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翠玲
摘 要:《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是育人為本。關心每個學生,促進每個學生主動地、生動活潑地發展,尊重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從教學內容的重新建構、教學實踐一體化、多學科整合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四個方面探討了“在生物教學中如何促進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生動發展”這一問題,力求為我校的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找到最適合的生物學教育模式。
關鍵詞:生物學教育模式;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發展
旨在促進教育事業科學發展,全面提高國民素質,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把育人為本作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人力資源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資源,教育是開發人力資源的主要途徑。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作為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關心每個學生,促進每個學生主動地、生動活潑地發展,尊重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1]。
在生物學教學中,如何促進學前教育專業學生主動地、生動活潑地發展,為其提供適合的生物學教育模式,本文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了淺顯的探討:
1.教學內容的重新建構
從某種角度說,教育過程是教師引領學生學習的過程。教師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起到一個導向作用。學生往哪里走,教師的引導很重要。這種引導可以包括知識引導、技能引導、情感和世界觀的引導等。正確而順利的引導無疑需要一個與之相匹配的滿足學生實際發展需要的教學內容,即一個既符合教學目標又滿足職業要求的知識體系。
北京師范大學的龐麗娟教授曾提出:要保障學前師資培養與培訓的質量,必須要對學前教師教育的課程與教材體系進行新的系統建設[2]。可見,在教學中要敢于嘗試并基于學生發展的需求選擇教學內容。通過十余年的教學觀察和近年對當地幼兒園教學的觀摩,并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及心理傾向,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對教材內容進行多次嘗試性的建構。主要的建構方向有:一、在知識建構中,把和生活聯系較少的內容進行刪減,把和生活聯系較為密切的內容進行適當地增加,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中存在認知誤區的知識點會著重指出。如學生在麻辣燙中吃到的海帶根實質上是海帶的柄,海帶并沒有根莖葉的分化;鴛鴦并沒有人們想象的那樣專情等。二、在知識建構中,把和幼兒教學聯系較少的進行刪減,把和幼兒教學聯系較多的進行適當地增加。如常見的動植物的習性、生物學的基本現象和規律等。三、在知識建構中,加入生物學的經典案例、著名生物學家和生物領域的前沿知識三個小專題,引領學生去感受科學精神的內涵。
2.教學實踐一體化培養
目前學校雖然不存在追求升學率的問題,但卻擺脫不了教學“小課堂”的束縛。重理論,輕實踐;重書本,輕實習;重說教,輕活動;重筆試,輕能力等“四重四輕”的傾向仍局部存在。教育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切實實施素質教育,“小課堂”和“大課堂”并舉,理論實習和實踐活動并舉。
學生在掌握豐富而扎實的理論知識后,怎樣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是培養學生生動活潑地發展的關鍵。實踐能力是在實踐中鍛煉和提高的,要提高實踐能力,就要多參加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每一學期都有一定的時間進行教學實踐,而實踐的最佳去處就是各級各類的幼兒園和早教機構。在那里,學生可以感受一線的教學,可以和幼兒近距離的接觸,更好的了解幼兒,更加明確幼兒的需要,從而明確自己需要加強的部分。
為了讓學生能夠合理地揚長避短,更加地適應教學實踐,在生物課的教學環節中,可以加入模擬實踐的環節,引領學生設計生物類的小實驗和小游戲,幫助學生提前具備教學能力,利于學生進行幼兒科學領域的教學。
3.在教學中實現多學科的整合
隨著幼兒教育水平的提高,幼兒園或早教機構要求幼兒教師既要能歌又要善舞,既要懂文又要會理,可以說,如今社會對于幼兒教師的能力要求是全方位的、多角度的。如何在生物教學中,實現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生動發展呢?多方位、多種類、多層次的知識的學習是必不可少的。這就要求在生物教學中實現多學科的合理整合。
生物領域中不同學科的整合,可以豐富學生的知識,幫助他們建立龐大完整的生物學知識體系。生物與其他領域學科的整合,可以鍛煉學生各方面的能力,更好的實現生動發展。如,在接觸到動植物的結構圖時,可以讓學生親自動手畫一畫,讓他們感受結構圖的繪制與普通繪畫的不同。在講解細胞分裂的時候,讓學生利用已經掌握的手工技能,自己動手設計教具,既鍛煉了動手能力,又能更好地理解細胞分裂的過程。在涉及數字圖表的時候,可以讓學生對數字進行分析,找出其中的規律和隱含的問題,鍛煉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推理能力。當學習生物學經典案例時,讓學生試著用自己的語言去描述,鍛煉他們的語言組織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在學會某一個小知識點后,可以讓學生利用該知識點進行文學創作,編寫科學故事等,從而鍛煉他們的文學創作能力。在講解種子發芽的時候,鼓勵學生嘗試用舞蹈表達出種子發芽時的形態變化。在日常教學中,時刻注重引導學生將幼兒園五大領域進行有機地融合,為學生全面、生動發展奠定基礎。
4.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創新能力是運用知識和理論,在科學、藝術、技術和各種實踐活動領域中不斷提供具有經濟價值、社會價值、生態價值的新思想、新理論、新方法和新發明的能力[3]。創新能力是學生設計科學活動所必不可少的一項能力,只有突破常規,尋找新視角,才能合理地利用生物學知識設計出更好、更新、更適合幼兒發展的科學活動。同時,只有讓學生具備創新能力,將來才有可能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的幼兒。
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就要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培養其多元性思維[4],如抽象思維與形象思維、發散思維與集中思維、逆向思維與正向思維、求同思維與求異思維等。在生物教學中,有三種途徑可以實現這一目的。
一是在教學過程中,留給學生充足的思考空間,提供適當的思考情境。如講解春蠶的發育問題時,提出古詩名句“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讓學生思考春蠶的發育過程,指出詩中不符合生物學規律的地方,并改進。有的學生改成“春蠶未死絲已盡”,有的學生則改成“春蠶化繭絲方盡”,無論哪種都是符合生物學規律的。這樣的思考情境讓學生的多元性思維得到充分發揮。
二是創造能夠培養多元性思維的客觀條件,如生物實驗室。對于實驗室資源,應建立起功能強勁、結構合理、管理高效的通用綜合性開放實驗室,從而支持課內外的學生的實驗與創新實踐活動的進行。
三是引導學生找出自己的潛能。潛能在某周程度上可以促進創造力的提升[5]。在生物教學中,留心學生的一舉一動、細心觀察學生的每次反應,找出其可能的潛質,創造適宜的環境,激發學生的潛能,促進創造力的提升。如,為了激發學生的創作潛能,可以在教學中加入原創生物類科學童話的比賽,利用科學童話的創作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并逐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簡言之,教學內容的重新建構、教學實踐一體化、多學科整合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四個途徑可以從一定程度上實現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全面、生動發展。既堅持以人為本,遵循教育規律;又面向社會需求,提高教育水平。
[參考文獻]
[1]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2]陳鷗,邱永華.生物[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9.
[3]申銀行,張濤.以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為導向的通識教育研究[J].山東青年.2013,12
[4]游敏惠,劉秀倫.大學生創造力培養與開發[M].人民郵電出版社.2004,7.
[5]徐春玉,張軍.最大潛能讓創造力跳起自由之舞[M].經濟日報出版社.2007.
本文為黑龍江省職業教育學會“十二五”規劃課題《我省農村學前教育科學領域教師資源開發策略》(項目編號:ZG012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