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忠深,特古斯
(1.內蒙古師范大學 物理與電子信息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010022;2.德惠市第八中學,吉林 德惠130323)
熱磁發電是直接將熱能轉化為電能的新型發電技術,這項技術不僅可以利用工業的余熱發電,而且對探索新型發電技術具有非常重要意義.19世紀特斯拉和愛迪生都對熱磁發電進行了研究,并且發明制造了自己的熱磁發電機模型.但是受到當時發電磁性材料和驅動磁場的限制,未能將其應用于實際.近年來,在磁熱效應材料研究探索中,人們發現了MnFe(P,As)化合物具有巨磁熱效應[1],后來Cam Thanh等人[2]發現用Si替代As的MnFe(P,Si)系列化合物也具有較大的磁熱效應.筆者進一步研究發現MnFe(P,Si)系列化合物符合磁熱發電條件,即該材料在居里溫度附近磁化強度發生巨變.本文主要報道了一級相變材料MnFe(P,Si)的熱磁發電性能,并介紹利用該材料的熱磁性能設計制作的熱磁發電演示裝置.
根據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通過閉合回路磁通量發生變化,在回路中產生感應電流.通常的發電機是通過磁場和線圈的相對運動,改變穿過線圈的磁通量,在回路中產生感應電流.熱磁發電中磁場和線圈都固定不動,利用處于磁場中材料冷熱變化引起磁化強度M變化,使得通過線圈的磁通量發生變化,在回路中產生交變感應電流.熱磁發電材料受熱溫度升高,當溫度高于居里溫度,磁通量減小,材料中電子自旋磁矩由原來的有序排列變得雜亂無章[3],從鐵磁態轉化為順磁態,磁化強度M瞬間減小到零.降溫時磁熱發電材料中電子自旋磁矩由雜亂無章排列變為有序排列,當溫度低于居里溫度時,磁通量增加,從順磁態轉化為鐵磁態,磁化強度M瞬間由零增大到飽和值.熱磁發電演示儀線圈中產生的感應電動勢用E[4]可表示為

式中,N為線圈匝數,Δφ為磁通量變化,Δt為磁通量變化所用時間.磁化強度M[5]可表示為

式中,n為磁性原子數,BJ(α)為布里淵函數.當線圈中放入質量為m的磁熱發電材料產生的感應電流為

式中,N為線圈匝數,S為線圈面積,ρ為磁性材料密度,R為總電阻,為磁化強度隨時間的變化率.
使用稱重軟件按非化學計量比計算出總質量為100g,4種單質Mn,Fe,P,Si各自的質量,所用原料純度為99%以上.將所稱原料放入球磨罐中,在真空手套箱中抽成真空充入氮氣保護密封后,使用德國產高性能四星型球磨機(Pulverisette-5)球磨6h.再將100g樣品在10t壓力下等靜壓20min成形,然后放入退火爐中,在流動氬氣保護下1373K的高溫燒結2h后自然冷卻至室溫.經X射線衍射檢測,樣品形成Fe2P-型六角結構單相[6].
圖1為50mT磁場下Mn1.2Fe0.8P1-xSix化合物的M-T曲線圖.圖1顯示Mn1.2Fe0.8P1-xSix化合物升溫M-T曲線和降溫M-T曲線不重合,存在熱滯現象,說明相變為一級相變.根據M-T圖確定樣品的居里溫度TC,并列于表1中.居里溫度處于327~348K之間,跟工業余熱溫度接近,滿足熱磁發電的要求.

圖1 Mn1.2Fe0.8P1-xSix 化合物磁化強度M隨溫度T的變化

表1 Mn1.2Fe0.8P1-xSix 化合物的居里溫度及熱滯溫度
圖2為熱磁發電演示儀結構原理圖.圖3為熱磁發電演示儀實物圖.演示儀由磁場系統、感應線圈、熱磁發電材料、冷熱源、電流表等組成[7-8].具體如下:
1)磁場系統為包頭稀土研究院制作的釹鐵硼圓柱形永磁體磁場,長度20cm,內直徑9cm,外直徑20cm,最大磁感應強度B=0.8T,其作用是使磁熱發電材料達到飽和磁化.
2)冷源采用自來水.熱源采用家用熱水器,其最高溫度大約80℃.這個溫度與工業余熱溫度接近.利用數控電子開關使冷水和熱水交替通過塑料管中的熱磁發電材料,材料冷熱發生周期性變化.
3)感應線圈為自制,線圈匝數為2000,電阻為218Ω.用微安表測量線圈中的感應電流.線圈平面要垂直磁場方向放置.
4)熱磁發電材料.用線切割機將材料切成1.5mm厚的薄片,用防水膠粘成層狀結構中間并留有空隙,以提高其與水接觸面,加快熱交換速度.使材料瞬間受冷、受熱.粘好熱磁發電材料封入塑料管.

圖2 熱磁發電演示儀原理圖

圖3 熱磁發電演示儀實物圖
當線圈匝數N=2000,外磁場μ0H=0.8T,熱水溫度t=80℃,冷水溫度t=20℃時,配比為Mn1.2Fe0.8P0.37Si0.63樣品質量分別為 100,150,200g,測得最大電流分別為9,14,32μA.感應電流隨樣品質量m增加而增大.
本文研制了簡易熱磁發電演示裝置,演示了MnFe(P,Si)化合物的熱磁發電性能.實驗表明通過處于磁場中熱磁材料冷熱變化,將內能轉化為電能是可行的.盡管該項研究還處于初步階段,但本文的工作對利用工業余熱和太陽能發電具有意義.
[1]Tegus O,Brück E,Buschow K H J,et al.Transition-metal-based magnetic refrigerants for roomtemperature applications[J].Nature,2002,415:150-152.
[2]Cam Thanh D T,Brück E,Trung N T,et al.Structure,magnetism and magnetocaloric properties of MnFeP1-xSixcompounds[J].Appl.Phys.,2008,103:07B318-3.
[3]杜曉波,孫昕,張志杰,等.磁熵變測量實驗裝置[J].物理實驗,2012,32(12):27-28.
[4]李莉君,倪凱,熊永紅.電磁感應與磁懸浮實驗研究[J].物理實驗,2013,33(1):30-31.
[5]戴道生,錢昆明.鐵磁學(上冊)[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7:50-52.
[6]哈斯朝魯,宋志強,劉雨江,等.Mn1.28Fe0.67P1-xSix化合物的磁熱效應[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漢文版,2012,41(1):42-45.
[7]畢力格,特古斯,伊日勒圖,等.一級相變材料Mn1.2Fe0.8P0.4Si0.6熱磁發電性能[J].物理學報:2012,61(7):077103-1-077103-4.
[8]Solomon D.Improving the performance of thermomagnetic generator by cycling the magnetic field[J].Appl.Phys.,1988,63(3):915.
[9]Tesla N.Pyromagneto-electric generator[P].U.S.Patent,No.428057(1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