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永權
摘 要:初中語文教學的思想教育功能、美育教育功能、社會實踐教育功能對學生進行政治思想教育和品格塑造。在新課程改革不斷發展完善的今天,思想品德教育不單是思想品德課的事,探索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學生思想品德教育、塑造學生健康人格仍然是我們語文教師的重要職責。
關鍵詞:初中語文;課堂教學;品德滲透
《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教學要進行思想教育,要著重于思想感情的陶冶,道德品質的培養,使學生提高社會主義覺悟,初步具有辨別是非、善惡、美丑的能力。”這段話的精髓是語文課中要注重思想品德教育,從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德育在語文課教學中的重要地位。
一、用形象感染學生,激發其道德感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的道德感,必須以完整而鮮明的形象去感染學生,以“形”誘情,使形象完整鮮明地展現出來,通過形象的感染作用來陶冶學生的感情。我根據不同的教材科目特點,采用不同的教學手段:以敘述典型事例為主的,就以生動的講述為主。如:《誰是最可愛的人》是一篇文情并茂、感人至深的通訊。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生動講述三個典型事例,突出志愿軍的群體英雄形象,以自己的激情去感染學生,在學生心目中再塑“新一代最可愛的人”的形象,激發學生熱愛革命英雄的情感。以說理為主的議論文就以說理為主。另外,通過表情朗讀和生動的講述或描繪、背誦的教學手段,使形象完整鮮明的展現出來,既發揮了形象的感染作用,同時又能夠達到提高朗讀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的教學目的。
二、情理結合,使學生在動心動情中受到教育
語文課的品德教育既要訴諸感情,也要訴諸理智,將以情動人和以理服人結合起來,使學生受到感染熏陶,潛移默化。“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這對語文課的德育教育尤其重要。由于語文課具有豐富的感情因素,因而教師的思想感情應進入課文的情境之中,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再現課文情境,對學生動之以情,使學生在動心動情學習課文。特級教師于漪認為:“教師要努力運用語文佳作中所飽含的真摯感情,扣擊學生的心弦,激起他們感情上的共鳴。教師鉆研教材時必須沉進去,披文以入情,把握作者的思想脈絡,體會作者的感情波瀾。教學時教師要緊扣作品的文字,用準確生動的語言打動學生的心,使他們胸中或泛起漣漪,或掀起波瀾,激發起他們愛憎分明的感情。這種情應當是高尚的、健康的、向上的、火熱的,能激發學生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人民,激發學生憎恨敵人,憎恨剝削,憎恨侵略。”這些經驗之談道出了語文課中的德育必須訴諸感情的真諦:教師必須動情,真正融及學生的感情深處,才能豐富學生的感情體驗,使他們在人類的高級感情,道德感、美感上受到深切影響。為此,我在語文教學中,根據所編教材課文的思想內容,積極貫徹德育教育思想,對學生進行不同內容的思想教育,寓情感于教學之中,力求做到“潤物細無聲”。
語文課的德育不僅僅停留在感情激發上,還必須深入到事物的本質,在理性上有比較深刻的認識。這就要把情和理結合起來,既強化學生的道德感情,又加深其道德認識,幫助他們形成革命的信念和理想。語文課的德育,不僅要動之以情,還要曉之以理,真正做到以情動人、以理服人。
三、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教育
初中語文課具有激發學生自我教育的良好條件。在文學課文里,描寫了多種多樣的人物形象,表達了人們不同的愿望、追求和理想。學生閱讀課文,就能夠間接地洞察社會,洞察歷史,領會做人的道理,思索人生的道路,在道德上進行自我認識,受到自我教育。學生的自我教育需要教師正確的引導。根據語文課的特點可以從四個方面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教育。
(一)自我積累。古人云:“不積硅步,無以至千里”。道德品質的培養,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同的課文,其思想教育也有所不同,或公德、或積德、或法紀,不一而足,零零總總。為此,我在教學中,研究教材,本著方向性原則,將正面的乃至方面的材料或個案,當作一面面鏡子,讓學生朗照自己,形成一條主線延伸到內心深處,從而積善成德。
(二)自我傾吐。言為心聲。在教學中,我除在課堂上運用教材作道德教育依托外,還充分開拓其他途徑,如,數年來,我一直要求所教學生堅持寫日記、周記,把日常學習,生活中的種種感受記下來,定期收交,從中來窺探此時彼刻的心理,“善”則倡,“惡”則改。和風細雨,因人施教。這不僅提高了同學們的寫作能力,而且也凈化了靈魂。
(三)自我比較。有比較才有鑒別。語文課上,有許多古今中外的人物、事例值得學生借鑒,如果教師運用發揮的好,對學生的道德品質的培養不失寶貴作用。例如,我在教《樂羊子妻》一文中,運用文中的“樂羊子”與其妻比較外,還讓學生設身處地橫著比、豎著比。于情于理,充分認識到“拾金不昧”的“益”,“半途而廢”的“害”,從而見賢思齊。
(四)自我實踐。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在課堂上學不到的東西,乃至一時難以收效的東西,我在語文教學中,積極鼓勵學生到社會上體驗。為此,我利用自己身為團總支,負責學校德育工作之便,利用節假日,倡導學生到敬老院送溫暖;教師節向老師送賀卡;向貧困學生獻愛心,讓他們把活動中的感受、認識寫成材料,用作文形式反饋到教學中,通過評比表彰,這對中學生的身心衛生、良好心理品質的培養和教育也起到了自省、自重、自我挑戰、自我完善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