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林鵬
摘 要:當前小學數學教學法有待加入一些創新元素,提出了幾種創新的方法:動手操作法、操課法、游戲法,希望可以運用于實際,提起孩子們對數學的興趣,同時提高他們的認知能力。
關鍵詞:數學;教學法;創新
學數學可以鍛煉人的思維,把數學學好了,孩子們收獲的不僅僅是學習成績,還有可能得到一些一生受用的東西。老師對數學教學法要格外重視,下面提出一些創新方法。
一、動手操作法
俗話說,小孩的知識在指尖上。小學生年齡小,好奇心強,愛動愛玩,注意力常與興趣相關,喜歡動手探索。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想方設法引導學生自覺或不自覺地動手參與探究知識的形成過程,對學生數學能力的形成十分重要。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和實際情況,創設一些情境,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獲取經驗和知識,主動感悟數學思想、數學方法。這不但有利于激起學生的數學興趣,培養學生的數學情感,而且還能從小培養學生的動手探究習慣。
這里舉例說明,有人曾提出這樣的方法:在教授《用字母表示數》這一節內容時,可以先叫學生用自備的火柴搭建正方形。同時提問,搭1個正方形需要4根火柴,搭2個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搭3個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搭10個這樣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搭100個這樣的正方形呢?如果用x表示所搭正方形的個數,那么搭x個這樣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你是怎樣表示搭x個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的呢?學生思考后與同學交流,并動手,學生在這一活動中經歷了一個有價值的探索過程,同時,嘗試用數學符號表達自己的發現,與同伴交流,比較一下大家的表達方式是否一樣。在活動中,學生不僅接觸到了用字母表示數,更了解到為什么要學習用字母表示數,通過經歷應用數學解決問題的過程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新能力,同時,讓學生在活動中充分展示自我,體會數學給他帶來的成功機會和快樂。
再如,在教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和圓的面積時,首先要讓孩子們掌握基礎公式;其次,讓他們用若干個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半圓來拼湊圖形,然后讓他們計算所拼湊的圖形的面積;最后,再讓他們把所拼湊的圖形的輪廓畫在紙上,自己將其分解成若干個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半圓,再計算面積,并與上次所得的面積比較,親身體驗。
二、操課法
對于剛學九九乘法的孩子,可以用操課法來教他們鞏固乘法表,具體來講,就是在他們做操的時候,把乘法表當作做操口訣,一邊做操,一邊背誦乘法表,這樣的背誦法,既沒有壓力,又可以每天都背。對于其他口訣,也可用此方法來背誦。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絕對是至理名言。要背誦,學生不是慌張,而是在輕松的做操過程中,因為很輕松,所以可以很容易就記住。在運動中不自覺地學習,正如在不自覺的環境中學會了自己國家的語言一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在沒有意識到壓力的情況下學習。
三、游戲法
老師在課堂上幾乎只教孩子們與課程有關的事,但是,不妨教他們做一個這樣的游戲:以六七個孩子為一組,先選一個組長,組長出題,大家算題,規定算得最慢的人做下一次的組長來出題,如此反復,孩子們在這樣的過程中必然會有不少長進。而這樣的游戲,當他們學會之后,可以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運用不同的知識玩耍。這樣的游戲不僅能讓孩子們增長知識,而且有助于提高他們的智力。
在玩耍中學習的孩子更快樂,玩耍滿足了孩子們的欲望,同時也激發了他們的求知欲、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和同伴們一起玩耍,完善了孩子的個性、發展了相應的社交能力。善玩的孩子有許多優點,聰明、伶俐、樂觀、愉快、朝氣蓬勃、有幽默感,樂于與人交往。于是有了“玩耍的孩子多智慧”一說。
總而言之,讓學生學習得快樂,才有可能學習得更好。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