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永霞
當前,我國面料在進行后整理時大多需要經過繁雜的工序,包括坯布初洗、脫水、縮絨、復洗、脫水、烘干等工序,導致設備多、工藝時間長,水電汽消耗較高。不僅如此,經過這種冗長工藝整理的織物后缺陷大,易折皺、纏繞、擦傷等,制約了產品附加值的提升;裝備自動化程度較低,有的企業甚至采用人工計量加料,在線檢測裝置配套缺失,極大地影響了成品品質。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泰安康平納機械有限公司主導了“多功能縮絨柔軟整理工藝技術及裝備”項目的研究,開發了一種具有洗滌、縮絨、柔軟、烘干及干態整理等多種功能的復合型設備,將原來的 7 道工序優化為 3 道工序,即筒狀坯布→多功能一體整理→烘干。項目開發的裝備機械結構獨特,自動化程度高、速度快、容量大,可實現一機多用,高效節能,可替代進口機型。與同類的進口設備相比,康平納開發的復合型后整理設備價格適中,據稱可比國外同類產品低30% ~ 50%。同時,其一機多用的功能也解決了紡織染整成套設備重復引進的問題,具有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在項目開展過程中,康平納進行了多功能濕態整理工藝、高速干態柔軟工藝、織物柔性牽引技術、助劑自動配送與循環利用、在線檢測與反饋技術等的研究,以及多功能縮絨柔軟整理設備的研制。其研發的CM101-350型多功能縮絨柔軟整理機是整個項目的亮點之一,其工作原理是在織物洗呢、柔軟整理過程中利用高壓風機產生的高速氣流及大直徑輥筒的離心力帶動織物撞擊經特殊設計的擋管,實現織物快速洗呢及柔軟整理。整理過程中無壓力牽引,洗呢過程中無折痕出現;同時高速氣流帶動霧化洗劑強制穿透織物,可使洗滌率高,浴比小,用時短,節能環保;通過合理的容布、氣流循環及助劑循環結構設計可滿足柔軟、烘干和酶處理、砂洗、漂白等多種工藝要求;在氣流循環系統中增加換熱器可使織物進行烘干及干態整理,實現一機多用。項目創新點具體如下。
創新點一:短流程工藝與設備
一機多用,可滿足各種織物,包括高檔毛紡、仿毛、棉、麻、絲、PU革及多纖維混紡面料等的洗滌、柔軟、縮絨、烘干、干態整理等各種處理工藝要求,提高設備的利用率,縮短工藝流程。采用模塊化設計,各功能模塊可任意排列組合,并按照工藝自動執行。
創新點二:無折痕織物牽引技術
避免了機械壓力及張力對織物造成的損傷,解決了易產生折痕、易變形織物的整理難題。
創新點三:少化學試劑的織物柔軟工藝技術
實現了織物的物理柔軟,擺脫了對化學助劑的依賴,進一步降低了產品中化學品殘留。
創新點四:洗液的氣流霧化與強迫穿透技術
實現了霧化洗液高速穿透織物,促進織物均勻吸收,提高了洗劑溶液的利用率和織物的處理效率,實現了節能降耗的目的。
該項目可謂基于短流程的多功能縮絨柔軟整理設備研究與應用的示范工程。據介紹,目前項目已取得26項專利,其中發明專利 2 項,并且制定了多功能縮絨柔軟整理機標準1 項。項目利用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技術提升了織物后整理行業的技術水平,對于整個紡織工業的信息化、綠色化、智能化發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