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輝,蘭自力
(湖北經濟學院體育經濟與管理學院, 湖北 武漢 430205)
戶外教育的理論基礎研究
孫 輝,蘭自力
(湖北經濟學院體育經濟與管理學院, 湖北 武漢 430205)
采用文獻資料法、訪談法對戶外教育的理論基礎進行研究,研究表明:戶外教育具有自然性、探索性、挑戰性等特點,蘊含自然主義、人本主義等教育哲學思想,并將體驗式教育理論和學習遷移理論作用其中,且兼具親生命性假說、團隊發展理論等多學科知識原理。充分認識戶外教育對大學體育課程改革具有的積極指導作用。
戶外運動;戶外教育;教育哲學;學習原理;教育功能
戶外教育之所以在西方國家成為一種備受推崇的教育形式,是因為其本身擁有深厚的理論基礎,它不僅有多種教育哲學理論作積淀,還有多種學習原理作用于其中,并且兼具多學科知識原理。研究戶外教育的理論基礎對于充分認識戶外教育、推動我國戶外教育的發展有著積極的意義。本文從戶外教育的特點入手,研究戶外教育中所蘊含的多學科理論基礎,從而使人們更深入地了解戶外教育。明確戶外教育的理論,能夠讓大家更加清楚如何開展好戶外教育,推進我國戶外運動課程和大學體育課程改革。
1.1 文獻資料法 通過對戶外運動、戶外教育、Outdoor Education、Outdoor Adventure Education等與本文密切相關的中英文詞匯進行搜索,檢索出與本研究相關的期刊論文,研究報告,博、碩士論文,網站信息等國內外文獻資料,通過對以上文獻資料的學習、整理及創造性的思維加工,為本文撰寫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2 訪談法 為使本文的研究更加專業、規范,更具學術價值,對學校體育、戶外運動方面的專家、戶外教育(運動)的一線教師以及社會戶外教育機構的負責人進行訪談。
1.3 實地考察法 實地考察法為本論文的研究提供了事實依據,考察主要分為2個方面:1)對社會戶外教育基地及戶外教育活動的考察,主要包括北京、山東、湖北、河北等地戶外基地;2)對目前我國開設戶外運動課程、校園戶外運動開展較好的高校:北京大學、北京體育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北京科技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湖北大學、武漢體育學院、湖北經濟學院等高校進行考察。
1)以自然環境為場地,返璞歸真、回歸自然。戶外教育崇尚自然,其最根本的特點在于活動場地的自然性,人們在與各種自然環境的碰撞中融合,實現自我的提升;2)具有不同程度的刺激性和挑戰性、趣味性和探索性。戶外教育大多具有不同程度的刺激性和挑戰性、趣味性和探索性,能夠滿足人的不同興趣與愛好,是吸引人們參與的主要因素;3)強調團隊精神與團隊協作。戶外教育過程中會遇到不同程度的難度和挑戰,在應對自然挑戰時團隊的力量永遠要大于個人的力量,這就要求參與者必須發揮團隊精神,團結協作來迎接和戰勝各種挑戰;4)戶外教育需要具備綜合的學科知識。戶外教育不僅只是體育知識、技能,還涉及了多學科知識。由于是在自然環境中進行的運動,活動過程中不僅涉及到地理環境知識,還會涉及到天文、氣候、動物、植物、地域文化等多學科知識。
3.1 教育哲學理論基礎
3.1.1 自然主義 “自然主義”是18世紀著名啟蒙思想家、教育家盧梭提出的教育思想,這種教育思想的核心是“歸于自然”。歸于自然、遠離喧囂的社會教育,有利于保持人的善良天性,充分體現了教育人性化的本質。自然主義遵從自然教育,盧梭在《愛彌兒》一書中充分體現了他的全新教育思想,他認為兒童學會的自然本領越多就越靈巧,要重視青少年感覺器官的訓練,提出克服自然障礙的訓練方案,如爬樹、翻越石墻等,這些內容本身已是戶外教育的內容。裴斯塔洛齊繼承和發展了盧梭的教育思想,他認為教育要適應自然,只有教育能夠使兒童的天賦、能力和力量得到發展,強調教育要遵循兒童身心發展規律,讓兒童到大自然中去接受教育,通過積極引導使兒童的各種能力得到自然、自由的發展。以戶外運動為載體開展的戶外教育很好地契合了自然主義教育思想中的“歸于自然”,充分利用大自然環境對人進行教育的理念。因此,自然主義是戶外教育重要的教育理論基礎。
急性化膿性中耳炎是由于感染細菌所引起,因此在治療方面以抗感染為主,既可選擇口服或靜脈輸注等方式以全身給藥,亦可采用外用滴耳法局部給藥。本研究即采用鹽酸洛美沙星滴耳液進行局部治療,并與氧氟沙星滴耳液進行效果比較。氧氟沙星屬于喹諾酮類抗生素,其可抑制局部細菌繁殖,快速清除致病菌。
3.1.2 人本主義 以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羅杰斯為代表形成的哲學觀和教育觀被稱為現代人本主義教育思想,是從人本主義心理學研究角度下提出的。人本主義教育思想指出教育要培養“完整的人”,即“軀體、心智、情感、精神、心靈力量融為一體的人,也就是知情合一的人”[1];主張“以學生為中心”的“非指導性教學”,注重學生個性的發展,強調培養學生積極的自我概念和自我意識,注重學生參與教育的決策過程,提倡學生擁有更多的自主學習的自由。這些觀念已得到廣泛認同并對學校教育產生深刻影響。羅杰斯認為作為教育者要創造一個適當的環境,幫助學生發現自我,滿足自我實現的需要,使之成為一個完善自我的人[2]。
戶外教育的功能彰顯出戶外教育也是在培養“知情合一”的人,戶外的特點決定了人在戶外教育活動中的中心地位,能夠滿足人發現自我以及自我實現的需要,突出人的個性、自我意識的發展。人本主義教育思想提倡將人格教育與生活教育融合在一起,戶外教育所追求的也正是這樣一種境界。
3.1.3 經驗主義 經驗主義認為人類知識源于感覺,并以感覺的領會為基礎,理論應建立在對事物的觀察上,而不是直覺或迷信,即通過實驗研究后進行理論歸納優于單純的邏輯推理。17世紀英國人洛克對經驗主義作出了系統的闡述,他否定了人與生俱來擁有知識的觀點,認為不借用經驗就無法獲得知識。經驗主義知識論認為知識是發現事物本質以適應環境的經驗,知識的主要來源是靠經驗,是客觀不變的,因此教育要重視感官訓練和直覺教學,注重經驗知識的汲取。經驗主義雖然有其局限性,但經驗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是不可忽視的。戶外教育是在實踐中獲取知識的過程,經驗主義為戶外教育提供了最好的理論基礎。
3.1.4 實用主義 實用主義認為認識客觀事物最好的方法是找出問題的來源并解決問題,所以教育必須引導學生有效地了解社會和自然環境,并建立各種情境,這樣才有助于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實用主義教育思想由杜威所創立,他反對傳統教育以教材為中心并且脫離實際生活,主張學生從實際生活中汲取知識,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學校即社會”和“從做中學”等觀點,主張生活是生長的歷程,人類在活動中與環境不斷發生互動,使經驗不斷地重組與改造,擴充了經驗的內容,增強了應對環境的能力。他的這種學說以經驗為基礎,以行動為中心,強調教學過程應重視學生自己的獨立發現、表現和體驗,尊重學生發展的差異性[3]。因此,實用主義教育特別強調學生參與實際活動,在體驗中進行試驗、探索和求證。戶外教育就特別強調“做中學”的教學思想與活動設計,實用主義的教育思想為戶外教育提供了有力支撐,使戶外教育更能彰顯教育價值。
3.2 戶外教育中蘊含的學習原理 戶外教育功能要想充分發揮必須合理運用學習原理,主要作用于戶外教育的學習原理有體驗式教育理論、學習遷移理論2種。
3.2.1 體驗式教育理論 戶外教育中運用最多、最受歡迎的方式是體驗式學習。杜威的“從做中學”的活動課程論也為體驗式學習理論的提出奠定了基礎。二戰時期,出生于德國的教育家Kurt Hahn創立了體驗式培訓的模式。20世紀80年代,美國人David A?Kolb在前人的研究基礎之上,完整地提出了體驗式學習理論。Kolb認為學習不是內容的獲得與傳遞,而是通過經驗的轉換從而創造知識的過程。他建立了一個“體驗式學習圈”的體驗式學習模型, 該模型包括4個步驟:1)親歷和體驗;2)觀察與反思;3)歸納和總結;4)應用。即有效的學習應從體驗開始,然后進行思考,再歸納和總結形成理論,最終將理論應用到實踐中去,在整個過程中,他強調分享與應用。該理論的提出給西方教育管理帶來了積極的影響,他們認為體驗式學習強調的“從做中學”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習效率,更好地將學習者的潛能發揮出來。從Kolb提出體驗式學習理論至今,體驗式學習的研究和實踐不斷進行,體驗式學習的理論隨著研究的主體不同而略有差異。

圖1 體驗式教育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理念
體驗式教育,不是單一的教師教授學生知識的過程,而是教師與學生在相同的主觀條件和客觀環境下進行體驗進而相互學習的過程。它是戶外教育開展的一種主要方式,通過體驗式教育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戶外運動進行教育、教學的重要理論原理。圖1反映的是不同的個人和團體經過體驗式的互動教學模式最終促進人和團體更加全面、合理、和諧地發展。
3.2.2 學習遷移理論 戶外教育活動真正的價值在于:活動參與者在戶外教育過程中所學習的內容和經驗能否在未來的實際生活中得到有效應用。從學習心理角度來看,這涉及到學習遷移,即任何一種學習都會受到學習者原有知識、經驗、技能、態度的影響,遷移是學習的鞏固和繼續,學習與遷移不可分割。具體而言,戶外教育經常涉及的有特殊遷移、一般遷移和隱喻性遷移等[5]。
3.3 戶外教育兼具的多學科知識原理 戶外教育中蘊含了對個人發展與團隊發展都起到重要作用的多學科理論知識,戶外教育符合并遵從了這些科學原理,使戶外運動發揮出應有的教育功能。
3.3.1 親生命性假說(The Biophilia Hypothesis) 戶外教育區別于其他教育的最大特點在于和自然的親密接觸,這也是戶外教育發揮功效的重要優勢。美國生物學家愛德華?威爾森在1984年提出了親生命性假說,認為:“人類與其它生命系統之間,不管是動物還是植物都存在著與生俱來的親密情感聯系;人類本能的喜愛綠色的植物、藍色的水,喜歡享受與自然之間的直接感”。這個學說的提出從一定程度上解釋了為什么人在自然中的教育會產生良好的效果。
3.3.2 布魯斯?塔克曼團隊發展理論 戶外教育中蘊含團隊建設的重要原理,對團隊建設有著積極的作用,布魯斯?塔克曼的團隊發展理論就是重要團隊理論之一。布魯斯?塔克曼的團隊發展階段(Stages of Team Development)模型分為5個階段:組建期、激蕩期、規范期、執行期、休整期,認為這是團隊在成長過程中必然要經過的階段,對團隊的歷史發展給以解釋。戶外教育中團隊形式是最主要的活動組織形式,掌握并合理運用團隊發展模型理論對于發揮戶外教育對團隊發展的作用有著重要的意義。
雖然在戶外教育中團隊并不一定按照線性模式發展,可能是循環性的或跳躍性的,但布魯斯?塔克曼團隊發展模式理論為戶外教育中的團隊教育提供指導,為戶外教育組織和領導者提供理論參考。
3.3.3 壓力理論 壓力是指人類或動物面對情緒上或身體上有形或無形的威脅時,無法正常回應的感受狀態。壓力是生物對刺激的一種正常和適應性反應,壓力源是使人產生壓力的事物和環境;壓力感的大小在于個人對壓力源的關注程度、對相關事物和環境的控制能力以及對自己的期望;壓力反應是人在不同程度壓力感下所表現出來的生理、心理、情緒和認知狀態。
戶外教育中很多情況就是利用壓力理論對人進行心理上的刺激、產生適度的壓力,從而達到想要的教育效果。合理適度的壓力能夠使人警覺謹慎、認真思考,能夠提高人的應變能力,開發人的潛能、提高效率,使人發揮出理想狀態,過度的壓力會使人失去自我控制能力,甚至影響身體健康。
3.3.4 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耶基斯-多德森定律是關于動機和表現之間關系的定律,由心理學家羅伯特?耶基斯和約翰?迪靈漢?多德森于1908年發現。這條定律表明只有在一定范圍內,動機強烈程度和表現好壞呈正比。
一般情況下,人們認為動機越強,工作積極性就越高,效率也越高;反之,動機的強度越低,效率就越低,效率應是隨著動機的增強而提高的。然而,耶基斯和多德森的研究表明,動機強度和工作效率間是呈“倒U形”的曲線關系(圖2)。表現為:動機處在適宜強度時,工作效率最佳;動機強度過低時,參與者缺乏積極性,導致工作效率低;動機強度過高超過峰值時,工作效率隨強度的增加不斷下降,因為動機過強使個體處于過度緊張和焦慮的狀態,干擾正常活動。研究還發現:在面對難度適中的任務時,中等強度的動機效率最高;在應對復雜、困難的任務時,偏低強度的動機,工作效率最佳。

圖2 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這一定律對于戶外教育有很強的指導作用,戶外教育實際項目操作中要合理把握動機與表現之間的關系,才能更好地發揮出戶外運動的教育功能。
3.3.5 舒適區理論 舒適區(Comfort Zone)又稱心理舒適區,指的是一個人所表現的心理狀態和習慣性的行為模式,人會在這種狀態或模式中感到舒適。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舒適區”,一旦離開了這個區域就會感覺不舒服,因為舒適區是由習慣構成的。
舒適區是人們的心理狀態和精神狀態,反映人們固有的觀念、習慣、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當人在生活中建立了舒適區之后,就會傾向于呆在舒適區內,不愿走出舒適區,這樣會不同程度地限制人的潛能發揮。走出舒適區,必須在新環境中找到新的行動方式,同時應對新行動方式所導致的后果。一個人要想獲得成功要勇于走出自己的舒適區,嘗試新挑戰,轉換新觀念,形成新思維,才能實現自己的目標。走出舒適區也要注意度的掌控,心理學家把人的知識、技能分為3個圓形區域(圖3):最內一層是“舒適區”,是人們熟悉的各種知識、技能;中間一層是“學習區”;最外一層是“恐慌區”,是暫時無法學會的技能。只有在學習區里面學習,才可能在知識、技能的掌握上有所進步。

圖3 舒適區、學習區、恐懼區的關系
戶外教育利用各種自然環境,設置各種情境,引導受教育者走出自己的舒適區,在合理的范圍內嘗試和體會舒適區外的行動與學習,在接受挑戰的過程中,開發自身的潛能,對個人未來生活產生積極的影響。
戶外教育的理論基礎深厚,在國外的戶外教育實踐中已經得到證明,戶外教育在西方國家的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中開展廣泛且效果良好。我國各教育部門和單位中應充分認識戶外教育的理論基礎,利用其有效地指導戶外教育實踐,指導我國大學體育教學改革,推動我國戶外教育在社會和學校中的開展,充分發揮出戶外教育的功能。
[1]曾德琪.羅杰斯的人本主義教育思想探索[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30(1):43-48.
[2]劉宣文.羅杰斯人本主義教學觀述評[J].浙江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24(2):81-83.
[3]蔣禮,張平海.教育學新編[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20.
[4]Christian M. Itin. Reasserting the philosophy of experiential education as a vehicle for change in the 21 st century[J].The Journal of experiential Education,1999,22(2):91-98.
[5]丁錦宏.教育學基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6]林致誠.自然主義體育思想及其對學校體育改革的啟示[J].廈門大學學報(哲社版),1998(3):122-126.
[7]鄭俊武,鄧星華.美國實用主義教育思想對中國近代體育的影響[J].體育文史,1998(1):36-37.
[8]嚴奕峰.國外戶外教育的發展及啟示[J].外國中小學教育,2008 (1):43-46.
Research on Theoretical Basis of Outdoor Education
SUN Hui,LAN Zi-li
(School of Sports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Wuhan 430205, Hubei China)
Adopting methods of literature consultation and interview, this research studies theoretical basis of outdoor education. Research shows: outdoor education is with characteristics of nature, exploration and challenge, contains education philosophy like naturalism and humanism, applies experimental education and learning transfer theory, and also includes biophilia hypothesis, team development theory and multidisciplinary knowledge theory. Fully understand of outdoor education plays positive guidance role in university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outdoor sports; outdoor education;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principle of learning; educational function
G807.0
A
1004-7662(2014 )11-0050-04
2014-09-17
2014年湖北省高等學校省級教學研究項目(項目編號:2014346)。
孫輝,講師,博士,研究方向:戶外運動與戶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