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珍++馬鴻濤?オ?
公正是司法的靈魂和終極追求目標。司法公正是衡量社會主義文明的重要尺度。司法作為保障人民自由權利、實現社會正義的最后一道屏障,對于維護人們的合法權益,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起著重要作用。中國要想真正實現民主化、法治化,就必須借助于司法公正,提高司法地位,樹立司法權威,保障司法獨立,并保證司法公正能發揮有效的社會價值。
目前,我國司法領域仍存在著一些司法不公的現象。公權力干預司法權,時有發生;在刑事訴訟領域,刑訊逼供、超期羈押、濫用死刑、判成冤假錯案等現象沒有得到應有的預防和治理。保障司法獨立,保證司法公正迫在眉睫。
一、司法公正的含義
司法公正的基本內涵就是要在司法活動的過程和結果中堅持和體現公平與正義的原則。司法主要是指法院的審判活動,公正的含義則包括公平、平等、正當、正義等。司法公正既要求法院的審判過程遵循平等和正當的原則,也要求法院的審判結果體現公平和正義的精神。前者可以稱為程序公正,后者可以稱為實體公正。它們共同構成了司法公正的基本內容。
程序公正。程序公正是司法公正的邏輯起點。沒有程序公正就保證不了實體公正,也就沒有司法公正。所謂程序公正,是指訴訟活動的過程對有關人員來說是公正的,換言之,訴訟參與人在訴訟過程中所受到的對待是公正的,所得到的權利主張機會是公正的。
實體公正,是指被侵害了的法定權利得到司法的救濟,被破壞了的社會正義得到司法的矯正。具體包括:(1)在刑事訴訟領域,實行有罪必罰、罪刑法定、罪行相當、附帶民事和保護刑事被害人等。(2)在行政訴訟領域,實現矯正違法行政行為、賠償因濫用職權而造成的損失、堅持比例原則與信賴保護。(3)在民事訴訟領域,實行過錯有責、損害賠償等。
二、我國仍存在一些司法不公的問題
(一)公權力干預司法權,時有發生。司法本獨立,人民法院理應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保證審判獨立、審級獨立、法官判斷獨立。現在,部分法院卻成為了黨政領導推行地方保護主義的工具,跨區域受審的受害人或違法犯罪者不能通過公正的司法程序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司法權依附于地方行政權,司法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司法不獨立現象確實令人擔憂。司法不公正直接影響到司法的權威性。如果司法失去權威性,人們將不再守法,并不再信仰法律,這將嚴重影響中國的法治化進程。
(二)程序公正被部分司法工作人員所忽視,在刑事司法領域表現得尤為突出,犯罪嫌疑人、犯罪分子的合法權益得不到應有的保障。犯罪嫌疑人、犯罪分子侵犯他人的合法權益,固然應受到法律嚴厲的制裁和懲罰,但是司法不能基于此,而損害他們本應有的合法權益。基于人權的考慮,司法務必要公正的對待犯罪嫌疑人和犯罪分子,使他們的合法權益也得到法律應有的保護。通過公正的司法程序,“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對犯罪嫌疑人做出公正的裁判,不僅會使受害人的合法權益得到救濟,犯罪分子得到應有的公正的懲罰,以理服眾,而且也會對其他民眾起到有效的警惕作用,減少違法犯罪行為的發生,促進社會的安定有序。
僅有一份盡現實體公正的裁判文書,使罪大滔天的犯罪分子受到刑罰的嚴厲制裁,而無視公正司法程序的嚴格依法執行,縱使此裁判再怎么公正,如若缺乏公正司法程序的外衣,讓此裁判不敢見天日,必定會引起犯罪分子及其親朋還有無數民眾的怨聲載道。
湖南商人曾成杰因犯集資詐騙罪,于2013年7月12日突然被執行死刑,其家屬并未得到通知,也未見上最后一面。“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基于對生命的敬畏,行刑前讓死刑犯會見家屬最后一面是司法應有的人道主義精神,這也有法律的明確規定。2007年03月11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聯合頒布《關于進一步嚴格依法辦案確保辦理死刑案件質量的意見》將死刑犯及其近親屬的臨終告別權明確為一項完整的法定權利。《意見》規定死刑犯可以要求安排會見近親屬;近親屬也可以提出會見死刑犯申請。而且這些要求和申請司法機關應當準許,并及時安排會見。《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四百二十三條明確規定:在執行死刑前法院應當告知罪犯有權會見其近親屬。罪犯申請會見并提供具體聯系方式的,人民法院應當通知其近親屬。罪犯近親屬申請會見的,人民法院應當準許,并及時安排會見。
而長沙市中級人民法院無視法律規定,無視司法程序,盡管曾成杰罪該致死,但剝奪了其最后會見近親屬的法定權利。這始終難現司法之公正性,司法公正之人權精神被長沙市中級人民法院大大忽視,此事已引起民憤。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死刑犯尚可與親屬臨終告別,唐《獄官令》就有明確的規定:“諸決大辟罪,皆防援至刑所,囚一人防援二十人,并官給酒食,聽親故辭決,宣告犯狀,仍日未后乃行刑。”而偏偏在我們如此進步的司法體制下,死刑犯與親屬臨終告別卻如此艱難?
司法公正,尤其是程序公正的缺失,不得不引起法律人的深思。死刑犯在行刑前會見親屬實屬人性之所需,法律之人權主義精神理應滿足一個將死之人的合理要求。此次長沙中院無視程序公正的做法已將司法為民、人權主義的理念掩蓋無疑。
司法不公正必然會影響司法的權威性,影響社會的安定有序。試想,人們會自覺遵守不公正的司法裁判嗎,會去遵守失去權威性的法律嗎?司法不公正將會激發民眾心中的不滿和憤怒,可能會增加違法犯罪行為發生的頻率,會引發一系列嚴重的社會問題。司法不公正將會嚴重阻礙中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建設進程。
三、保障司法公正之舉措
(一)加強司法工作人員公正司法教育,提升公正司法的理念,提高司法工作人員的法律素養,嚴格依法辦案,公正執法。
維護司法公正,是司法機關的神圣職責。審判機關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務必要確保每一案件都得到公正依法的裁判和執行,使司法公正滲透進每一個案件中。檢察機關依法行使檢察權,嚴格履行法律監督職責,確保每一部法律都能得到有效依法公正的實施,為司法公正保駕護航。每一司法工作人員務必要恪盡職守,嚴格公正依法用法,依法規范辦事。
對違法辦案人員給予相應的處分和懲罰,并自覺接受公眾和社會輿論的監督。嚴懲違法用法、施法人員,確保每一司法工作人員嚴格公正依法規范辦案,使公正司法理念扎扎實實落實到實處。
(二)改變過時的司法觀念,從只重實體公正,變為既重實體公正又重程序公正。實體本位主義僅僅著眼于追求實體結果的正確,而無視程序的正當性,其實質是程序工具主義乃至程序虛無主義。尤其是,由于它輕忽了程序的決定性意義,其所追求的實體正義也往往成為泡影,最終難以化為現實。然而,程序本位主義的要旨在于強調訴訟程序對訴訟結果的影響作用,它蘊含了程序正義決定實體正義、實體正義來源于程序正義的新型司法理念,并以此希望在較大幅度上矯正實體本位主義的偏頗,弘揚和彰顯司法的程序正義觀和程序優先觀,既追求程序公正又維護實體公正。應當說,在這種程序本位主義是一種較之實體本位主義先進的司法理念,是司法公正的高級階段,因而應當成為司法公正的一個理念保障。
(三)采取相應的措施,確保司法權從依附于地方行政權的體系中走出來,保障司法機關的獨立性。司法權應當具有超脫性、普適性、中立性和一體性,它應放眼于全國范圍內全部糾紛和全部當事人,司法機關不是僅僅為地方服務的地域性機構。嚴格拒絕司法的地方化或地方保護主義。因為司法的地方化或地方保護主義,是司法公正的大敵或大忌,也是實現司法公正的最大阻礙。
(四)發揮好檢察機關法律監督的職能和作用。檢察機關,尤其是其民事行政檢察部門,在接到相關舉報和申訴時,務必要認真調查,對違法的司法工作人員提出切實可行的檢察建議,避免冤假錯案的發生,保障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維護法律權威,保障公正司法。
司法公正是司法永恒的使命,司法機關及司法工作人員應努力堅守這一神圣的使命,恪盡職守、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讓司法盡現公正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