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書俠??
摘 要:針對近年來我國出現的,各種社會矛盾多發高發,突發事件、極端事故不斷增多,政府管理手段失效、失靈的現狀 ,黨的十八大報告和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要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機制,堅持依法治理。”這就意著今后在社會治理中,要更多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模式,來指導、設計、社會治理體制機制的創新。根據社會治理體制機制創新各自不同的特點,具體分別應遵循以下不同的法治思維。
關鍵詞:法治思維;社會治理;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機制
近年來,在我國政治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社會發展也因此進入了一個多糾紛、低燃點、高危機、強風險的特殊時期。昔日社會管理諸多常用的、管用的、好用的手段,今天卻不能用、不敢用、不頂用,幾十年來一貫制的傳統管理體制機制,今天在新的政治經濟環境下卻越來越不適用。對此,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更加注重發揮法治在國家治理和社會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又進一步指出:“要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機制,堅持依法治理,加強法制保障,……?!?/p>
“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機制,堅持依法治理”,意味著今后社會治理應從傳統人治向現代法治,從唯行政手段向重法治手段,從紅頭文件至上,向法律、法規至上轉變。暗示著治理者在今后社會治理中,要用符合法治精神、法治原則、法治理念、法律邏輯的“法治思維”模式,來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以使各種資源要素的活力競相迸發,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一、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應遵循的法治思維
創新社會治理體制,主要是對社會治理主體擁有的公權力權限、范圍和結構,進行界定、調整、和重構,主要涉及公權力架構的問題,重點是理順和優化公權力橫向和縱向之間的關系,以實現公權力優化配置。創新社會治理體制的最大特點,是在現代法治精神、法治原則的指導下,對現行不合理的法律秩序進行重構重建,因而在實踐中常常沒有直接而明確的法律依據,甚至表現為對現行法律規范的突破和違背。因此,這就要求社會治理主體在創新社會治理體制過程中,必須遵循以下法治思維。
(一)遵循公權力有限性思維。
遵循公權力有限性思維,是指在社會體制變更中,社會治理體制變更的決策者、執行者等相關主體,都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任何一種公權力的功能都是有限的,不要企圖用公權力解決社會生活中的所有問題,也不要夢想讓某種單一公權力承擔所有公共治理職能。而應該將各種公權力合理配置在它最有能力解決的有限事務范圍內。
公權力有限性思維的法治理論基礎,是“國家輔助性治理原則”。即國家在社會治理中,公權力并非壟斷的治理主體,國家以外的社會組織、市場有優先治理權,只有在這些主體不能治理、不愿治理的前提下,國家才承擔治理任務。遵循這一法治思維,不僅可以糾正目前我國政治國家吞噬公民社會的危險,而且可以避免在治理體制變更中,政府大包大攬的愚蠢做法。
(二)遵循公權力合作性思維。
遵循公權力合作性思維,是指在社會治理體制變更中,由于單一公權力職能的有限性,因而在社會治理體制變更中,應努力促進各種公權力之間的合作和整合,充分發揮各種公權力之間相互補充、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綜合克難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形成合作治理的有效格局。
公權力合作性思維的法治理論基礎,仍然是“國家輔助性治理原則”。該原則不僅是防止公權力無限擴大的依據,而且是構建公權力分工合作架構的前提和必然結果。合作治理的公權力架構,要求行政權的功能有所調整,行政機關不應是社會治理的唯一主體,而應成為社會治理最低標準的執行者,社會治理協調機制的召集者,社會治理體制框架的設定者。
(三)遵循公權力合法性思維。
遵循公權力合法性思維,是指在社會治理體制變更中,必須堅持任何一種公權力的創設和產生,都必須有實體法的依據或法律法規的授權,行政機關不得以任何非法和違法的方式來為自己創設社會治理權力,延長或擴大本部門、本機關的治理時限、治理范圍。更不得隨意委托或賦予某一組織或公民個人社會治理者的合法身份。
公權力合法性思維的法治理論基礎,是“職權法定原則”。“職權法定原則”,是一個寬嚴有別、等次有序的體系,它既是約束立法的原則,又是約束司法的原則,更是約束行政的原則。它依此分別體現為立法領域的“法律保留原則”,司法領域的“罪刑法定原則”,行政領域的“法律創制原則”,和社會領域的“依法自治原則”。當然,在今天創新社會治理體制的要求下,“職權法定原則”,則更多體現為對行政機關法律創制的約束。
(四)遵循公權力制約性思維。
遵循公權力制約性思維,是指在社會治理體制變更中,必須充分認識公權力的責任屬性,強調公權力權與責的統一。即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越權受追究。使得每一種公權力都處于被監督的狀態,避免公權力運行的監督真空。
公權力制約性思維的法治理論基礎,是“分權制衡原則”。該原則強調構建公權力之間相互監督、相互制衡的社會治理體制。之所以在社會治理體制創新中要堅持這一原則,是因為奉行這一原則,可以從制度層面避免公權力過于集中,形成公權聯盟,而誘發公權集體腐敗。另外,實踐也證明,不受監督的權力必然滋生腐敗,“無監督即無權力”就像“無救濟即無權利”的法諺一樣,天經地義。
二、創新社會治理機制應遵循的法制思維
與社會治理體制創新相比,社會治理機制創新則更側重于公權力行使的具體問題,它是一種公權力的職能行為,主要形成公權力與私權利之間的公法關系。因此,社會治理機制如果存在問題,則更易引發社會公眾的不滿情緒,更可能損害黨和政府在人民群眾心目中的形象,最終導致政府失信,治理失靈。為此,在創新社會治理機制過程中,治理者必須遵循以下法治思維。
(一)遵循決策開放性思維。
遵循決策開放性思維,是指在社會治理決策過程中,社會治理主體應當采取各種途徑、各種方式,廣開言路、廣納善言,形成一種開放性的決策機制,以保證做出的決策,具有較高的民主性、科學性、實踐性和可接受性。
決策開放性思維的法治理論基礎,是“參與民主原則”。治理決策之所以要遵循這一原則,是因為“參與民主”相對于“代意民主”,更具有廣泛性、真實性。由于“代意民主”是通過間接選舉產生的代表來審定方案,制定法律,因而,代表在行使代意權的過程中,難免因諸多因素影響,而導致法律所包含的民主性不足。再加上執法過程中,執法者對法律理解的偏差,最終使法律所包含的有限民主性會進一步縮水。
(二)遵循執法合意性思維。
遵循執法合意性思維,是指在社會治理過程中,治理者對治理相對人作出行政處理決定時,要注意傾聽相對人的正確意見、采納他們的合理訴求、告知他們享有的法定權利,既要避免采取命令與服從的剛性手段,更要避免陷入命令與對抗的對峙困局。
執法合意性思維的法治理論基礎,是現代行政治理“法律優先原則”。在傳統高權行政時期,行政權以單方性、強制性為特征,擁有行政權的主體擁有絕對的、毋庸置疑的權威,相對方只是被管理的對象。然而隨著現代民主、服務行政理念的普及,社會治理不再是行政機關一方獨自掌控格局,而是由行政機關與行政相對人圍繞行政治理事務進行相互交流、合作、協商、博弈的過程。行政機關與行政相對人平等互動的“合意“行政行為,越來越成為社會治理的有效模式。
(三)遵循執法合理性思維。
遵循執法合理性思維,是指在社會治理執法中,社會治理主體不僅應追求合法性要求,嚴格執法,而且在社會治理執法中,要追求合理性要求。對涉及相對人合法權益的處理,要進行“利益分析、權利排序、和價值平衡”,以謀求最合理的行使自由裁量權。
執法合理性思維的法治理論基礎,是“比例原則”。它主要適用于存在較大自由裁量空間的社會治理執法行為?!氨壤瓌t”強調,如果社會治理行為可能對相對人權益造成不利影響時,治理者應該把這種不利影響限制在盡可能小的范圍和幅度內,保持過與責的適度比例。這樣可以防范社會治理主體濫用自由裁量權,以實現社會治理更高層面的公平與公正。
(四)遵循程序適當性思維。
遵循程序適當性思維,是指在社會治理執法過程中,治理者運用執法程序應當符合“程序正義”的要求。具體執法程序的繁與簡應當與治理事項的重要性、復雜性、位階性和廣泛性等相適應。既要避免程序正義不充分,又要防止程序的過度適用,而造成公共資源的浪費和效率降低。
執法程序適當性思維的法治理論基礎,是“正當程序原則”。盡管目前我國還沒有一部統一的行政程序法,但這一原則在一些單行行政程序法中,都有廣泛的體現。例如:在《行政許可法》中,因許可的種類不同,而分別設立了行政許可的普通程序和特別程序。在《行政處罰法》中,因處罰的種類、額度、事實的清楚程度等不同,而分別設立了行政處罰的普通程序和簡易程序。目前正在修訂的《行政訴訟法》草案,為了提高訴訟效率,降低訴訟成本,在原來只有普通程序的基礎上,也增設了簡易程序。今后,“正當程序原則”將會在更多的程序法中得到貫徹和運用。
在社會治理機制的創新中,除了要遵循以上法治思維以外,還要遵循“執法誠信度思維”,“執法廉潔性思維”。如果遇到應急社會治理執法,還要遵循“最低理性標準思維”、“最低權利保障思維”和“最低程序公正思維”。
總之,在今后社會治理中,只要我們認真貫徹黨的十八大報告和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的精神,進一步解放思想,推進改革,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破除各種體制機制障礙,就一定能扭轉目前社會治理面臨的種種困局,就一定能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目標也指日可待。
[參考文獻]
[1]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2012年11月8號,胡錦濤.
[2]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2013年11月2日.
[3]《社會管理的法制思維》,韓春琿主編,法律出版社,2012年4月.
[4]《行政法學》,羅豪才、湛中樂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