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軍良(青海省果洛州瑪沁縣畜牧獸醫工作站 814000)
瑪沁縣藏系羊住肉孢子蟲感染情況調查
張軍良(青海省果洛州瑪沁縣畜牧獸醫工作站 814000)
住肉孢子蟲病是由住肉孢子蟲(Sarcocystis)屬的一些原蟲寄生于哺乳動物、鳥類、爬行類、魚類等多種動物和人體肌肉內所引起的寄生蟲病,感染率高,對人畜危害較大。各種住肉孢子蟲均為異宿主寄生,終末宿主是犬、狐和狼等肉食動物,住肉孢子蟲寄生于其小腸上皮細胞內。中間宿主是草食動物、禽類、嚙齒類和爬行類等,住肉孢子蟲寄生于中間宿主的肌肉內。人可作為某些住肉孢子蟲的中間宿主或終末宿主,因此有些住肉孢子蟲病是人畜共患寄生蟲病。目前已證實,有些住肉孢子蟲具有較強的致病性,嚴重感染時能夠引起動物死亡,但對終末宿主犬、貓則無明顯致病性。人食入住肉孢子蟲囊后,在人肌肉中的住肉孢子蟲囊可破壞所侵犯的肌細胞,可造成鄰近細胞的壓迫性萎縮,伴有肌痛、皮下腫脹等。如囊壁破例,可釋放出一種很強的毒素-肉孢子毒素(sarcocg-stin),作用于肌纖維,可使之變性、壞死,導致肌纖維發生炎癥。為了解瑪沁縣藏羊住肉孢子蟲病的感染情況,筆者于2013年8~9月,在瑪沁縣牛羊屠宰場對來自拉加鎮、雪山鄉、大武鄉和大武鎮4個不同鄉鎮的羊胴體進行抽樣調查。
樣品的采集 在瑪沁縣屬拉加鎮、雪山鄉、大武鄉和大武鎮每抽檢羊酮體50只,每只羊酮體采取心肌、膈肌、食道肌各10g,共600份肉樣。
實驗室-20℃保存。
手術刀、手術剪、顯微鏡、計數器、鑷子、載玻片、50%甘油水溶液。
4.1 制片 每份肉樣,剝去肌膜后,肉眼仔細觀察,然后隨機稱取各部位肌肉0.1g,順肌肉纖維方向剪碎,用二塊載破片壓薄至半透明。
4.2 鏡檢 顯微鏡(10×10倍)下檢查,觀察住肉孢子蟲的形態、大小、包囊內結構并計數。鏡下觀察蟲體呈圓柱狀或紡錘形,大小為1.8~5mm×5~22mm。位于肌纖維之間為灰白色外有包囊內部呈顆粒狀。判定方法在任何一個部位發現住肉孢子蟲包囊即判定為陽性。
被檢的200只羊酮體,感染住肉孢子蟲的有119只,感染率是59.5%(見表1),被檢心肌、膈肌、食道肌的感染情況(見表2)。t檢驗結果表明膈肌的感染率(60.6%)食道肌和心肌的感染率(52.6%、46%)差異極顯著(P<0.01)。

表1 瑪沁縣鄉鎮藏羊住肉孢子蟲感染情況 (只、%)

表2 各部位住肉包子蟲感染情況 (只、%)
根據調查結果顯示,瑪沁縣藏羊住肉孢子蟲感染率(59.5%)較高。2008年流調結果,果洛地區抽檢5%羊住肉孢子蟲感染流調總體感染47%,據筆者調查了解,造成住肉孢子蟲感染率較高的主要原因與牧民對犬、貓的驅蟲工作不夠重視、食肉動物如狼、狐貍等易感野生動物逐年增多以及與飼養管理和當地環境等有密切關聯。建議加強對犬、貓的驅蟲和飼養圈舍的衛生消毒。
在今后的檢疫工作中,應該將住肉孢子蟲的檢查納入重點范圍中。
S858.26
A
1007-1733(2014)04-0057-01
2013–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