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富佳
實現紡織工業可持續發展是我國紡織強國建設的四大核心任務之一,而節能減排又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途徑。尤其是在紡織工業加快轉型升級的背景下,節能減排已成為行業發展的突破口。在紡織產業鏈中,印染行業因耗能高、排污量大而成為眾矢之的,因此,在印染行業推行清潔生產,實施節能減排將對紡織工業的可持續發展起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功效。
由東華大學、華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紡”)和青島蔚藍生物集團有限公司共同完成的“紡織品低溫前處理關鍵技術”項目,因在節能減排方面的巨大優勢而成為行業關注的重點。該項目曾被列為2011年度“紡織之光”重點科學技術成果推廣項目,并獲得了2013年度“紡織之光”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為進一步了解科技獎獲獎項目及成果推廣項目完成單位的具體情況,紡織之光科技教育基金會秘書長張翠竹、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技發展部技術推廣處處長張放軍一行赴山東濱州華紡進行了實地考察,并聽取了相關報告。
報告會上,華紡工程部技術中心執行主任李春光介紹了企業的基本情況及企業技術中心概況。據悉,華紡近年來投入了 5 億元進行技術改造,全面提升生產裝備自動化水平,并引進了在線測控技術及信息化技術,保證公司裝備的先進性、可靠性,為公司技術創新提供了保障。目前公司已實現全流程數字化運營,在生產自動化、管理信息化、營銷網絡化、產品設計數字化等方面卓有建樹。華紡技術中心于2013年被認定為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中心擁有一流的研發檢測設備,并配套了完善的中試基地,為新技術、新產品產業化推廣應用提供良好的生產試驗條件。在強大的軟硬件支持及廣泛的產學研合作下,公司先后開發了“棉型織物冷軋堆染色技術”、“印染廢水深度處理及回用技術”等數項節能減排技術,對推進行業的清潔生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隨后,“紡織品低溫前處理關鍵技術”項目總負責人、東華大學毛志平教授介紹了項目相關情況。他指出,印染加工是賦予紡織品基本服用性能,提升紡織品功能與附加值不可或缺的環節,另一方面,印染行業年消耗標準煤2 300萬t,占紡織全行業的30%,年排放COD 25萬t,占紡織全行業80%,耗能高、排污量大也是不爭的事實。而在印染加工流程中,前處理環節的能耗和COD排放又各占印染全行業的60%,因此,降低前處理過程的能耗和排污,對印染行業清潔生產至關重要。
據毛志平介紹,該項目突破了高耐堿果膠酶低成本規模化生產和H2O2低溫高效漂白仿酶催化劑規模化生產兩項技術瓶頸,并在此基礎上開發了以堿性果膠酶、淀粉酶為主的生物酶退漿精練工藝和雙氧水低溫高效催化漂白工藝,真正實現了紡織品低溫前處理的產業化應用。項目的創新點集中體現在仿酶催化劑配體合成關鍵技術、仿酶催化劑復配增效關鍵技術、低成本高耐堿果膠酶產業化關鍵技術、織物低溫系列前處理工藝開發等方面。
在該項目推廣應用的幾年間,已建立推廣基地 5 家,建成示范線 9 條。2010—2012年間,5 家應用企業已累計新增產值35 945萬元,新增利潤6 044.2萬元。在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方面,該項目利用國產生物酶制劑成功實現了紡織品生物酶退漿精練技術的產業化,將退漿、精練溫度降低至40 ~ 80 ℃,堿劑用量減少90%,表面活性劑用量減少50%以上;將仿酶催化劑引入印染行業,成功實現了紡織品快速低溫前處理,將紡織品的漂白溫度從100 ℃降低至50 ~ 80℃;按全國棉型織物加工量300億m/a,項目技術成果推廣率30%計,可降低水耗900萬t/a、節約標準煤80萬t/a,減少COD排放2 500 t/a,減少燒堿用量2.7萬t/a,對推動印染行業節能減排及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