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德華++陳杰
摘 要:過失侵權中純粹經濟損失損害賠償自上世紀60年代開始受到關注,進而逐步成為歐洲法學界討論最多的問題之一。然而,過失侵權中純粹經濟損失這一概念在我國尚不被熟知,立法和判例也找不到明確的規(guī)制。隨著當代中國市場經濟的日趨成熟,人們間交易的日益頻繁,經濟關系的日益緊密,過失侵權中純粹經濟損失之危害事故在現實生活中已經層出不窮,并且對人們的生活產生了重大影響,我們不僅不能對其熟視無睹,更應研究合理的法律設計對其損害賠償加以規(guī)制。
關鍵詞:過失侵權;純粹經濟損失;絕對權;政策性考量
一、過失侵權中純粹性經濟損失的含義
英美法系的一些法官和學者認為純粹經濟損失是非由原告的人身傷害和財產損害引起的經濟上的損失。[1]德國學者巴爾教授將純粹經濟損失分為兩種。一種認為,“純粹經濟損失”是指那些不依賴于物的損壞或者身體及健康損害而發(fā)生的損失;另一種認為,“純粹經濟損失”是指非作為權利或受到保護的利益侵害結果而存在的損失。[2]我國的一些學者也為純粹經濟損失的概念界定進行了嘗試。王澤鑒先生認為,“所謂純粹經濟上損失,系指受害人直接遭受財產上不利益,而非因人身或者物被侵害而發(fā)生?!盵3]王利明先生認為,純粹經濟損失是“行為人的行為給他人造成的人身傷害和有形財產損害之外的經濟損失?!盵4]
雖然法學界對純粹經濟損失未能形成一個被普遍接受的概念,但純粹經濟損失實則存在三個普遍認可的主要特征:經濟上的不利益性、損害的獨立性和作用方式的直接性。本文認為,純粹經濟損失是由加害人的行為直接作用于受害人的經濟利益所引起的,受害人所遭受的與其某項具體的人身或財產權利均不相關聯的經濟上的不利益或金錢上的損失。
綜上,過失侵權中純粹經濟損失,是指在非合同當事人之間,由于加害人未盡到合理的注意義務,在言辭或行為上產生過失直接作用于受害人的經濟利益所引起的,受害人所遭受的與其某項具體的人身或財產權利均不相關聯的經濟上的不利益或金錢上的損失。
二、影響過失侵權中純粹性經濟損失損害賠償認定的政策性考量因素
(一)訴訟泛濫的擔憂
訴訟泛濫的擔憂,即過失侵權中純粹經濟損失由于其原因及表現形式多樣,因果關系復雜,損害一經發(fā)生,往往數量巨大,不可估計。如若全部允許向法院訴訟,法院將會案件成堆,不堪重負。這種主張是拒絕過失侵權中純粹經濟損失獲得賠償的主要理由,甚至可以說是統(tǒng)領性主張,其他主張都是從其基礎上延伸出來的,故而最為必要加以探討。
毋庸置疑,過失侵權中純粹經濟損失損害賠償案件進入司法程序必然會加重法院的負擔。然而當今社會經濟飛速發(fā)展,群體訴訟在現實生活中也經常出現。群體訴訟的司法實踐證明,大量的訴訟主體并不會在原則上妨礙法院審判職能的發(fā)揮。
(二)法益保護的取舍
人生存的社會擁有各種利益如生命、財產、名譽、隱私和尊嚴等,法律的目的就在于保護人類的各種利益,但鑒于經濟和道德的考慮,這些利益不是處于同一位階。由此,人身損害和有形財產損害與過失侵權中純粹經濟損失相比,似乎更應受到法律的救濟。然而,此觀點隱含了一個前提,即法律不能同時而充分的保護所有利益,利益必須分等級。然而過失侵權中純粹經濟損失的損害賠償實則并不會逾越資源的限度。實踐證明,放任主義國家運用一些責任過濾器便能有效防范責任泛濫的危險。
(三)法律確定性與損害可預見性的需要
這種觀點是充分考慮當事人在為某一種行為時需要對其可能引起的后果予以把握,以在內心有某種安全感,從而放心的從事各種民事行為。然而,確定性并不是法律的唯一價值,正義才是最高追求,如果原則總被例外形式背離,法律將難以保持精確。確定性固然重要,但法律的公平性存在更高的價值。法院不能因為受害者太多就不追究被告的責任,否則將有違法律救濟的本職,甚至成了對不法行為的鼓勵。雖然不賠原則可以充分調動積極性,加快經濟繁榮。但是,它在無形中降低了法律對人們注意義務的要求,淡化了交易中的誠信。如若過失所致的巨大責任可以被法律諒解,人們可以無須顧及別人的利益,長久下去,將會存在引發(fā)道德危機的風險。
三、我國過失侵權中純粹經濟損失損害賠償立法及存在的問題
(一)我國過失侵權中純粹經濟損失損害賠償立法
1.合同責任與過失侵權中純粹經濟損失損害賠償責任
實現合同責任對過失侵權中純粹經濟損失的救濟,關鍵在于對合同相對性的突破,擴展合同法的適用范圍,這反映到我國現行立法上主要體現于《合同法》的一些相關內容。例如,第42、43條規(guī)定了締約過失責任。締約過失責任實則是一種對信賴利益的保護,這種責任不論合同的效力如何,均可請求過錯方損害賠償,顯然擴大了合同責任對過失導致的純粹經濟損失的保護。我國《合同法》中對過失侵權中純粹經濟損失提供救濟的條文實則僅有第42、43條關于締約過失責任的規(guī)定。
2.侵權責任與過失侵權中純粹經濟損失損害賠償責任
《民法通則》第106條第2款確立了侵權責任的一般條款。依字面意義,若行為未侵害他人的財產、人身,即便當事人受有損害,加害人仍無需承擔責任。而在實踐中,對損害賠償范圍的限定多數是借助因果關系和過錯等要件的過濾功能實現的??梢?,立法者制定之初沒有對事實損失進行限定,而只是簡單地進行了確認。故而不能將其中“人身”、“財產”理解為具體權利,將其理解為物質概括,更符合立法的初衷。
《民法通則》第106條第2款規(guī)定并無排除過失侵權中純粹經濟損失損害賠償的本意。另一方面,我國的相關法律、行政法規(guī)、司法解釋有關規(guī)定里出現了其實質內容為過失侵權中純粹經濟損失的損害賠償。[8]因此,過失侵權中純粹經濟損失損害賠償在侵權法上不存在原則性障礙。
《侵權責任法》第2條對侵權法所保護的各種權益做了列舉規(guī)定和一般概括。該條規(guī)定中,立法者對“財產權益”這一詞的使用,體現了《侵權責任法》對過失侵權中純粹經濟損失高度的包容性,而沒有刻意將過失侵權中純粹經濟損失排除在各種損害之外。
(二)我國相關立法存在的問題
1.過失侵權中純粹經濟損失內涵不清
本文在尋求過失侵權中純粹經濟損失損害賠償在我國立法上能夠予以支持的正當性時,無論是《民法通則》或《侵權責任法》,能夠被認為涵蓋過失侵權中純粹經濟損失損害賠償責任的法律條文中,均沒有將“過失侵權中純粹經濟損失”一詞涵蓋在內。持過失侵權中純粹經濟損失應當獲賠的學者或法官認為,“財產”、“財產權益”等詞語應該認為涵蓋過失侵權中純粹經濟損失。但否認過失侵權中純粹經濟損失獲賠的學者或法官認為,法律條文中并無關于過失侵權中純粹經濟損失的明確內涵,故過失侵權中純粹經濟損失在我國法律中不是損害的一種類型。即使認為這種損害在司法實踐中存在,但立法上沒有明確的內涵,也無從納入法律的保護范圍,否則將破壞法律的權威性和明確性。
過失侵權中純粹經濟損失亟待在我國立法上或法理通說中,形成一個廣為認可的內涵。盡管過失侵權中純粹經濟損失在國外的內涵也是眾說紛紜,但其實質都是一致的。過失侵權中純粹經濟損失存在它的明確內涵,只有在法律上予以確認,司法實踐中才會被明確承認,才能使得過失侵權中純粹經濟損失的損害賠償案件不會因為內涵不清而出現大相徑庭的判決。
2.過失侵權中純粹經濟損失賠償范圍狹窄
在我國的法律體系中,《民法通則》及《侵權責任法》是能夠為過失侵權中純粹經濟損失獲賠正當性提供證明的部門法,然而即使是這幾部法律對過失侵權中純粹經濟損失損害賠償的相關規(guī)定也是非常粗淺和簡陋的。例如在《民法通則》第106條第2款確立了侵權責任的一般條款的規(guī)定中,其中“人身”、“財產”應為物質的概括,而非具體權利,從而將過失侵權中純粹經濟損失損害賠償責任納入了《民法通則》中的侵權責任。在《侵權責任法》中,第2條對侵權行為的一般規(guī)定,對保護法益進行了列舉規(guī)定和一般概括,其中“財產權益”一詞應包含過失侵權中純粹經濟損失。以上所列條文中,關于過失侵權中純粹經濟損失的規(guī)定,實則都是在我國法律體系下,尋求的對過失侵權中純粹經濟損失應當獲賠的正當性解釋。這些條文關于過失侵權中純粹經濟損失的規(guī)定,體現了法律條文對各種侵權行為的一般概括和侵權法并不排斥過失侵權中純粹經濟損失獲賠的本意?,F實中過失侵權中純粹經濟損失在很多領域都有發(fā)生,表現形式多樣復雜,在我國的司法實踐中,亟待借鑒國外相關國家和地區(qū)的立法和司法實踐,界定過失侵權中純粹經濟損失損害的類型,確定賠償數額的計算范圍,并建立可操作的類型化處理模式,明確擴大對過失侵權中純粹經濟損失的保護范圍。
3.損害賠償責任控制標準缺失
過失侵權中純粹經濟損失損害賠償在司法實踐的具體操作層面,存在表現形式多樣、因果關系復雜、過失形態(tài)各異及漣漪效應等眾多現實問題。前文論述中已對多數學者和法官認為過失侵權中純粹經濟損失不應獲賠的理由,即訴訟泛濫、法益取舍、法律確定性及損害可預見性的需要提出了質疑。然而這些理由雖不能阻止過失侵權中純粹經濟損失獲得賠償,卻是在司法實踐中處理過失侵權中純粹經濟損失損害賠償案件中,必須予以面對和處理的問題。然而在我國的相關法律及司法解釋中,均無具體的相關規(guī)定。鑒于法國法采用了關于侵權行為的一般規(guī)定,在實踐中通過過失和因果關系來限制過失侵權中純粹經濟損失損害賠償責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國法律也應予以借鑒,通過過失和因果關系來控制過失侵權中純粹經濟損失損害賠償責任。
三、完善我國純粹經濟損失損害賠償立法的思考
為了使過失侵權中純粹經濟損失損害賠償在我國法律體系中予以認可,肯定其獲賠的正當性,筆者建議在未來民法典侵權責任編中的一般規(guī)定下,設立一章對過失侵權中純粹經濟損失損害賠償做出一般規(guī)定。例如,我國未來民法典應在侵權責任編開宗明義,規(guī)定過失侵權中純粹經濟損失的內涵。筆者建議,應在今后立法中明確損害賠償數額的計算范圍,建立相應的控制標準。
(一)確定損害賠償數額計算范圍
侵權法的損害賠償責任,通常情況下,是用以填平損害,彌補受害人因行為人的侵權行為而遭受的損失。在某些特殊領域,例如食品侵權中,也存在懲罰性賠償責任。而過失侵權中純粹經濟損失的損害賠償責任作為侵權法中損害賠償責任之一種,鑒于其賠償數額通常較為巨大,為了維護過失侵權中純粹經濟損失的可賠償性,避免行為人承擔與其過失程度嚴重不符的賠償責任,過失侵權中純粹經濟損失的損害賠償數額原則上應遵照侵權法上損害賠償的一般規(guī)定,即遵循填平原則。而具體可以納入過失侵權中純粹經濟損失損害賠償責任的相應損害數額便由過失與因果關系兩個控制標準予以具體過濾和界定。
(二)建立過失和因果關系的責任控制標準
在我國《侵權責任法》中,人身損害和物的損害的賠償責任主要是通過過失和因果關系兩個要素來決定的。過失侵權中純粹經濟損失損害賠償的責任控制也完全能夠借助過失和因果關系這兩個標準予以實現。
1.過失控制標準的建立。過失是行為人做出某一行為的主觀可責難程度,過失通常存在兩種判斷方式,即主觀判斷方式和客觀判斷方式。相對而言,客觀標準,即“合理人標準”更加可行。具體判斷中,法官僅需找出案件所處情形下的“合理人”的注意義務,將當事人在實際案件中所盡到的注意義務,與之進行比較,便能判斷案件的當事人是否具有過失。
首先,被告對最終損害是可預見的。即法院要求在侵權人的角度來看,被侵權人承擔遭受損失的風險,而且其風險幾乎必然發(fā)生,方可由被告承擔侵權責任。
其次,被告對原告是可預見的。即原告應是被告在一定范圍內能夠預見的,與其有某種密切聯系的某類人。否則,被告既然無法預見原告的存在,更加難以預料其過失行為會給原告造成損失,自然也難以防止損害的發(fā)生。如果此種情況下,要求被侵權人承擔賠償責任,將不具有法理依據。
2.因果關系控制標準的建立。過失侵權中純粹經濟損失的一大特點,便是因果關系復雜,很多損失一旦發(fā)生,便呈現連鎖效應。為了維護過失侵權中純粹經濟損失的可賠償性,避免給過失侵權人帶來過重的負擔,應將過失侵權中純粹經濟損失損害賠償限定在與侵權人的侵權行為具有直接因果關系的過失侵權中純粹經濟損失上。即當侵權行為直接作用在被侵權人的經濟利益上,而給其造成經濟損失時,過失侵權中純粹經濟損失損害賠償責任的因果關系方能得以成立。如若其中介入了其他因素,侵權行為只是間接引起另一方的過失侵權中純粹濟損失,該過失侵權中純粹經濟損失便不能獲得賠償。
[參考文獻]
[1][英]阿拉斯泰爾·馬里斯,肯·奧里芬特.侵權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2][德]克雷斯蒂安·馮·巴爾主編.歐洲比較侵權行為法(下)[M].焦美華譯.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3]王澤鑒.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
[4]王利明.侵權行為法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5]Robert Solemn, Bruce Feldthusen. Recovery for pure economic loss: the exclusionary rule [J].Studies in Canadian Tort Law, 1977:p22
[6]陳衛(wèi)佐譯.德國民法典[M].法律出版社,2004.
[7]邱琦.純粹經濟上損失之研究[D].臺灣: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2002.
[8]張新寶.侵權行為構成要件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