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許耀山
摘 要: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是中學思想政治課的基本任務之一。在具體的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樹立學生的愛國主義信念至關重要。
關鍵詞:永恒主題;報國之戀;愛國之志;主體教育
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始終是學校德育工作的永恒主題,也是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基本內容。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思想政治課中加強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激勵學生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的偉大“中國夢”而奮發學習,具有重大意義。結合多年中學教學的實踐,就中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提出幾點思考。
一、注重培養學生家鄉之戀,升華其愛國之情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把祖國、家庭和個人緊密地與“國家興亡”聯系在一起,是中華民族愛國之情傳統中一個突出的特征。“國家國家,國而家,家而國。無家何以國,無國家焉附?”為此,在教學中應注意培養學生從熱愛自己家鄉開始,讓他們懂得只有熱愛家鄉的人,最終才會認識到祖國母親的可愛。所以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就是要讓學生首先了解自己的家鄉,采取多種方式:如組織交流(講解與學生自學材料結合)、實地考察(有計劃、有組織地考察家鄉之美、之最)、召開主題班會等,對他們進行愛家鄉教育,在實踐活動中訓練和培養他們的愛國愛鄉行為,從而真正樹立熱愛家鄉的依戀感、責任感、自豪感。同時,教師應以身作則,以身示志。教師既是教育者,又是學生的楷模,教師的言行處處表現為熱愛家鄉、熱愛國家,堅持社會主義道路,以模范行為感染學生,激勵學生家鄉可愛的感情,培養學生的報國之戀。
二、要重視“網絡文化”對加強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影響
當前網絡時代迅速發展,信息資源在全世界流動,它極大地豐富了青少年的信息量,開闊了他們的視野,互聯網已成為青少年認識世界的重要渠道。通過互聯網,他們看到了我國與發達國家的差距,網絡世界正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傳統的生活方式和教育方式。網絡擁有高度的開放性,這種開放性使得全球不同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等的沖突與融合成為可能。青少年的思想觀念正日益受到網絡文化的強烈沖擊與挑戰,網絡傳授信息的方法和手段要比我們教師在課堂上對青少年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手段“高明”得多。同時,由于網絡具有負面效應,對世界觀、人生觀正在形成的青少年來說,危害極大,對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十分嚴峻的挑戰。
面對高科技支持下的互聯網,思想政治課教學應把它作為對青少年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領域加以重視,把網絡作為對青少年學生進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的新陣地,從青少年的切身利益出發,分析互聯網的消極作用對青少年健康發展的影響,使他們對互聯網的作用有一個全面的、清晰的認識。每一位思想政治課教師應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優勢,以加強青少年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為己任,不斷提高他們的政治素養,堅定他們的政治立場和信念,正確認識、處理全球化和民族化兩者的關系,強化國家意識,增強愛國主義信念。
三、正確認識中華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取長補短,揚善避惡
中華傳統文化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就是關心國家和社會,強調為社會、為民族、為國家的愛國主義思想,要求人要以“天下為己任”。它強調:“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把自己的修養和社會、國家聯系在一起。“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每個人都要關心國家大事,“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莊子說過:“小人則以身殉利,士則以身殉名,大夫則以身殉家,圣人則以身殉天下。”所有這些都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當然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官本位等思想也阻礙著中國發展的進程。改革開放以來,國外先進的文明成果為我們所用,其腐朽的東西也乘虛而入,不斷地影響著我們的年輕一代,加劇了各種異質文化價值觀的沖突,構成了對社會主義精神文化和價值文化的挑戰。同時,在當今的市場經濟條件下,金錢成為財富的體現,擁有金錢就意味著擁有各種社會財富,這種狀況極容易導致青少年產生拜金主義的思想。傳統文化中倡導的重義輕利思想,在不少學生心目中已轉變為重利輕義,甚至是見利忘義、唯利是圖,這種情況對社會主義的價值觀、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思想的教育都造成了嚴重的沖擊。因此,在教學中,青少年應學習古人又不拘于古人,把中華傳統文化思想的精華和現代社會的要求結合起來,與西方文化進行深刻的比較,樹立學生關心國家和社會,把外在實用性、功利性和內在道義圓滿地結合起來。
總之,思想政治課中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應以具體的、生動的感性材料與理性的、抽象的思維相結合,由淺入深,加強引導,講究方法,切忌脫離實際,把愛國主義的內容搞成一些抽象說教。愛國主義教育需要講一定的道理,但更重要的還在于讓學生有一定情感的體驗,通過撥動情感這根弦讓學生在內心深處產生共鳴,從而把愛國的熱情外化為具體的行動,讓愛國主義教育收到成效。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