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吉爾/編譯
主流月球形成學說遭置疑
呂吉爾/編譯
● 1960~1970年代美國實施的“阿波羅”登月計劃,帶回了約380公斤的月巖石和土壤樣本,為研究月球提供了寶貴材料。然而,月球究竟是如何形成的,科學界仍然存在爭議。

有研究顯示,月球的鈦同位素比值比預期的更接近地球,這一結果對現行月球起源主流學說提出了挑戰。主流學說認為:月球是由一顆火星般大小的天體在大約45億年前撞上嬰兒期的地球時形成的。
根據碰撞形成說,誕生月球的“母體”是兩顆星球,即地球和另一顆叫做“忒伊亞”(Theia)的星球。如果真是如此,那么月球應該攜帶有地球和“第二”母體的化學印記。但一項發表的《地球科學》(《自然》雜志子刊)上的研究表明,月球的同位素構成只有來自地球的貢獻。
芝加哥大學的地球化學家張軍軍(音譯)及其同事,利用質譜儀對月巖石和土壤樣本中的鈦同位素(鈦-50和鈦47)比值進行了測量(選取鈦元素作為研究對象,是因為該元素非常耐高溫,即當遭受極端高溫環境時,其仍傾向于保持固態或熔融狀態,不會變成氣態逃逸)。結果顯示,兩種同位素的月球比值與地幔中的相同,都在約4 ppm(ppm=百萬分之一)以內。
芝加哥大學地球物理學家尼古拉斯·多普斯(Nicolas Dauphas)解釋說:“如果月球果真是由兩顆天體撞擊形成的話,就像人的遺傳一樣,它的構成中應當有來自兩顆星球的物質。但分析結果顯示,月球和地球地幔在化學成分上幾乎沒有差異,說明月球是一顆只有單一母體的后代。至少目前是這樣認為?!?/p>
對隕石的研究顯示,這類物體的鈦同位素比值與地球上的相差達600 ppm之多。而碰撞模型表明,第二天體貢獻了月球體積的40%之多,月球同位素比值不應該與地球上的比值如此接近。
張軍軍并不是對月球形成學說提出挑戰的第一人。科學家早就知道,月巖石中氧同位素比值具有與地球地幔同樣的印記。由于氧在碰撞中極易汽化,其可能與碰撞所產生的蒸汽巖漿融合而形成月球,從而使這兩顆星球擁有相同的同位素比值。但張軍軍指出,由于鈦元素難以被汽化,因此兩顆星球的同位素比值不太可能一樣。
美國西南研究所的行星科學家羅賓·坎普(Robin Canup)指出,“這就是為什么這不僅僅是地球與月球之間的另一個相似點”,而是一個值得認真對待的發現。對于張軍軍認為應該考慮包括分裂模型在內的其他模型時,坎普認為,碰撞模型可能需要修正,但沒必要廢棄。坎普構建了一個地球與一顆兩倍于火星質量的叛離行星之間的模型,即模擬一顆大質量的第二天體改變地球的同位素構成,或誕生一顆新的月球,以此推算出比以前模擬的更相似的地球。
在進行大碰撞月球形成模型中,坎普和同事找到了更長形成時間的證據,并于2012年3月在得克薩斯州伍德蘭德召開的 “月球和行星科學大會”上報告了他們的發現。
張軍軍指出:“我們無法給月球起源問題提供一個肯定的答案。我們希望傳遞的信息是,同位素同質化是研究地月系統演進時需要考慮的一個新的基本要素?!?/p>
[資料來源:Nature][責任編輯:則 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