愈合效果改善;④手術創傷更小,術后并發癥少,利于術后效果的保證,且對于合并臟器損傷的患者同樣具有較好的適應性[6];⑤經傷椎后外側可實現植骨融合,利于保證良好的復位效果,且手術費用相對更低。
3.3 手術操作的體會
采用后入路方式進行手術時,應注意嚴格執行手術操作,并盡量提高脊柱的融合效果,以防術后發生畸形。術中在對椎板處植骨時,應經后外側做橫突間植骨;對椎板的開窗處,應使用帶皮質骨覆蓋,以加大植骨床的面積;應提高對小關節突間植骨融合度的重視程度,注意先認真切除周邊關節囊。
綜上所述,后入路減壓并行椎弓根內固定方式治療腰椎爆裂性骨折伴不全癱患者,安全有效,值得臨床推廣。
[1]張瑩,初同偉,張超,等.一期后路椎管減壓、椎間植骨內固定術治療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臨床觀察[J].重慶醫學,2012,41(20):2038-2040.
[2]高永輝,江源,楊軍,等.椎弓根螺釘治療胸腰椎爆裂性骨折[J].河南外科學雜志,2009,15(6):11-12.
[3]王萬忠,黃海,付啟橋,等.后路椎管減壓釘-棒內固定治療腰椎爆裂性骨折并不全癱48例[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9,17(24):1904-1905.
[4]郭世明,郭林新,洪加源,等.后路椎管減壓固定治療腰椎爆裂性骨折伴不全癱療效分析[J].中國現代醫藥雜志,2011,13(5):63-65.
[5]劉濤.后路減壓椎弓根螺釘系統內固定治療胸腰椎爆裂性骨折35例[J].西部醫學,2011,23(8):1476-1477.
[6]胡龍駒,馮新民,陳鵬濤,等.后路椎板開窗減壓加對側椎板植骨融合治療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伴不全癱[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2,20(22):2039-2042.
Effect of posterior decompression and pedicle internal fix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lumbar spine burst fracture combined with incomplete paralysis
YOU Qin WANG Guang-huiGUO Kun-ying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Yi Hui Foundation Hospital of Shanwei City in Guangdong Province,Shanwei 516600,China
ObjectiveTo analyse the effect of posterior decompression and pedicle internal fix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lumbar spine burst fracture combined with incomplete paralysis.Methods37 cases with lumbar spine burst fracture combined with incomplete paralysis in our hospital from June 2012 to June 2013 were selected and cured by posterior decompression and pedicle internal fixation.The loss rate of injured vertebra leading edge height,cobb angle,the degree of spinal canal stenosis and nerve function before and after the surgery were compared.ResultsAfter the surgery,the loss rate of injured vertebra leading edge height significantly reduced,cobb angle obviously decreased,with statistical difference(P<0.05).The degree of spinal canal stenosis,grade A,grade C,grade D and grade E of nerve function before and after the surgery were compared,with statistical difference(P<0.05).ConclusionThe effect of posterior decompression and pedicle internal fix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lumbar spine burst fracture combined with incomplete paralysis is safe and good.It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
Posterior;Decompression;Pedicle;Lumbar spine burst fracture;Incomplete paralysis
R683.2
A
1674-4721(2014)01(a)-0016-03
2013-07-26本文編輯:李亞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