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駿 楊敦銳/編譯
美國MAVEN號飛船起航探求火星大氣失蹤之謎
張駿 楊敦銳/編譯

準備中的MAVEN號
美國宇航局(NASA)價值4.85億美元的“火星大氣與揮發物演化”(MAVEN)號飛船,在當地時間2013年11月18日,從位于佛羅里達州的卡納維拉爾角起航。如果2014年9月MAVEN成功抵達火星,它將會研究這個星球外大氣層的氣體如何逃逸到太空,以及在過去的數十億年里損失率的變化情況。
MAVEN抵達火星后,將探索太陽風是如何與火星大氣層相互作用并如何將大氣削弱的。“MAVEN的工作將為火星如何演化成如今的模樣提供更堅實可靠的論據,”伯克萊加利福尼亞大學空間物理學家珍妮特·盧曼(Janet Luhmann)說道。同時,她還是這一任務的副首席研究員。
火星的峽谷景觀以及其巖石中的化學證據表明,火星曾經有一個厚厚的大氣層,可以保證其表面有足夠的溫度使水流動。但大部分的大氣后來消失了,如今,火星大氣密度只有大約地球的1%。火星太小,以至于它的地心引力對大氣的控制很弱。大約4億年前,當防護性全球磁場關閉時,火星對其外層大氣的掌控進一步減弱。
MAVEN的儀器將探索大氣原子逃脫的幾種方式。紫外攝譜儀測量大氣的主要成分,包括氫元素中氘(另稱“重氫”)的比重。火星大氣中富含氘,因為不像氫那樣重量較輕,它沒有足夠的熱能掙脫火星的引力。將星球表面古老巖石內的氘氫比例與大氣中的進行對比,就有可能揭示隨著時間推移這種氣體的損失率。
其他的火星任務曾研究過另一種類型的大氣消失:帶電粒子的消耗。1988年,蘇聯“火衛二”第一次對其進行了詳盡的測量,并證明是太陽風將離子從火星大氣層中剝離。2007年,歐洲航天局的“火星快車”探測器發現,氧氣和二氧化碳每秒都會失去一定量離子。
不同于這些任務,MAVEN還將有能力對第三類逃逸方式進行研究:中性粒子的衰減,如形成于大氣上層并因其具有較高能量而逃逸的熱氧原子。此外,MAVEN將能夠研究來自太陽的極紫外線涌入時的變化,并觀察其與由太陽風暴引起的太陽風的差異,以便測量太陽活動對大氣損耗的影響。這些測量將會共同繪制出一張比以往更詳細的大氣逃逸的圖片,科羅拉多大學波爾德分校的行星地質學家,也是這一項目的策劃人布魯斯·賈科斯基(Bruce Jakosky)說。
“火星快車”也將繼續做出貢獻。包括那些為MAVEN工作在內的科學家打算對兩個航天器進行同步觀測。當雙方都進入軌道后,由于是橢圓路徑,它們距離星球表面有時是幾百公里,有時是幾千公里。測試時其中一個深入在火星大氣中,而另一個會在遠處獲得一個更廣闊的視角。“有兩個航天器能夠圍繞同一主題工作是非常令人興奮的,”在瑞典的基律納空間物理研究所里,“火星快車”的科學小組成員斯塔斯·巴拉巴什(Stas Barabash)如是說。
“火星快車”已經獲得資助可以一直運作到2016年底。印度的第一個火星任務——甲烷嗅探飛行器,于2013年 11月5日發射,它將與MAVEN相遇:因為它們會在同一個月到達火星。
MAVEN的短期任務為期一年以實現預期目標,但同時它還會在外太空長期服役,履行通信任務,通過電子眼觀察火星大氣的侵蝕。
[資料來源:Nature][責任編輯:粒 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