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昌港,袁竹連
(1.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廣西崇左532200;2.南京師范大學商學院,江蘇南京210046)
中國作為一個食品消費大國,近幾年來,從“毒奶粉”,到“蘇丹紅”事件,再到“禽流感”事件,最后到硫磺姜、瘦肉精、牛肉膏、染色饅頭、爆炸西瓜、“絕育”黃瓜事件,嚴重危害了消費者的營養和健康,甚至付出生命代價[1-3],這對整個民族的健康問題影響巨大,而且這種安全堪憂的現狀積累多年,但相應的食品安全監管問題仍然沒有得到妥善的解決,故食品安全問題已經成為了全國性關注和焦慮問題之一。
由此,我們特別對關于食品安全監管體制、機制與現狀問題進行了調查,本次調查主要以廣西民族師范學院的學生、教師以及部分社會人士為調查對象,調查時間從2013年4月8日至4月20日,共發出調查問卷500份,并當場全部收回。問卷共26道題,其中18道單項選擇題,7道多項選擇題,1道開放性主觀問答題。調查內容包括食品安全問題的信息和認知、食品消費和投訴、食品安全的誠信和責任以及體制、法制和改革四大部分。
了解食品安全方面的信息和知識,能夠提高消費者的辨別能力,從而能夠從終端上對食品安全問題形成一定的制約作用。為此,我們針對“食品安全問題的信息和知識”問題設計了6道題,其中1道多選題,結果見表1。

表1 食品安全問題的信息和知識調查表Table 1 The questionnaire of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about food safety
在回答“您了解食品監管制度的相關知識”上,調查的統計結果是:選“深入了解過”的只占2%,選“了解一些”的占38.6%,選“沒了解過或者完全不知道”的高達59.4%,這說明大部分人對食品監管制度的相關知識并不熟悉,也說明有關食品安全方面的普法宣傳力度不夠,人們對這方面的關注度也比較欠缺。在回答“您覺得目前的食品衛生安全狀況如何”上,有64.4%的人選擇“問題太多,令人失望”,33.6%選擇“有些問題,但可以解決”,而兩項相加達98%,而僅有2%的人選擇“沒問題”,這說明在絕大部分人看來,我國的食品安全問題十分堪憂。在回答“在日常生活中,您是否關注與食品安全問題相關的新聞或常識”上,有 25.6%的人選擇“經常”,52.8%選擇“一般”,而兩項相加達78.4%,另有19.2%的人選擇“很少”,而僅有2.4%的人選擇“從不”,后兩項相加略超20%,這說明大部分人對食品安全問題還是比較關注的。針對“您認為政府關于食品安全的信息發布如何”問題上,僅有11.2%的人選擇“及時、準確”,27.6%選擇“不及時,但準確”,而兩項相加不足40%,26.6%的人選擇“不及時、不準確”,而選擇“有意拖延、有意掩蓋”的人高達34.6%,后兩項相加超過60%,這說明大部分人對政府所發布食品安全的信息表示不信任,這也進一步說明建立食品安全誠信體系的重要性。而針對“在食品安全信息的發布上,誰是最可信的人”問題,有22%的人選擇“專家”,2.8%選擇“企業”,30%的人選擇“政府”,而選擇“新聞媒體網絡”的人高達45.2%,這說明人們對媒體網絡的信任高過政府。最后一道是多選題,在問及“您認為造成目前食品安全問題眾多的原因是什么”上,選擇“各執法部門溝通不暢,缺乏配合度不夠”、“監管體制需進一步理順”、“監管部門職責不明晰”以及“相關法律法規和標準不夠完善”等四個選項上大致都占30%左右,而選擇“對違法企業和個人懲罰力度不夠”和“社會誠信缺失,不法企業力量強”這兩項上均接近80%,這說明大部分人對我國的不法企業、違法懲處力度以及誠信問題表示擔憂和不滿。
針對以上調查結果,我們應該進一步加強食品安全普法方面的宣傳,減少人們對食品安全方面的擔憂,加強政府的信息發布的準確度和誠信度,以此建立完整的食品安全誠信體系。
在消費終端方面積極打造兩道防線,一道是提高消費者對食品安全問題的全面了解,讓每個消費者了解食品安全一般存在哪些常見的隱患以及防范的措施;第二道防線是,如果一旦出現食品安全問題,如何得到有效的解決,換句話說,如何建立有效的投訴渠道,大大降低投訴成本,那么就會對企業的不法行為起到很好的抑制作用。
在第二部分的“食品消費和投訴”方面,我們一共設置4道單選題(見表2),3道多選題(見表3)。在問及“您認為食品安全監管部門對受理的咨詢、提建議的處理情況怎樣”時,選擇“及時”的僅占3.8%,而與此構成鮮明對比的是,選擇“不及時”的人占35.8%,相當于前者的10倍,這說明有關監管部門往往會給消費者留下行政作風明顯,辦事效率不高的印象。在回答“在購買食品時,您最常遇到哪些食品安全問題”時,選擇“虛假或夸大宣傳問題”和“以假充真、以次充好問題”的人分別占33.2%和44.8%,兩者相加達78%,說明食品方面的虛假、次貨問題較為普遍,而選擇“虛假或錯誤的標簽標識”和“食品過期問題”的均為11%。在“如何處理買到過期或者劣質的食品問題”上,選擇“到相關部門投訴”的僅占6%,同樣構成鮮明對比的是,選擇“自認倒霉丟掉它”的人最高,占到56.6%,接近前者的10倍,這說明消費者投訴渠道不暢,也是食品安全問題屢禁不止的重要原因之一。遇到食品安全問題時,一般人都會選和食品安全問題最直接的質監局、衛生局以及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進行投訴,其中選擇“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人最多,占39%,而選擇“工商局”的人最少,僅有14.6%,說明大部分人還是知道食品安全問題和一般商品之間的差別,選擇投訴時更具有專業性。

表2 食品消費和投訴調查表(單選題)Table 2 The questionnaire of food consumption and complaints(individual choice)

表3 食品消費和投訴調查表(多選題)Table 3 The questionnaire of food consumption and complaints(multiple choice)
就“您通常采取什么樣的措施來避免食品安全問題”進行回答時,選擇“盡量選擇在家用餐,減少外出用餐次數”和“注意媒體報道,選擇推薦品牌,避免購買黑名單的商品”分別為47.43%和44.4%,說明人們在避免食品安全問題時,更傾向于在家就餐和媒體的報道。而在問及“您選購食品時主要關心什么”時,大部分人更關注“生產日期、保質期和有效期”和“食品的色澤、外觀等感觀方面”,特別是選后者的最多,達到64.2%,說明大部分人還是可以通過最基本的食品常識來選購食品。在回答“您購買食品通常選擇哪些場所”問題上,多數人選擇超市、農貿市場和便利店,其中選超市的人最多,接近60%,說明消費者在購買食品上,更關注食品的正規來源,以避免食品安全問題。
由以上調查結果分析,我們建議:政府食品監管部門應該健全行政作風建設,提高辦事效率,對食品市場進行信息化規范管理,建立暢通的多樣化高效率消費者投訴渠道,以從消費終端服務上抑制食品方面虛假、次貨問題。
食品安全問題很大程度上起源于社會誠信的缺失,特別是食品相關企業的誠信缺失,當然責任的歸屬,特別是行政執法監管部門的責任歸屬不明確,這無形中給不法企業提供了制造假冒偽劣食品之機,尤其是當不法企業和部分執法監管部門同流合污的時候,就會讓法律和制度變得一紙空文了,因此,大力建設社會誠信體系,明確責任,特別是建立一個責任聯動協調機制,才能讓權力相互監督,又相互協調一致,更好的發揮法制和制度優勢力量。
在這一部分“食品安全的誠信和責任”里,我們一共設置了5道單選題,結果見表4。
在問及“食品安全的主要責任主體”時,選擇“政府”和“企業”的兩項一共74.6%,其中,選擇企業的最多,占54.2%,這說明在大多數人眼中,企業是食品安全第一責任者,主要承擔責任是生產,而政府只是第二責任者,主要責任是監督。而在問及“您認為目前中國大陸食品安全監管機構之間的職責分工”時,選擇“表面明確,實際上不明確”和“很不明確”這兩項的一共占了78.6%,而僅僅選擇前者的比例高達64.2,這說明政府職責分工上的不協調性在人們的心目中還是十分突出的。提及“您贊成食品安全監管機構的分工模式”時,73.2%人都選擇了“由政府、社會組織、消費者聯合監管”,這說明人們已經逐漸形成一個共識:即僅僅依靠單一的主體是難以有效監督不法企業的。在問及新聞媒體在報道食品安全問題中的作用時,近70%的人還是對媒體的作用持肯定的態度,而只有9%認為媒體的宣傳報道具有負面作用。在說到“目前社會團體、行業協會、消費者在食品安全監管中的作用”時,選擇“作用很大”和“還可以”的一共有57.2%,而選擇“作用很小”和“沒有作用”的則占了42.8%,兩者之間的差別并不是十分顯著,說明人們對社會團體、行業協會、消費者在食品安全監管方面的監管渠道持觀望態度。

表4 食品安全的誠信和責任調查表(多選題)Table 4 The questionnaire of integrity and responsibility about food safety(multiple choice)
以上調查結果給我們的啟示是,建立完整完善的企業和政府的生產責任監督聯動機制,建立統一的政府機構分工協調機制,以加強對不法企業的有效監督。
食品安全監管體系是由強制性的食品監管活動和食品供應鏈各個利益相關方面參與的預防性、教育性戰略相結合的產物[4],我們提高梳理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標準、整合監管職責,建立統一、協調、權威、高效的監管體系,因此,亟需在政府監管中引入激勵相容機制[5],只有妥善處理好社會公眾、監管當局與食品供給廠商之間的利益沖突,才能真正提高食品安全監管效率,建立適合我國食品安全市場不斷開放的監管體系[6]。
在第四部分的“食品安全體制、法制和改革”方面,我們一共設置4道單選題(見表5),3道多選題,1道主觀題。在回答“對當前食品安全監管執法情況總體看法”上,高達71.6%的人選擇了“不滿意”和“非常不滿意”,而選擇“滿意”和“基本滿意”的人不到30%,說明在人們心目中食品安全執法隊伍建設不足,有待提高服務。問及“您對《食品安全法》熟悉嗎”時,“只聽說過”和“從來不知道”兩項的人占到64.4%,而選

表5 食品安全的體制、法制和改革調查表(單選題)Table 5 The questionnaire of system,legal system and reform about food safety(individual choice)
擇“熟悉”的只有2%,說明在食品安全法的普法方面我們還有很多工作需要做。而對目前食品安全管理方面亟待解決的問題看法上,選擇“管理體制”和“管理人員的素質”兩項的人高達76.2%,這說明,食品安全問題的根本解決方法還是依靠制度建設來保障,另有23%的選擇了“處罰力度”,說明有法必依、執法必嚴是一以貫之的。在回答“您認為我國的食品監管體制、機制有必要改革”上,接近95%的人認為“很有必要”和“有必要”,這說明食品安全制度上改革的必要性已經成為一種共識。
接下來,我們還設計了三道多選題,第一道是:“您認為需要重點加強哪些環節的管理來確保食品安全?A.種植養殖;B.食品批發;C.環境污染整治;D.生產、加工;E.食品零售;F.家庭制作;G.餐飲消費(如飯店、食堂、飲食店等)。”調查結果顯示:選A的為24.50%;選B的為20.13%;選C的為33.81%,選D的為40.65%,選的E為38.2%,選F的為17.4%,選G的最多,高達67.2%,說明人們對最直接的食品消費渠道的安全最為關心。第二道是:“您認為提高食品安全水平最需要的是:A.政府部門應該加強檢查;B.對銷售不安全食品加工企業嚴加懲罰;C.曝光典型案件;D.普及科學消費知識,提高購買者感觀鑒別能力。”調查的總體結果是:選A的為31.54%;選B的為33.71%;選C的為25.28%,選D的為31.62%,四個選項的比例很接近,說明人們在食品安全水平提高方面的認知還是具有較強的系統性以及客觀性,換而言之,食品安全水平的提高離不開政府、企業、媒體和消費者的通力合作。最后一道多選題是:“對于改善和提高食品衛生安全狀況,您認為應該采用以下哪些建議?A.加大執法力度,健全食品安全規范,取消免檢產品;B.加大對不法行為的打擊、處罰力度,讓那些人以后再也不敢了;C.大力宣傳食品安全問題的危害,促進全民監察食品安全問題;D.加大監管力度,消費者要提高自身意識;E.制定相應的法規,增加消費者的衛生健康意識,加強宣傳教育等;F.加強管理。”調查結果顯示:選A的為30.89%;選B的為28.52%;選C的為31.21%,選D的為32.11%,選E的為63.6%,選F的為3.8%。由此可見,法制建設受到人們的關注度最大,達到63.6%。
以上調查結果為我們提供了這樣的一個思路:食品制度建設是解決食品安全問題的根本出路,我們不僅要加強食品安全法制建設,同時更要加強食品安全執法建設,對現有的食品安全制度進行有效整合與改革,建立協調有效的政府、企業、媒體和消費者的合作機制。
最后,我們在調查問卷中還特別設計了一道主觀問答題:“您可以寫寫您關于食品安全監管執法方面的其他看法?”在500份回收的問卷中,207份作出了回答。所回答的內容大概分為以下幾點:
第一,加強法制建設,提高執法能力。如“執法要嚴格,嚴肅;對于違法產品的報道真實才能取信群眾。”,“應加大力度,從嚴對待,因為有些免檢產品也有不合格的。”,“說與做統一,不要只限于形式,應與相關法律制度相協調,嚴格應用法律手段懲罰罪犯。”,“希望能真正落實到位,不要流于形式,能給消費者一個滿意的回答。”,“職責不明確,對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不夠。”,“農民法律意識淡薄,農貿市場食品問題突出,不容樂觀。”等等。
第二,提高執法隊伍的自身素質。如“執法要嚴,工作人員要有素質,法律方面需要健全。”,“監管執法不嚴,提高監管執法人員自身素質。”等等。
第三,建立完整的健全的執法監督制度。如“我認為食品監管執法方面需要生產商家、監管部門、執法部門、相關機關、相關法律法規全面完善,最重要的是自身提高辨別。”,“現在食品安全有待提高,政府應加強執法力度,建立健全的監管制度,同時消費者也要普及相關知識,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與媒體聯系,如實報道,真實曝光,分工明確,合力打擊。”,“執法不嚴,政府各部門分工不明確。”等。
依據以上問卷調查結果分析,我們總結全文如下:
第一,大部分人對食品監管制度的相關知識并不熟悉,也說明有關食品安全方面的普法宣傳力度不夠,人們對這方面的關注度也比較欠缺。
第二,大部分消費者對政府所發布食品安全的信息表示不信任,這也進一步說明建立食品安全誠信體系的重要性,甚至人們對媒體網絡的信任高過政府。
第三,消費者投訴渠道不暢,也是食品安全問題屢禁不止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四,消費者在購買食品上,更關注食品的正規來源,以避免食品安全問題。
第五,這說明在大多數人眼中,企業是食品安全第一責任者,主要承擔的責任是安全生產,而政府只是第二責任者,主要責任是安全監督。
政策建議:我們應該進一步加強食品安全普法方面的宣傳,減少人們對食品安全方面的擔憂;政府食品監管部門應該健全行政作風建設,提高辦事效率,對食品市場進行信息化規范管理,建立暢通的多樣化高效率消費者投訴渠道,以從消費終端服務上抑制食品方面虛假、次貨問題;建立完整完善的企業和政府的生產責任監督聯動機制,建立統一的政府機構分工;食品制度建設是解決食品安全問題的根本出路,我們不僅要加強食品安全法制建設,同時更要加強食品安全執法建設,對現有的食品安全制度進行有效整合與改革,建立協調有效的政府、企業、媒體和消費者的合作機制。
[1] 鄒小南,譚紅,李占彬,等.我國食品安全監管現狀、問題與對策[J].食品工程,2009(1):3-8
[2] 張旺璧.我國食品安全監管現狀和對策[J].食品工業科技,2008(1):252-255
[3] 董娟.近年來我國食品安全監管問題的研究綜述[J].社會科學管理與評論,2011(3):34-38
[4] 張曉濤,孫長學.我國食品安全監管體制:現狀、問題與對策-基于食品安全監管主體角度的分析[J].經濟體制改革,2008(1):46-49
[5] 陶躍華,張曉峰.從三鹿奶粉事件淺析我國食品安全監管現狀及對策[J].中國衛生監督雜志,2010,17(4):362-365
[6] 周應恒,宋玉蘭,嚴斌劍.我國食品安全監管激勵相容機制設計[J].商業研究,2013(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