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波
新的教育理論告訴我們: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應以學生全面、主動、和諧地發展為中心。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合理運用學習策略,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他們在數學王國里自由地探索,從發現中尋找快樂、主動獲取知識、體會到數學的實用價值和學數學的樂趣。下面,我就在數學教學中如何使學生主動學習,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數學
1.寓教于樂
學生天性愛玩,在玩耍中樂此不疲,有趣的游戲將會十分吸引學生,使學生輕松愉快有效地掌握知識,激發學生的靈敏性。在一年級學習位置關系“上下”這一節課中,主要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在具體活動中體驗上下位置關系與順序。初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對于一年級學生來講,他們無法弄懂什么是參照物。我利用填鼻子游戲來進行教學:學生根據他人提供的信息給黑板上的小貓畫鼻子。這樣學生在玩中體驗了位置上下的關系,這樣才能點中鼻子。在不知不覺中,學生已經領悟了上下的空間觀念。整節課氣氛活躍,效果明顯。
2.充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激發求知欲實際是激發有意義學習,它是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重要心理條件。所以,在教學設計中,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兒童的心理,努力設計愉悅的教學環節,讓學生趨向學習目標,激起求知欲。如在教學有余數的除法中,帶上17個奧特曼,要分給8個同學,每個人分得幾個?還剩幾個?由于奧特曼是小孩們喜歡的玩具,學生積極思考,踴躍發言,知道每人分得兩個,還剩一個。使學生對有余數的除法有深刻的認識。任何枯燥的計算,只要經過教師略加潤色,把教學環節設計得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學生就會由被動學變為主動學。
二、教給學生思維的方法
教給學生數學思維的方法,猶如交給學生一把開啟數學思維的“金鑰匙”,這就是“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的道理,學生一旦掌握了數學思維的方法,他們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學習能力便大大增強。因此,教給學生數學思維的方法,是在小學數學教育中實施素質教育最現實的目標和具體途徑。
三、教師做好學生的引路人
教師應深入了解學生內在的思維活動,做到既備課又備人。從傳統的知識授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行動的促進者。具體地說,老師不應該成為一個從天而降的“救世主”,而應該成為一個有益的啟發者和鼓勵者;在學生意見有分歧的時候,不應該成為高高在上的權威,而應該鼓勵學生進行積極的思想交流和自我批評。
總之,小學課堂教學只有作為主體的學生通過自己的雙手去親自實踐,運用自己的大腦去思考,去發現和創新,才能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才能切實、有效地實施素質教育。
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