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華
摘 要:郭沫若留日小說與川端康成小說在基調上存在一定的分歧,前者表現出焦躁懺悔的情緒,后者則呈現出氤氳哀婉的格調。究其原因,則發現二者有著相似的人生境遇,家庭壓力與孤兒情結相對,時代困惑與國同殤相應。
關鍵詞:郭沫若;川端康成;小說;基調
郭沫若和川端康成是東方同時代的重要作家:郭沫若(1892—1978)是中國現代文學的重要作家,川端康成(1899~1972)是同時代日本文學甚至東方文學的領銜作家,對這兩個同期重要作家的研究本身就是文學研究不可錯過的領域。而且二者創作的文化土壤還有過重疊,郭沫若從23歲到32歲、36歲到46歲長達二十年的日本生活,因此對二者比較研究頗具意趣。
一、郭沫若留日小說的基調:焦躁懺悔
郭沫若的留日小說是指他留學日本時期寫的小說以及回國后寫的反映日本生活的小說。這些作品時時表現出對生命現狀的不滿、不安、焦躁和懺悔。他筆下的情緒基本都是飽含激情、程度強烈,絕不平和輕柔。常常因窮困、漂泊而心急如焚:“餑餡,餑餡,餑餡……浮浪,浮浪,浮浪……浮浪的不安,餑餡的缺乏……”[1]p296《喀爾美蘿姑娘》疾呼除了愛而不能的焦躁、無奈:“我終竟是人,我不是拿撒勒的耶穌,我也不是阿育國的王子,我在這個世界上的愛欲的追求,你不能說我是沒有這個權利。我拋別了我的妻兒,我是忍心,但我也無法兩全,而我的不負責任的苛罰,我現在也在飽受著了?!盵2]p212創作枯竭、江郎才盡之苦、壓力不斷襲來,陡增焦躁情緒:“他從事文筆的生涯以來,海外的名家作品接觸得愈多,他感覺著他自己的不足愈甚。他感覺著自己的生活太單純了,自己的表現能力太薄弱了。愈感不足,他愈見煩躁,愈見煩躁,他愈見自卑。”[3]p249
焦躁之后,便是無盡的自我懺悔?!拔倚睦镌趹曰?,我很想跑去跪在我女人的腳下痛哭一場,懺悔我今天對于她的欺罔?!盵2]p214 “他懺悔著想去向他的夫人賠罪”[4]p196“我的良心又來苛責我來了。”[2]p219 “他坐在人力車上一路只是懺悔”[3]p257暗自在心里發誓:“我是要做我愛人的丈夫,做我愛子的慈父”,哪怕“當討口子”,哪怕“死在海外也可以”。
二、川端康成小說的基調:氤氳哀婉
相對于郭沫若的萬般焦躁和懺悔而言,川端康成顯得平和得多。他的作品的情緒故然少了一些激烈焦慮、埋怨懺悔,卻多了幾分哀婉,這種哀婉好似不明顯的,但卻繚繞于作品的首尾、會同在人物的命運之中、浸染著人物的心靈。《雪國》、《古都》、《千只鶴》、《伊豆的舞女》以及一系列掌小說都是如此,難怪學者高慧勤專門編有《川端康成·哀婉小說》這一集子?!堆﹪分袓u村對付生浮若夢的感嘆,駒子愛而不得的怨愁,葉子與意中人生死兩茫茫的憶念,再輔之以雪國清寒景象,使全書充溢著悲涼、哀婉的基調?!豆哦肌分星е刈幼允甲越K對命運的無奈和與生俱來的孤獨感,也時刻纏繞在作品之中。《千只鶴》中菊治迷亂的生活,也蒙上了一層濃郁的哀愁?!兑炼沟奈枧分械囊黄兦?,也在離別中染上了哀婉的格調。
氤氳哀婉是川端康成不同于郭沫若的生命格調。他的創作常常伴隨著一種憂傷和凄楚的情調,表現出一種特有的“川端式”的感傷抒情的傾向,在作家心里潛流著孤獨、寂寞、憂郁、脆弱、多愁善感,甚至神經質。他那憂慮傷感的情緒,并不是大起大落地宣泄、傾瀉出來的,而是在平淡的敘事、寫情中盡情地渲染,在清清淡淡、朦朦朧朧的點劃下給人似幻如真又如夢如煙的感覺,這就使他那幽怨的思緒罩上縷縷氤氳的輕紗,這種幽怨又融入自然景物之中。即“川端式”的哀愁,是婉轉的、淡淡的、纖細的,卻又是實在的、可感的、揮之不去的,與人物生命融為一體的。
三、不同基調背后的共同根源:多劫人生
郭沫若留日小說以焦躁懺悔為基調,不同于以氤氳哀婉基調的川端康成小說。但不同基調背后的根源卻有著相似之處,這就是二者共同經歷了人生的劫難。
郭沫若面臨的家庭壓力:在他的小說中, 主人公身兼多種角色,然而沒有一種角色不帶給他痛苦和自責,多種角色相互纏繞的痛苦壓抑使他倍感身心疲憊,自己身在其位卻不能謀其職的現實使其痛苦、焦躁、懺悔。作為兒子,他被迫違背慈母的叮嚀, 多年有家不能回;作為丈夫,他未能給妻子解決衣食的擔憂,還讓她一個弱女子攜帶三個幼子經受海行的顛簸;作為父親, 他沒有更多的時間、精力、物質給孩子提供較好的成長環境。
郭沫若深陷時代困惑:他的留日小說,從整體上反映了五四前后,留學日本的中國學生普遍的生命狀態和生命體驗:“袋里無錢,心頭多恨”,他們愁窮、憂個人前途、慮民族命運、苦民族歧視。“他小說中的主人公都生活拮據,朝不保夕,時時為房租、衣食問題弄得焦頭爛額,愁眉苦臉,他們受到兒女拖累,寢不安席,為生計撰文也無安靜環境;他們漂泊流浪,寄人籬下,遭人歧視,妻子抱怨,時時鬧起家庭糾紛?!盵5]p310-311
川端康成的孤兒情結:他自幼失去親人,在寂寞孤獨的環境中長大?!拔业淖娓杆烙诖笳晡逶露娜铡谧娓杆廊ブ?,祖母在我八歲時去世,母親在我四歲時去世,父親在我三歲時去世了。我惟一的姐姐寄在伯母的家里,在我在十歲的時候死了。我的記憶里留下來的直系親屬只有我的祖父。這種孤兒的悲哀從我的處女作就開始在我的作品中形成了一股隱蔽的暗流,這讓我感到厭惡?!盵6]p16作為孤兒的寂寞、孤獨的人生體味,失去家庭溫暖、漂泊無著的哀傷和幽怨,成為他許多作品中的一道情感的潛流,貫穿他創作的始終,人們稱之為“孤兒情結”。
川端康成與國同殤:他的一生經歷了關東大地震、日本無產階級運動、太平洋戰爭、戰后的蕭條與復興等重要而動蕩多變的時期,這些對他生命觀具有深刻影響。一九四五年日本戰敗投降后,川端在《哀愁》這篇散文中感慨道:“戰爭期間,尤其是戰敗以后,日本人沒有能力感受真正的悲劇和不幸。我過去的這種想法現在變得更加強烈了……戰敗后,我一味回歸到日本自古以來的悲哀之中。我不相信戰后的世相和風俗?;蛟S也不相信現實的東西?!盵7]p146
四、結束語
郭沫若的留日小說和川端康成的小說在表現個體生命的狀態時,小說基調上存在著一定的分歧:焦躁懺悔與氤氳哀婉。這正體現不同作家的生命體驗、生命意識同中存異的狀況。探討、比較二者小說的基調,有利于分析他們各自在特定的社會歷史環境里,人生境遇、人生觀、世界觀與藝術審美傾向、文學表現的互動,促進中日文化交流。
[參考文獻]
[1]郭沫若.行路難[A].見:郭沫若全集·文學編·第九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1985:296.
[2]郭沫若.喀爾美蘿姑娘[A].見:郭沫若全集·文學編·第九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1985:212,214,219.
[3]郭沫若.漂流三部曲[A].見:郭沫若全集·文學編·第九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1985:249,257.
[4]郭沫若.萬引.見:郭沫若.郭沫若全集·文學編·第九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1985:196.
[5]靳明全.文學家郭沫若在日本[M].重慶:重慶出版社,1994:310-311.
[6]川端康成著;葉渭渠主編.川端康成-獨影自命[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16.
[7]川端康成.哀愁[A].見:川端康成著;葉渭渠譯.美的存在與發現[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