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莫瓊鳳
摘 要:人教版小學教材第一冊數學課本,在半圖半文應用題未出現前,編有“看圖列算式”和“說圖意列算式再計算”的內容。不僅有助于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發展邏輯思維,而且也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抽象、概括的思維力和想象力。
關鍵詞:圖意;算式;數量關系;邏輯思維
人教版小學教材第一冊數學課本,在半圖半文的解決問題未出現前,編有“看圖列算式”和“說圖意列算式再計算”的內容,這是為學習簡單的解決問題打基礎的。對于這種沒有文字的解決問題教學,我是這樣進行的。
一、從講清加減概念入手
講清加、減、乘、除概念,是正確解答問題的前提。要講清四則概念,又是離不開解決問題(應用題)教學的。事實上,在一年級講加減法意義時,就是從解決問題教學的開始的。在教加減法意義時,教師用學生熟悉的事物、圖片,進行演示或口述,能使學生從直觀中逐步抽象出數學概念,明確加減的意義。每次演示或口述,要求學生分清楚:告訴我們什么,問我們什么,為以后學習解決問題的“條件”和“問題”做準備。先要求學生將圖意(或演示)復述幾遍,再列出算式。列出算式后再要求學生根據算式復述圖意,說清道理。要使學生了解解決問題的結構和敘述次序:先說出“條件”,再加上一個要計算出來的“問題”。
二、學會把圖意抽象為算式
在講加減法意義時,就是從看圖寫算式入手的,不過當時是以教師示范為主,算式主要由教師列出來,教學重點是使學生明白加減法算式的實際意義。看圖寫算式則要學生在懂得加減意義的基礎上進一步能根據圖意正確地列出算式來進行計算,這要分幾步來進行:第一步,由填補算式到列算式;第二步,由一圖一式到一圖二式;第三步,一圖多式。
三、逐步培養學生能從不同的角度說圖意列算式,逐步提高,由簡到繁
分成三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出示的是單純的加法或減法的圖,從圖上學生一眼可以看出是加法還是減法的。第二階段,圖意是加法還是減法,并不明顯,要由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自己去設想出來。第三階段,出示錯綜復雜的圖,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用多種講法來講述圖意,列出多種算式。
四、讓學生掌握豐富的表達數量關系的語匯
在學生說圖意時,教師要注意學生用語確切,并啟發用多種不同講法來豐富詞語,為以后學習文字的解決問題掃除文字上的障礙。例如,學生口述圖意:“有6只青蛙在荷葉上玩,有2只小青蛙跳到水里,還剩幾只?”教師問:這里“還剩”是什么意思?學生說:“剩下的意思”。教師啟發:不用“還剩”能不能用別的詞來代替?這下學生可活躍了。類似的練習經常進行,使學生口述圖意不拘泥于呆板的幾個詞語,既能豐富學生的語匯,也有利于學生智力的發展。
五、想想算算,培養學習興趣,發展邏輯思維
為了培養學生學應用題的興趣和勤奮善想的習慣,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可設計一些生動有趣的練習。例如,為了教會學生從問題出發進行思考的方法,教師出示一捆鉛筆,先跟學生一起數,共有10支,教師隨手拿走一部分,問學生能不能知道拿走了幾筆?要求學生想一想、猜一猜。這樣的活動,學生很感興趣,他們對解決問題中“問題”與“條件”間的內在聯系就更有體會了。經常出一些趣味性思考性的問題讓學生想想算算,對培養善于思考的習慣,發展邏輯思維大有好處。
教學實踐使我體會到:講清加、減法的概念,是正確解答問題的前提,而且可以培養學生抽象、概括的思維力和想象力。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