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灣
不久前,《新京報》記者邀請環保公益組織“自然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家中使用蒸、煮、炸、炒4種烹飪方式,監測室內PM2.5 的數值變化。結果顯示,烹飪確實能產生PM2.5。但是,蒸、煮方式產生的PM2.5 并不多。
煮玉米之前,廚房內測的PM2.5 為31 微克/ 立方米,煮5 分鐘,僅上升為34 微克/ 立方米;10 分鐘后,PM2.5 為42 微克/立方米,整個過程僅上升11 微克/ 立方米。這個數值對空氣污染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蒸饅頭與煮玉米類似,5 分鐘時,PM2.5 在原基礎上多產生了10微克/立方米;10 分鐘后,數值最終定格在59 微克/ 立方米,上升21 微克/ 立方米。
而炸、炒烹飪時,PM2.5 則迅速飆升8 ~20 倍,達到嚴重污染甚至爆表的級別。其中炒菜產生的PM2.5 最多,這個數值如果參照空氣質量指數的話,就已經是“爆表”的級別了。
“自然大學”的研究人員表示,通過實驗不難看出,烹飪尤其是炒、炸的方式,確實會產生不可忽視的PM2.5,而且由于油煙中吸附了有害物質,因此公眾不能低估炒炸帶來的污染危害。
這個實驗看似簡單,但是對于天天與鍋碗瓢盆打交道的人來說,卻有很大的警示作用。多少年來我們對做飯時的各種油煙味已習以為常,殊不知這種廚房污染在不知不覺地危害我們的健康。
廚房污染這幾年開始引起世界各國的重視。早前英國一項研究聲稱,在通風系統差、燃燒效能低的廚房做飯1小時,對健康造成的損害,相當于每天吸兩包煙。據統計,近幾年女性喉癌患者數量逐年上升,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長期在廚房中做飯,吸入過多的油煙。有研究表明,廚房油煙中的有害物質超過300 種,其中主要是醛、酮、烴、脂肪酸、醇、芳香族化合物等,這些有害物質具有肺臟毒性、免疫毒性、遺傳毒性以及潛在致癌性。油煙里的致癌物質,吸附粘到PM2.5 上后,比大街上的PM2.5 危害還要厲害。
專家指出,這與食用油在高溫下的突變有關。比如菜油本身含有較多的亞麻酸、亞油酸等不飽和脂肪酸,當油溫升高到60℃時就開始氧化,升到130℃時氧化物開始分解,形成多種化合物,這些化合物中有些就是致癌物;當食用油燒到150℃時,其中的甘油會生成油煙的主要成分“丙烯醛”,其具有強烈的辛辣味,對鼻、眼、咽喉黏膜有較強的刺激;當食用油加熱到200℃以上時,產生的油煙凝聚物,如氮氧化物等具有很強的毒性;當食用油燒到350℃“吐火”時,致癌風險是最高的。
避免廚房油煙危害,可以從以下幾點著手:一是盡量多采用蒸、煮、燉的方式烹調,少用煎炸炒的烹飪方式。即使煎炸炒,也應及時打開油煙機。油煙機要選擇抽力大的。油煙機要在烹調前和烹調后多開一會兒。二是要保持廚房通風,燃具要選擇燃燒充分的,炒鍋要選擇無煙的,食用油要選擇雜質少質量有保證的。三是煎炒時少放油、用中火。盡量利用食材本身的油脂來烹調,蔬菜類僅添加少許油即可,讓蒸氣把菜燜熟,再開蓋翻炒,加鹽調味出鍋。飯店里做菜猛火急炒雖然味香,但不利于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