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波
摘 要:民事責任是司法鑒定人法律責任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是規制司法鑒定活動的重要手段,而且是當事人權利救濟的重要途徑。在我國,司法鑒定人刑事責任和行政責任的立法較為成熟,而民事責任的立法還有待于完善。因此,對司法鑒定人民事責任的主體地位,民事責任的承擔方式,民事責任的歸責原則,民事責任的賠償范圍和標準等問題的研究,對正確追究司法鑒定人的民事責任具有重要的價值。
關鍵詞:司法鑒定人;民事責任;立法漏洞
隨著我國司法鑒定行業不斷發展,司法鑒定人在鑒定過程中的損害行為也不斷增加,僅追究司法鑒定人的刑事和行政責任,雖能對其行為進行有效的規制,但無法對當事人因鑒定活動造成的損失進行救濟。目前,我國司法鑒定人民事責任的立法還不完善,這不利于當事人民事權利的保護。因此,為了完善司法鑒定人民事責任,就必須對立法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一、司法鑒定人民事責任的主體地位
鑒定行為是鑒定人運用所掌握的專業知識對專門性問題進行檢驗、鑒別和判斷的活動,屬于個人行為。實施鑒定的個人應該對自己的行為和出具的鑒定結論負責。《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司法鑒定管理問題的決定》第10條規定:“司法鑒定實行鑒定人負責制度。鑒定人應當獨立進行鑒定,對鑒定意見負責并在鑒定書上簽名或者蓋章。多人參加的鑒定,對鑒定意見有不同意見的,應當注明?!痹摏Q定首次規定了鑒定人負責制度。所謂鑒定人負責制度,就是鑒定意見必須以鑒定人個人名義作出,即必須個人署名,個人對鑒定意見負責。鑒定人在鑒定書上簽名或者蓋章后,該鑒定書即對外產生法律效力,鑒定人就要對鑒定活動承擔法律責任。如果鑒定人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給當事人造成損害的,鑒定人應獨立承擔民事責任。
然而,我國司法鑒定人并非由法院或者當事人直接指派或者委托,而是由法院委托司法鑒定機構,再由司法鑒定機構指派具體的司法鑒定人。其必須依附于司法鑒定機構才能從事司法鑒定活動,其鑒定行為實質上是職務行為。“從法理上說,基于職務行為,對外承擔民事責任應是由法人或職務行為人所在組織承擔”[1],而這與《決定》規定的個人負責制相違背。
同樣,《司法鑒定人管理辦法》第31條規定:“司法鑒定人在執業活動中,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行為給當事人造成損失的,其所在的司法鑒定機構依法承擔賠償責任后,可以向有過錯行為的司法鑒定人追償。”依此推之,“現階段對鑒定人法律責任的配置仍應以機構責任為主, 鑒定人個人責任為輔?!盵2]這實際上是二者共同承擔法律責任,而非司法鑒定人負責制度。如果司法鑒定機構不向或者不能向司法鑒定人追償,則最終責任由司法鑒定機構來承擔,這就變成了司法鑒定機構負責制度。這也與《決定》規定的個人負責制相違背。
根據《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暫行辦法》第31條規定“經合議,根據半數以上專家鑒定組成員的一致意見形成鑒定結論。專家鑒定組成員在鑒定結論上簽名。專家鑒定組成員對鑒定結論的不同意見,應當予以注明?!痹摲ǖ?4條第1款、第2款規定“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書應當根據鑒定結論作出,其文稿由專家鑒定組組長簽發。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書蓋醫學會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專用印章?!睋丝芍卺t療事故技術司法鑒定中實行合議制,對外由鑒定組集體負責承擔民事責任。鑒定結論采取少數服從多數的表決方式做出,專家組成員只須在鑒定結論上簽名,但鑒定結論保存在醫學會,不允許當事人查閱,不具有對外的法律效力。而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書,只蓋醫學會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專用印章,即可對外發生法律效力,并未要求鑒定專家簽名,這使司法鑒定人無需對鑒定結果承擔民事責任。這還是與《決定》規定的個人負責制度相違背。
因此,為了保證司法鑒定人在鑒定過程中認真履行職責,應在法律中明確規定,司法鑒定人獨立承擔民事責任,鑒定機構只有在未進到監管責任時,才追究其相應的補充責較為妥當。
二、司法鑒定人民事責任的承擔方式
在我國,司法鑒定人民事責任一般為侵權責任。我國的司法鑒定體制接近大陸法系國家的司法鑒定體制,當事人在訴訟中向法院提出申請,法院具有司法鑒定的委托權和決定權,他們之間不存在民事法律關系,當然也就不存在民事責任問題;法院與鑒定機構之間雖具有委托關系,法院作為委托方,鑒定機構作為被委托方,但此委托關系異于民法上的一般委托,二者之間形成的是訴訟法律關系。因此,鑒定機構承擔的是訴訟法上的責任,并非民事責任。而且,鑒定機構并非具體實施司法鑒定活動的主體,它和當事人之間沒有委托合同關系,亦不向當事人承擔違約責任;司法鑒定人、當事人和法院之間也沒有合同關系,也不會因違約而承擔違約責任,但司法鑒定人在鑒定的過程中,由于職務上的故意或者過失給當事人造成損害的,當事人可以依照侵權法要求司法鑒定人承擔民事責任。
在英美法系國家,一般允許當事人自行委托司法鑒定人,司法鑒定人在鑒定過程中因違法行為給委托人造成損害,要向委托人承擔違約責任?!耙虼?,英美法系國家當事人與專家證人之間一般存在著委托代理的契約關系?;诖?,從法律上講,因專家證人違反合同約定以及法律所規定的強行性義務如誠信忠實等所應承擔的主要是違反契約的違約責任?!盵3]
然而,我國沒有當事人自行委托司法鑒定人的法律規定。當司法鑒定人違法鑒定給當事人造成損害時,其只承擔侵權責任,而不承擔違約責任。如果司法鑒定人違法鑒定未給當事人造成損害,此時就不能要求其承擔民事責任,這對權利人來說可能極不公平。不過,在司法實踐中為了解決舉證問題,許多法院已允許當事人自行委托司法鑒定,但這只是權宜之計且有違法之嫌。
因此,在我國現行的司法鑒定體制下,適當允許當事人自行委托司法鑒定,既消除了當時人對法院委托鑒定的懷疑,又體現了當事人的意思自治。當司法鑒定人違法鑒定時,當事人可基于合同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當司法鑒定人違法鑒定給當事人造成損害的,當事人既可基于合同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也可基于侵權行為要求其承擔侵權責任,這樣可使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得到更全面的保護。
三、司法鑒定人民事侵權責任的歸責原則
在我國,司法鑒定人民事侵權責任的歸責原則為過錯責任。雖然法律并未明確規定其民事侵權責任的歸責原則,但從《司法鑒定人登記管理辦法》第31條,《浙江省司法鑒定管理條例》第49條,《陜西省司法鑒定管理條例》第51條的規定分析,應為過錯責任。
侵權行為法第6條規定:“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應當承擔侵權責任。根據法律規定推定行為人有過錯,行為人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闭鐚W者梁慧星對侵權歸責原則的解讀“按照本條規定,凡屬于法律規定“推定過錯”的案型,應適用第2款規定,舉證責任及舉證不能的后果由被告(加害人)負擔;凡屬于法律未規定“推定過錯”的案型,則應適用第1款規定,舉證責任及舉證不能的后果一般應由原告(受害人)負擔?!盵4]所以,我國司法鑒定人民事責任的歸責原則也應遵循侵權行為法的一般原則。即一般適用過錯責任原則,只有在法律有特別規定的情況下才適用過錯推定原則。而法律并未對其民事侵權責任的歸責原則做出過特別規定,也就不能適用過錯推定原則。
在過錯責任原則下,司法鑒定人主觀過錯的證明責任被分配給了受害人,這對受害人有失公允。因為,司法鑒定活動存在種類多,專業技術性強,鑒定過程封閉,受害人對鑒定程序、方法不熟悉,鑒定資料由鑒定主體保管等特點,這可能會限制受害人有效收集證據材料的能力,使受害人因舉證不能,無法證明司法鑒定人存在主觀過錯,無法追究其侵權責任。所以,籠統的要求司法鑒定人承擔過錯責任是不妥當的,應適當的適用過錯推定責任比較合適。
四、司法鑒定人民事責任的賠償范圍及標準
法律未明確規定司法鑒定人民事賠償責任的范圍,學者們持有不同的觀點,司法實踐中也存在爭議。按照我國民法理論,民事賠償責任一般分為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在我國,司法鑒定的委托權、決定權在法院,司法鑒定人和當事人之間沒有委托關系,不存在違約責任,也就不存在違約責任的賠償范圍問題。雖然,司法鑒定人和當事人之間存在著侵權責任,但我國法律并未對侵權責任的賠償范圍做出規定。例如,損害賠償的范圍除了財產損失,是否包括人身和精神損害賠償;除了直接損失,是否包括間接損失等。
同樣,法律也未規定司法鑒定人民事責任的賠償標準。我國司法鑒定人不承擔違約責任,也就無涉違約責任賠償標準之問題。但法律也未對侵權責任的賠償標準做出規定。例如,應當確立什么樣的標準,賠償的具體數額是否應當有最高限額和最低限額等。
綜上所述,目前,我國司法鑒定人民事責任方面還存在著,司法鑒定人民事責任的主體地位弱化,并非是徹底的個人負責制度;民事責任的承擔方式只有侵權責任,而無違約責任;民事責任的歸責原則只有過錯責任,而無過錯推定責任;民事責任的賠償范圍和標準不明確等方面的問題。而這些問題也是未來立法上需要進一步完善的地方。
[參考文獻]
[1]李 本.關于司法鑒定人負責制的反思[J].中國司法鑒定,2010(2).
[2]鐘 毅,黃文杰.試論我國司法鑒定人的民事責任及其完善[J].法律與醫學雜志,2006(1).
[3]趙艷群.民事司法鑒定人制度研究[D].北京:中國政法大學,2003.
[4]梁慧星.侵權責任法若干問題[EB/OL].http://www.iolaw.org.cn/showArticle.asp?id=2687,2010-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