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娟,李越,楊柳,楊菊生
(什邡市人民醫院放射科,四川什邡 618400)
卵巢巨大無性細胞瘤合并異位腎一例
廖娟,李越,楊柳,楊菊生
(什邡市人民醫院放射科,四川什邡 618400)
卵巢;無性細胞瘤;CT
卵巢無性細胞瘤是卵巢惡性腫瘤中比較少見的一種,占卵巢原發腫瘤的1%~2%,合并腎臟異位更罕見,2013年5月我院收治1例,現報道如下:
患者女,27歲,因“發現盆腔包塊50+d”于2013年5月24日入院。入院前50+d,無明顯原因出現腹脹,腹部增大。查體:腹部膨隆,捫及一包塊,實性,邊界清楚,上界位于臍上兩指,活動度差,無壓痛。彩超提示:下腹部實性占位,不排除來自卵巢。查血腫瘤標志物,提示:血-HCG(THCG)62.0 mIU/ml,糖類抗原CA125 124.5 U/ml,稍微升高。CT表現:下腹部一巨大軟組織腫塊影,大小約11.0 cm×17.0 cm×20.0 cm,平均CT值約40 Hu,其內密度欠均勻,可見片狀低密度影,增強后不均線狀及斑片狀強化,其后方腔靜脈及髂靜脈受壓,膀胱上緣受壓,診斷為盆腔占位,來源于卵巢或腹膜后腫瘤可能(圖1~圖3)。左側兩個腎臟影,呈上下及前后排列,由左腎動脈共同供血并引流至同一左腎靜脈,右側未見腎影(圖4、圖5)。手術所見:右卵巢約20 cm×18 cm×15 cm實性包塊,活動,表面凹凸不平,無包膜,無粘連,血運豐富,子宮及左附件正常,行右側附件切除術。病理診斷:右側卵巢無性細胞瘤。

圖1 CT平掃,下腹部一巨大軟組織腫塊影,密度欠均勻,見片狀低密度影;圖2CT增強,不均線狀及斑片狀強化,低密度區不強化;圖3CT增強冠狀位重建;圖4CT增強,左側兩個腎臟影前后及上下排列;圖5CT增強矢狀位重建。
卵巢無性細胞瘤來源于原始生殖細胞,在卵巢惡性生殖細胞瘤中占11%~20%,80%發生于30歲以下兒童或青年人。最常見的臨床表現為腹部包塊。大部分為單側,10%~17%為雙側[1]。腫瘤表現為類圓形或者分葉狀腫塊,多為單發。
腫瘤通常較大,大多數直徑10 cm以上,多呈實質性,但內部有不同程度的壞死出血,CT上表現為無強化的低密度區,非壞死部分有較明顯強化,多數腫瘤有纖維組織形成的包膜以及分隔,CT掃描動脈期見強化[2]。無性細胞瘤多通過淋巴轉移或直接種植轉移。其鑒別診斷主要包括漿膜下子宮肌瘤、腹膜后腫瘤、腸系膜腫瘤及其他來源卵巢腫瘤。漿膜下子宮肌瘤CT平掃及增強掃描密度與子宮基本一致,多方位觀察可見與子宮相連;腹膜后腫瘤多與腹膜后臟器、結構關系密切,使其受壓變形或分界不清;原發性腸系膜腫瘤常單發,形態多變,常被腸管包繞并致腸管及腸系膜血管移位[3];其他來源卵巢腫瘤,卵巢常見腫瘤囊腺癌好發于40~60歲伴CA125顯著升高,卵巢轉移癌大多雙側發生并有原發病史,生殖細胞腫瘤中卵黃囊瘤多呈囊實性伴血清甲胎蛋白(AFP)升高是其特點,畸胎瘤以含脂肪和鈣化為特征。本病CT表現無特征性,需病理確診。目前,無性細胞瘤以手術治療為主,輔以化療或放療有較高生存率[4]。
[1]石木蘭.腫瘤影像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739.
[2]于小平.卵巢無性細胞瘤的CT表現[J].放射學實踐,2008,24(8): 905-906.
[3]于小平,梁趙玉,王平,等.原發性腸系膜腫瘤的CT診斷[J].臨床放射學雜志,2004,23(8):704-707.
[4]范懿雋,周家德.卵巢無性細胞瘤的臨床特點及預后影響因素[J].安徽醫科大學學報,2007,42(2):215-217.
R737.31
D
1003—6350(2014)11—1699—01
10.3969/j.issn.1003-6350.2014.11.0661
2013-12-06)
廖娟。E-mail:candy19791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