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鄢柏林 呂艷
摘 要:對于教育資源相對薄弱的農村小學教育,創設問題式及基于實踐的教學方法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及提高教學水平。針對目前農村教學實際情況,需從四方面著手,著力于提高農村教育。
關鍵詞:問題式教學方式;合作小組學習;數學建模
農村學校辦學條件落后,師資力量薄弱,教學設備短缺以及農村家長意識落后等問題在短時間內不可能全部得到解決。筆者作為一名從事農村教學20余年的數學老師,在教學中努力探索,總結以下成功的數學教學模式的運用。
一、學習及教學模式不斷與時俱進,提倡“合作小組學習”的新模式
農村學生最大的特點是樸實、踏實。在學習數學上,表現為勤奮好學,學習內容相對較簡單,學習時間相對城市學生更充足些。但不足為機動靈活不夠,學習盲目性比較大,主觀能動性不高,學習目的性不明確。而課堂上授課方式古板,教師成為課堂的中心,不注重與學生的互動,更不注重與實際相聯系來加強學生的理解,課外不注重對于學生的延伸教學,這樣不利于學生養成舉一反三和聯系實際想問題的習慣。目前進行的“小學數學合作學習的教學實驗”,以“主體參與”為突破口,設計了教與學的四自式框架與小組學習的合作學習課堂結構新形式:自看課本—自想問題—小組學習—自練習題—自我小結。
“合作小組學習”的方式能實現學習優秀的學生帶動學習困難的學生,定期舉辦一些小組之間的比賽,能充分發揮全組人的積極性,共同學習和進步。合作學習的方式,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寬松自由的學習環境,在這種氛圍中,每位學生都有平等的機會在各自的小組中討論并解答問題。在交流討論中,學習其他同學的優點,開展互學、互查、互評活動,使學生在檢查對方的同時也學會檢查自己,在評價其他同學時也學會評價自己。同時,還能培養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提問題,發現問題及合作的習慣。
二、在廣泛普及多媒體教學的同時,尋找農村里更真實的生活教具
數學相對于語文、音樂和英語等學科來說,教學手段相對單調,教具也相對較少,因此學起來枯燥無味,以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為源,輔以多媒體教學,能給教學改革帶來一片生機。教師要運用生動的語言、傳神的手勢、直觀的教具、表象的多媒體和精美的板書,引導學生從美的感性認識中激發興趣,從而去實踐創造。在數學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將難點問題簡單形象化,抽象問題具體化,使學生真正地感知認識數學知識。
農村也可以提供一些特有的教具,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收集一些廢舊的東西或在山間田里找,農村還有廣闊的大自然,那都是我們探索這個世界的最初始的物質,這樣不僅進行了資源再利用,更能培養廣大學生熱愛生活及大自然的情懷,培養實驗觀察能力,激發學習興趣。教師在與學生的交流中,要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告訴他們知識的重要性,多帶他們做一些有利于學習的活動,給他們講和他們生活有關的應用問題,或是農村實際應用中的問題,讓學生發現知識存在于社會,存在于生活,和我們的生產、生活等密切相關。對于大自然的日升月落、四季交替等神秘現象,鼓勵學生用眼睛觀察,用心靈感受,跟在教室里教授深奧晦澀的公轉定理相比,這兩種教學效果完全不同。留家庭作業應注重切合實際的問題,比如,讓學生自己到大自然中尋找數數用的教具,不僅讓學生學會了生活技能,也完成了枯燥的數學題。
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古人云:“教未見趣,必不樂學”“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習興趣是最好的老師。(1)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責任感和成功欲;(2)循循善誘,使學生在寬松和諧的氣氛中愉快學習;(3)為每個學生智慧、才能的發揮創造機會和條件;(4)消除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各種矛盾;(5)改變學生的不良學習行為和習慣。教學的理論與實踐都清楚地告訴我們,教學的成敗歸根到底要看學生自身的努力;所有教學效果都是以學生是否參與、怎樣參與、參與多少來決定的。過去說學生是教師教會的,這是一種典型的教師中心論。如果學生不愿參與,教師教得再好也是枉然。基于此,進行“學會參與”與“參與教學法”實驗,摸索總結出“參與教學法”的基本原則和操作要素。基本原則包括主動性原則、體驗性原則、激勵性原則、反饋性原則。操作要素有四點,即重視激發興趣,啟發學生參與;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參與;及時反饋調整,強化學生參與;采用積極評價,鼓勵學生參與。
四、結合農村生活情境,巧妙融合數學建模思想
數學是一門研究數量關系、空間形式的科學。學習數學是為了將數學應用于社會,服務于社會。實現此目的的途徑是把實際問題與數學聯系起來,通過數學模型來實現。數學建模能提供一個完整、真實的問題情境,將現實生活中與數學有關的素材及時融入學習課堂中,把教材內容結合生活實際、社會熱點、自然環境等與數學問題有關系的各種因素巧妙地轉化為學生日常生活數學問題的火熱思考,把其當作解決問題的支撐物來啟動教學,使學生產生學習興趣,讓學生從身邊具體的情境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認識到問題的價值性;讓學生抓住問題的錨樁,不失時機地激發學生的探索興趣和生活經驗,促使學生用積累的經驗感受問題情境中隱含的數學問題,使學生盡快將生活問題抽象成數學問題,盡快感知數學模型的存在。教師通過結合教材創設生活情境建立數學模型,讓學生初步學會將數學模型生活化,體會到數學模型的實用性,從而激發學生應用數學建模的興趣。由于現成的教本上關于數學建模的內容很少,所以需要教師用自己的數學建模意識啟發學生,引導學生主動思考,開展討論,在自覺學習中構建數學建模的意識。
學習本身是一件艱苦的事情,僅靠興趣是不能長久的,學生在愿學、善學的基礎上,還要逐步去體驗學習的樂趣。這里說的樂趣來自學習過程中對成功實踐的體驗,需要通過觀察問題、發現問題、驗證結論、體驗本質,歸納和發現新結論。
參考文獻:
[1]李澤成.淺談小學數學概念教學.新課程:教師版,2013(01).
[2]瞿雯潔.小學數學生態化教學探究.新課程:教師版,2013(01).
[3]程良軍.小學數學教學多媒體運用藝術.新課程:綜合版,2013(02).
[4]江育兵.淺談小學數學教學.讀寫算:素質教育論壇,2013(15).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