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瑞
摘 要:“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是2011年版新課標追求的首要目標,是長期、隱性目標,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傾注情感與愛心,有利于該目標的達成,有利于初中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關鍵詞:情感;態度;價值觀;愛心;關注;教師魅力;賞識
2011年版的課程標準的基本價值取向是“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意味著思想品德課需走出目標單一、過程單調的“教育模式”,讓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獲得充分的展露,培養出五彩斑斕的人格。從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這一理念出發,課程標準特別加強了課程目標中“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個維度,而且特別指出,“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是長期、隱性目標。落實這個目標所有的功課都有責任,但是初中思想品德課的責任比其他功課略重,所以在思想品德課上傾注情感與愛心,激發學生的情感思維十分重要,是為學生的未來奠基,為國家的復興添磚加瓦!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只有當情感的血液在知識的肌體中歡騰跳躍的時候,知識才會融入人的精神世界。”作為一位思想品德科教師,更要認識到這一點,通過設計各種情感交流的活動,營造情感交流的氛圍,縮小師生之間的情感距離,使得雙方互相了解,走進對方精神、情感甚至整個心靈世界,并以此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情學互融的基礎上,使教學能聽之順耳,理之達心,知之入腦,從而達到理想的教育境界。
一、愛是教育的奠基石
“愛”是教育成功的保證。馬斯洛關于人的需要的學說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被人愛和受人尊重的愿望。”如果我們能讓每個學生快樂成長,學生的潛能就會激發,奇跡就會出現。孟子曰“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要真能用“幼吾幼”之心去呵護每一位學生,春風化雨般地給他們輸以愛的醍醐,飲以愛的瓊漿,前提是要寬容,用寬容之心對待學生,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他們,理解他們身上的不足,給他們足夠的時間去改正。愛學生是教師工作的全部動力,愛學生是師德修養的集中體現。教師若能給學生一個微笑,學生必定回報一個溫暖的春天;教師若能給學生一片愛心,學生必定回報一片寬廣的海洋。教師只要放下架子,走進學生的生活,一句笑話、一個微笑,就會在不知不覺中縮短師生之間的距離;教師只要傾注一片愛心,就能走進學生稚嫩的世界,走進學生純潔的心靈。
二、注重細節,關注學生的成長
歌唱家的最高理想是“讓每一位聽眾都覺得你在為他一個人歌唱”。教育也是這樣,如果想與學生很好地溝通,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他覺得你在關注他。最高境界就是讓你的每一位學生都覺得你非常關注他,想看到他的進步、他的成功。思想品德科任教師首先要糾正“思想品德是副科”“隨便教教”等錯誤觀念,要熱愛自己從事的教學工作,為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提升服務。
“目以傳情,情以助人。”目光是教師激勵學生、傳遞希望的情感載體,教師要恰當地使用無聲語言,捕捉時機,適時地向學生傳遞信息,或給予鼓勵,發現他們的閃光點,或給予提醒,糾正其錯誤,例如,在課堂上,有些同學愛發言,但看問題停留在表面,這時就及時用溫馨的目光鼓勵他們發現本質。有些同學上課走神,要及時對他們皺皺眉,提醒他們認真聽課。
重視作業批改和書寫評語。每一次作業,學生做錯的題目,我不打“×”,而改為“”,等學生改正后再接著補“/”符號,這樣就合成了“√”,這一細節的處理就督促學生要改正錯誤;另外特別注意給學生一個好的評語:發現進步,就表揚;發現錯誤,委婉地提出;學生有困惑,幫助解決,激勵他們相信自己,創造輝煌的未來。簡簡單單的幾句話,會讓學生覺得你很關注他,會讓他們感到你的溫暖。
記住班上孤兒、單親、父母再婚、家庭有特殊困難的學生的生日,帶領全班同學給這些學生過生日,雖然這樣關注的只是一少部分學生,但可教會大部分學生如何去愛,集體凝聚力也會增強。
三、完善自我,用形象魅力吸引學生
在學生的心目中,教師是他們心中的“神”,教師的形象魅力直接影響到學生健康的靈魂和健全的人格的養成。教師的儀表與風度,知識與才華,品格與修養往往成為能否吸引學生的重要因素。在學習“學會欣賞”時,我就把個人的特長展示給學生,讓學生來評價,有些學生甚至產生個人崇拜的心理。
同時,教師還需要努力養成健康的個性品質、廣泛的興趣愛好、堅強的意志、開朗的性格、平和的心態和積極向上的情緒,這些也是教師形象魅力形成的關鍵。在學習七年級思想品德“我和父母”這一課時,我就把自己收集和拍的父母30歲、40歲、50歲的合影照片給學生看,學生發現我的父母的照片有歲月的痕跡,我就順勢進行道德教育,學生心靈深受觸動。
四、賞識你的每一位學生
“讓每位學生走向成功”是2011年版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之一,而賞識每一位學生的長處,肯定他在成長過程中的細微進步,讓他不斷有成功的體驗,對學生的健康發展至關重要。尤其是針對相對處于弱勢地位的思想品德科教育工作,更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程,如果學生總在經歷一次次的失敗和長期處于對他們低評價的環境中,他們的自信會逐漸喪失,由于缺乏成功的體驗和成就感,他們將不會學習這門功課。我國最早的教育專著《學記》指出:“教者也,長善而救其失者也。”所謂“長善”,就是鼓勵學生發揚其優點,從而激發他們內在的潛能。我們熟知的教育心理學中的“皮格馬利翁效應”“羅森塔爾效應”,即是充分利用了教師的期待和賞識。
人無完人,何況孩子。作為不成熟的孩子,直來直去,缺點多又不善掩飾,難免會令我們哭笑不得。但只要我們相信每一位孩子都是人才,相信每一位孩子都能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成功,在此基礎上賞識孩子的長處,培養他們的自信心,那么奇跡就會不斷地在我們身邊出現。
總之,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老師要多關愛學生,多給他們陽光,他們就會有燦爛的時候,這樣學生就會努力學習,好好做人,實現心中的理想。
參考文獻:
[1]劉祥.與優秀教師同行[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2]趙國忠.教師最需要的心理學[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
[3]王義秀.新課程標準與課堂教學實踐[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4]呂勤.課堂大問題:名校高效課堂問題診斷[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