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光全
摘 要:教學的有效性包括三種含義:有效果,指對教學活動結果與預期教學目標的吻合程度的評價,教學效果是指每一節課的教學質量;有效率,教學效率=有效教學時間/實際教學時間×100%,就是指單位時間內所完成的教學工作量;有效益,指教學活動的收益、教學活動價值的實現。
關鍵詞:體驗數學;感受數學;有效學習
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使學生在數學上有提高、有進步、有收獲。也就是說,教學有沒有效益,并不是教師有沒有完成教學內容或教得認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么或者是學生學得好不好。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指出:“要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中逐漸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感受數學的力量,同時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為此,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對于數學有效性教學的策略進行了以下幾點探究。
一、體驗數學“生活”之味,體會數學魅力
數學教學內容大多可以在生活中找到適合小學生接受的原型,因此,我們要從學生的生活背景出發,設計生活化的情境,使學生體會到數學的價值與魅力。
二、感受數學“抽象”之趣,運用有效教法
多媒體教學的使用,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使課堂教學變得“活”了起來。教師應該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認知水平合理運用多媒體技術,按照教學的需要,逐步展現在學生面前。
三、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實現有效學習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數學課堂教學要為學生提供“做”數學的機會,使學生在具體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交流活動中,變抽象為具體,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從而實現有效學習。
四、注重教學反思,促進有效教學
記得有人說過:“教無定法,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因為我們的教師不是圣人,一堂課不會十全十美。所以我們自己每上一節課,都要進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對每一個教學環節預設與實際吻合、學生學習狀況、教師調控狀況、課堂生成狀況等方面認真進行總結,找出有規律的東西,在不斷“反思”中學習。我們反思的主要內容有:思考過程、解題思路、分析過程、運算過程、語言的表述、教學的思想方法進行反思等,以促進課堂教學質量,教學效果也一定會更好。
教學作為一種有明確目的性的認知活動,其有效性是廣大教師所共同追求的。無論課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課堂”是我們教師永恒的追求。我們要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在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課堂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實效。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