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黎國平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深入,情感教育越來越被諸多教育者所重視。閱讀教學是語文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施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徑。而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有效實施情感教育需注重方式方法。
關鍵詞:語文閱讀教學;情感教育;方法
情感教育是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實施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途徑,是推進教學過程優化的最強的驅動力。在新課程背景下的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注重情感教育,培養學生健康、積極的情感,進一步促進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那么,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怎樣進行情感教育呢?下面結合教學實踐,談談本人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一、通過學生朗讀、誦讀感知作者所表達的情感
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有感情的朗讀是學生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和獲得作品情感的基本途徑。它把無聲的視覺文字化為有聲的聽覺語言,把儲存信息的符號載體還原成作者所要表達的真情實感,使作品中的人物、情景躍然紙上。學生與作者之間跨越時間、空間進行一場對話,雙方以讀物為中介,以情傳情,實現兩個心靈的理智轉換和情感交流。在教學的全過程中,始終貫穿著朗讀,學生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情感。
首先是課前朗讀,課前朗讀的要求只是要學生齊讀,找出自己不會讀的字詞,達到初步了解文章內容的目的。其次是課堂朗讀,在課堂教學中,這一次的朗讀與課前朗讀的要求有所不同,要求在前一次朗讀的基礎上加上自己的理解有感情的朗讀,不必齊讀;在朗讀過程中,要求學生對文章的關鍵詞、句加以勾畫圈點。這一次朗讀后,學生對作者所要表達的感情已有所理解,為下一步的分析課文奠定基礎。再次是分析后朗讀,這次朗讀是在分析課文的基礎上進行,要求較前兩次要高很多,而且只是有側重地讀,重點朗讀文章的主要文段,要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有選擇地讀,要能夠正確、流利、有情感地朗讀,讀出文章的韻味情致,讀出作者的喜怒哀樂,讀出學生的真情實感。例如,在教讀《岳陽樓記》時,第一次朗讀,學生通過朗讀初步感知文章的內容;第二次朗讀,勾畫出一些難懂的語句文段;第三次朗讀,在講解的基礎上,基本能感受文中兩種不同的心境以及作者那種波瀾起伏的感情和對信念的執著追求。
二、通過教師導讀,溝通作者、教師、學生的感情
這里所說的導讀,主要是教師指導精讀,要教會學生學會精讀,學生是教學的主體。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先“情動于己”,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調,和作者同喜、同悲、同褒、同貶,釋放自己的情感,就能運用生動的語言再現課文所提供的藝術形象或具體畫面,啟發學生的形象思維,喚起想象,沿著作者的情感軌跡運行,把學生引入情境之中,產生感情共鳴,做到“字訓其義,句貫其意,文尋其脈,篇會其旨”。
如,在教學《包身工》的過程中,學生在讀解包身工起床情境一段時,開始只覺得一片混亂,并且對“在離開別人頭部不到一尺的馬桶上很響地小便”“將身體背轉一下公然在男人面前換衣服”“蓬頭,赤腳,一邊扣著紐扣,幾個還沒睡醒的‘懶蟲從樓上沖下來了”等情節并不能理解,第一反應就是全班哄堂大笑,個別學生更是互相取笑。這種情況下,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正確理解文中所表達的感情成為必要,諸如“‘沖字表現包身工當時怎樣的心態”“這一段寫包身工女性害羞感覺的遲鈍,是一種怎樣的心態表現?為什么會有這種心態的出現?”通過討論,學生基本能理解包身工那種被奴役、被威迫的可憐和她們長久受非人的折磨變得麻木的心態以及作者對她們的深切同情。
隨著問題的解決,學生由不懂到懂,增長了知識,提高了能力,逐步明白了作者在這些文字中所注入的感情,受到作者的感染,在潛移默化中與作者的心靈達到相感通,加強了情感體驗。情感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獲得情感體驗,反過來,學生心中所形成的情感又促使教師加強對文中的情感感應。在這一互動的過程中,作者、教師、學生之間的感情達到了融會貫通。
三、通過聯想、想象,感悟文中之情,實現情感再造
在文章的講解、品析過程中,作者、教師、學生之間的感情達到“感通”,形成共鳴。但是,閱讀教學中的情感教育并非到此為止,教學的目的不能以追求作者本意為唯一目標,而應憑著學生的已知,去探求、發現文章的各種內涵,使學生對文章的理解達到原形理解和創造理解的結合,形成“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結果。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注重激發學生學習的創造性,聯系生活實際,拓展思維空間,觸發學生的情思,以深化情感的體驗,獲得學以致用、學創相生的教學效果。具體地說,就是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聯想,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實現情感再造。
當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獲得某種情感體驗后,會思緒萬千,或者重新搜索相關的閱讀資料,回憶過去已經學過的知識,挖掘自己曾有過的相似經驗,打開歲月塵封的大門,獲得新的認識。在教讀《荷塘月色》時,為加深學生對文中作者情感的感受,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我要求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用圖畫的形式,畫出月色下的荷塘,學生感受作者心中那淡淡的哀愁,展開想象的翅膀,畫下幾十幅不同的月色下的荷塘。這一過程開拓了學生思維的領域,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無形中又使學生對課文產生了新的感受,在感受美的熏陶之后進行美的再創造,再經歷一次新的情感體驗。
語文教學離不開情感教育。在新課程背景下的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重視情感教育,注意點燃學生情感的火花,讓學生在情的感召下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學習活動中,使語文課堂教學變得生動起來、輕松起來,從而達到陶冶學生情操、凈化學生心靈、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教學目的。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