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鄭菁
摘 要:口語能力成為行業人才招聘的重要衡量標準。針對高職院校學生在學習英語口語中的難點進行剖析,提出在教學過程中幾種切實可行的對策,目的在于提高高職英語口語教學的效率與水平。
關鍵詞:口語;學習障礙;對策
高職英語人才的培養目標應定位為具有較高的知識層次、較強的創新能力、掌握熟練技能的高技能人才。因此,高職英語口語教學應關注學生職場中語言應變和運用的能力。
一、高職生英語口語學習障礙的主客觀原因分析
高職院校學生英語基礎普遍較差,開課形式以大班教學模式為主,學生個體的口語能力得不到應有的重視,能力發展也受到嚴重地限制。
(一)主觀因素
1.學習情感的影響
學習情感是指學習者在語言學習過程中的態度體驗,對學習者的學習成效起著重大影響,能直接影響學習者的主動性、學習態度及對知識的掌握程度。
(1)缺乏強烈的學習動機。高職院校生在英語口語學習中更容易產生弱勢心理,自我認同感和從外界獲得的認同感不強。這些心理暗示嚴重地干擾了學習者的學習動機,從而造成學生的畏懼心理和主動性缺失。
(2)語言障礙扼殺學習興趣。學習焦慮是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不斷體驗學習所帶來的各種壓力而引發的不同程度的緊張和焦慮。
2.高職生在英語口語學習中所遇到的語言障礙通常體現在聽和說兩方面,長期重“讀寫”輕“聽說”的英語教學,造成學生在語言實際運用中的“聾啞”狀態,學生失去口語學習的信心和興趣。
(二)客觀因素
1.教育改革的推行
因長期接受“重筆試、輕技能”的應試教育,很多學生的聽說能力被弱化。各大院校重視考級,很少把口語作為一項必須掌握的技能來要求學生,忽視了對學生語言應用能力的培養。
2.教材的適用性
國內少有幾套專為高職生編寫的實用性強的英語口語教材,仍過分強調“如何”(語法)和“什么”(詞匯),凸現不了“交際”功能,缺少語言交流的真實。
3.教師的影響
教師的業務素質和綜合能力會直接關系到學生語言能力的提高。如,教師自身口語水平匱乏;課堂教學手段單一;自身缺乏中西方文化差異的知識水平等。
二、提高高職英語口語教學效果的策略
1.學生的學習策略
英國語言學家Wilkins認為,英語口語教學效果又取決于教師、學生、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等多種因素,而學生是內在因素,起著決定作用。輕松愉快的語言環境,多元化的課外活動,可以促使學生的語言能力最終轉變為交際能力。與西方文化相比,中國文化使學習者表現出被動、內斂的特征,有悖于西方人主動、求異的行為方式。了解跨文化知識,可以更好地理解語言的內涵,避免交際過程中可能發生的禁忌或尷尬。
2.教師的教學策略
課堂上教師應提倡以學生為主體,充當協助者、監督者、組織者等多種角色,結合學生心理狀況和學習需求開展教學活動。可以運用多媒體,展示圖片或目的語導入話題,通過電影配音、游戲等能夠調動學習熱情的活動,選擇有較強的故事情節或趣味性的易懂短篇,恰當地使用肢體語言、面部表情,保證學生理解后,讓一組學生表演出相應的情節。根據學生水平、心理和興趣等具體情況,分層、分組教學,教師扮演“導演”的角色,有效地組織“演員”積極參與到各項教學活動中,并對“演員”的表現給予適當的引導,對待錯誤不急于糾正。
3.教材的改革策略
鑒于高職生口語水平和培養要求的特殊性,教材內容的編制應注重其真實性、特色性,主要可以從語音外殼、交際特性和文化載體幾方面著手。王德春認為,語言是以語音為物質外殼,以語義為意義內容的、音義結合的詞匯建筑材料和語法組織規律的體系。學習語音知識,重視語音訓練,配備發音純正的學習軟件,能使學習者的語音更加自然、準確,是編寫口語教材時不容忽視的一部分。口語本身具有語言的隨意性、語句的重復和不完整或借助非語言因素(Body Language)替代等多種特征,教材的編寫應圍繞生活、社交和職場等內容,引入相應的文化背景知識,了解賦予語言所特有的社會文化以及文化作用下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以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參考文獻:
[1]葉一青.如何開展英語口語教學的探索[J].教育探索,2006(01).
[2]陳小華.真實 自主 宜情:高職英語口語教學實踐與反思[J].中山大學學報叢,2004(05).
[3]劉曉民,劉金龍.對我校非英語專業大學生英語口語狀況的調查與分析:一份實證報告[D].上海工程技術大學教育研究,2006(04).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