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春生
摘 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核心是農村人口素質的大面積提高和科學技術的普及。中等職業教育在新農村建設中擔負著人才支持、智力貢獻、技能支撐的重大使命。隨著農村城市化的進程,產生了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如何對這部分勞動力進行轉移一直是我國面臨的一個難題。另外,伴隨著我國經濟形勢的發展,企業對高技術工人的需求日漸提高,而現有的農村剩余勞動力缺乏必要的技能,這與企業的需求形成了矛盾。
關鍵詞:新農村;勞動力;免費培訓
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肩負著培養農村新增勞動力和現有勞動力的重任,它通過造就大批高素質的勞動者和專業技術人才,促進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
一、對農村勞動力培訓的方法和途徑
農村經濟發展的首要前提是科學技術進步,而在業人口文化素質是科學技術的關鍵,勞動者必須具有一定的科學文化知識,才能將現代化的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發展職業教育提高廣大農民的素質,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礎和保障,是推進現代農業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迫切需要。
1.根據農民需要設置培訓課程
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應該是面向農業、農村和農民,適應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特別要適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需要。培訓課程應根據當地產業結構進行設置,開設符合農村實際和農業產業結構布局的專業。大膽改革教學模式,根據動植物生長過程中不同時期所需要的飼養管理和田間管理技術,采用“理實合一”的教學方式實施教學,直接講授當前動植物的生產所需要從事的管理工作技術,讓學生知道當前需要做什么和怎么做。在課程設置方面,除必修的專業課外,還可以設置貼近農民需要的課程,從而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
2.加強實踐教學,注重農民的能力培養
實踐教學是職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操作技能、動手能力的主要手段。在實踐教學中,通過師生共同承擔實習基地的生產、經營任務,產教結合,教師既傳授知識,又作為師傅傳授技能,實地指導生產與經營;學生既學習知識,又直接從事生產經營活動,使學生在學中做,做中學,從理論到實踐,再從實踐到理論,既掌握了知識和技能,又培養和提高了生產經營能力。各工種的實踐教學必須嚴格按照國家職業技能鑒定的標準來組織實施。通過一系列強化訓練,在實踐結束后,由省勞動廳組織技能鑒定,獲得相應的技能等級證書。
3.采用送教下鄉的培訓模式
送教下鄉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它把優質的涉農專業教育資源輸送給農民,把學校辦在農民的家門口,把實踐課放在田間地頭、養殖場。學員只到就近鄉鎮參訓,生活、食宿、車船等費用較低,而且在參加培訓的同時可以照顧家庭,學員比較接受,且組織快捷,培訓效果好,同時,培訓的專業農民易學,農民憑一技之長就能就業致富。
這種教學模式最大限度地發揮了職業教育服務新農村建設的職能,實現了教育與生產實際相結合。
二、對農村剩余勞動力培訓的方法和途徑
隨著農村勞動力資源的不斷增加,農業生產條件的不斷改善和農村改革的不斷深入,農村耕地面積逐漸減少,剩余勞動力轉移問題更為突出。相當一部分農民由于缺乏科技文化知識,缺少從事非農產業所需要的勞動技能,很難出山離村,即使是進城務工,也很難在城市擇業、就業,只能是低就低聘低薪,只能做“力”所能及的工種。逐步提高農民文化素質和技能水平是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順利轉移的基本前提,市場需求和人力資源的尖銳矛盾,為職業教育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間。
1.讓農民學得“一技之長”
技術培訓以傳授生產、勞動經驗和技術為主要內容,以勝任某種崗位為目標,以必需和夠用為度,培訓實用性強、適應市場需要的技術人才。我們面向社會,開展市場調查,了解市場需求,可按職業崗位的需求和市場變化調整、設置培訓內容。例如,可根據市場需要開設汽車駕駛、汽車維修、會計、電器電焊、廚師面點等,使農民學得一技之長,把他們培養成具有某種專業操作技能,能從事某種職業的勞動者,使農民能夠自主創業,或者得到就業的機會。
2.校企結合,定單、定向培訓
企業下單、學校接單、農民受益的培訓模式。根據用工企業的需要,確定專業工種,組織農民參加培訓,培訓考核合格后,進入企業工作。這種培訓形式由于農民參訓后就業機會大,而且企業的設施設備齊全,學員參訓積極性高,培訓效果較好,就業率高也較穩定,學校實行產教結合、校企對接、定向招生、定向培養、定向就業,解決了廠家招工難、培訓難的問題,同時也為學員就業創造了條件。
除此之外,還要把農民培訓列入日常工作,以激發農民的主人公意識,使他們認識到參加勞動力培訓的重要性,同時合理地安排培訓時間,鼓勵農民參加實用技術培訓。通過培訓,農村勞動力的綜合素質和技能水平就能得到較大提升,促進農民增收,加快新農村建設的步伐。
編輯 馬燕萍