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珍
生活在大自然中,各種自然現象都會對人產生這樣或那樣的影響,其中天氣變化與人的身體健康關系最為密切——誰都知道,天熱需穿單,天冷要穿棉,要隨著天氣的變化而增減衣服。如果這方面的防護工作做得不好,天氣變化就容易引發許多疾病,如感冒、關節炎、心腦血管疾病等。
人類對四時的溫、涼、寒、熱具有深刻的體會和豐富的認識。《黃帝內經》里就有“人以天地之氣生”的說法,并總結了“六淫”致病之說:“風勝則動,熱(火)勝則腫,燥勝則干,寒勝則浮,濕勝則濡瀉”,非常形象地指出了天氣變化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同時,天氣變化與人的心理也有很大關系,如《素問遺篇·刺法論》說:“升降不前,氣交有變,即成暴郁。”指出氣候反常、六氣郁積, 會使人精神嚴重抑郁。現代醫學印證了這一點,有資料表明,在秋冬季節,患抑郁癥的人數明顯增加,比其他季節多出大約10%。總之,不論是古代醫學還是現代醫學,人們對天氣與健康相互關系論述的典籍堪稱眾多,可謂洋洋大觀。
養生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趨利避害。所以,了解氣象醫學的基本內容和優秀成果,掌握更多的氣象與人體健康關系的知識,對天氣的各種變化正確應對,提前做好防護工作,盡量避免或減少天氣因素中的健康危害,這對我們晚年的生活是十分有益的,可減少很多疾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