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波

今年華麗轉身后的《金山》月刊1~5期,對圖片的設置很見心思,精美的圖像或清新,或富麗,或瀟灑,或莊重,或現代,或懷舊,尤其是“微鏡頭”的圖片,同詩意漫溢的配文,彼此呼應,恰似在和讀者對話,牽扯著讀者的思緒宛如蠶繭抽絲般拉長,拉長。
一、人文厚重感。趙聲,祖籍鎮江,革命先驅,壯志未酬英年病逝。茅以升,祖籍鎮江,主持中國人自己設計并建造的第一座現代化大型橋梁——錢塘江大橋。賽珍珠,美國作家,獲諾獎,在鎮江生活18年,稱中文為“第一語言”,視鎮江為“中國故鄉”。“微鏡頭”依次給出的4幅、2幅、3幅圖片配文中有以下話語:
“從背后看這尊銅像,這個叫趙聲的青年軍人,你會發現,他是行軍的姿態。他的右腳向前邁出。他的前方是東方。”
“鎮江為這位橋梁大師準備了一張藤椅,請他坐下。他的身后,是錢塘江大橋的寬幅照片。那座鋼鐵大橋是他的紀念碑。”
“她用一部長篇小說,在東方與西方之間,造出一座橋。借助這座橋,兩種文明有了見面的機會。”
上述“微鏡頭”對準的凝結人文沉淀感的圖文,傳導出歷史的回聲,綿綿敬仰之情在讀者的心間流淌、跳躍、升騰。如此輝炳歷史文化名城上空的革命前輩和文化名人的星座,想必《金山》會次第呈現。
二、歷史縱深感。當下老百姓的幸福賬單不斷刷新,城市現代化進程的提速,更讓市民搬進了生活設施一應俱全的樓房,但是眷念過往的情愫每每濃得揮之不去,串連起尊重歷史、珍惜現實的尋常巷陌和街坊:“市井深處的鎮江味道”,好吃;“流過童年的運河水”,老照片和新照片;“打醬油過大年”,喜慶;“來自小街的幸福”,那黑瓦青磚的平房,碎石的路面,公用的水井,稀罕的老虎灶,熟識的剃頭店,巷子里坐在小板凳上聊家常的老人……這些與時光相隨打著歷史印記的“微鏡頭”不就是《金山》的預期?
三、自然親近感。鎮江的山水越來越美,進入“微鏡頭”的光和影柔和出家鄉的美景。日光下的“三山”、西津渡和田園景致圖片成了人與自然融合的“攝影展”,這會讓世人更多地走進其懷抱。要說的是《金山》的受眾很廣闊,國內外的風光作品不妨擇其刊用。要商討的是 “最浪漫的事”的一組圖片:3幅青年人的愛情,1幅老年人的相伴,很溫馨;另1幅“兩小無猜的童年”——一個小女孩和一個小男孩坐在鐵軌中間的枕木上玩耍,前方疑似一列火車,這樣的浪漫與無猜怎么看都免不了擔驚受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